APP下载

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途径探析

2019-10-12崔超张梦颍

科学与财富 2019年26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创新途径科技创新

崔超 张梦颍

摘 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国家持续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创新中实践方法与平台建设的研究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创新途径

一、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

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更多科技创新型人才[1]。对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的调研显示,刚步入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70%以上学生对科技创新感兴趣,但对于如何实践科技创新及提高自己科技创新水平仅有不到10%的学生比较清晰,接近60%以上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很想从事创新发明,但是对“怎么做”并不清晰。目前,许多高校仅依靠举办大量科技创新专家讲座、科技创新比赛等渠道来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但由于学生专业及知识结构的差别,在讲座中存在起点高、消化难,比赛中存在组队难、知识储备不足等问题[2]。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如今,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洪流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各大高校中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于此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

(一)大学生对实践科技创新的方法和途径了解不足。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在70%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当中,90%的学生对创新实践方法处于模糊状态,对创新停留在概念上,具体实施过程模糊不清,仅依靠开展诸多科技创新讲座,收效甚微。在调研中发现,由于不同年级知识结构和水平的不同,讲座人群针对性较差,对于科创讲座,79%的学生往往会存在一种厌烦心理,有的迫于参加讲座“指标”上的压力被迫参加,这些讲座大多如过眼云烟,难以给学生科创水平带来质的提高。大量难以消化的讲座致使学生科技创新热情渐渐消退。

(二)大學生科技创新中自主探索意识薄弱。对大一新生的调研中70%的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感兴趣,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好的想法。出现了指导老师提出想法,学生只是执行任务的情况,学生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缺少了自主性,与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期望出现了偏差。

(三)大学生的研究成果单一,往往事倍功半。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知识储备不够,并且对社会缺乏认识,不了解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做出的作品缺乏实用性。学生不仅消耗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也削减了科创自信心。

对于大学生来说,提供完善的科技创新引导政策、成熟的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知识及方法的理论学习并与科创实践相结合对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水平至关重要。

三、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采取了一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措施,并且成果显著。

(一)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上的引导。

1.完善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激励政策。学生在考虑是否参与科技创新时,一是与自身的兴趣爱好有关,二是会考虑科创活动带给自己的“利益”,学生会考虑科创在大学发展中的利弊,这个“利”往往体现在评优评先中,比如奖学金、保研评定等政策。如果科技创新成果与评优评先挂钩并趋于合理,将大大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和参与度。

2.加强政府、学校、院系对学生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上的政策引导。由于学生自身没有固定收入,学生参与科创时往往会考虑项目制作成本。在国家大力支持创新创业的背景下,学校、学院在学生科技创新中投入了大量资金,需向学生讲清楚资助政策,消除学生经济压力上的后顾之忧。

(二)建立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和“以老带新”的科创带头人制度。

以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为有效提升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建立了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平台——“深蓝科技部”。

1.实践基地平台——“深蓝科技部”的运行机制

每一届科技创新带头人由“深蓝科技部”中科技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成果丰硕的高年级学生担任(约20名左右),招入新生中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学生,通过实施科技创新带头人机制进行分组,每组由科技带头人负责对10名左右新进成员的培养,主要负责项目遴选、制作以及参加、组织、承办各种比赛,在部门内届届传承。实施中,科技带头人及导师团在部门内商讨,选择创新性强、难度适宜并且可行性强的项目给予指导,解决学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实验场所及工具设备,根据学生的创新水平,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创比赛,在项目制作、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申请专利和撰写论文中也给予面对面指导。“以老带新”的科创带头人运行机制如图1-1所示。

2.实践基地平台中“以老带新”制度的优势

(1)便于短期有效提升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并希望尝试科技创新的学生来说,很多科技创新讲座专业性强、较比乏味,学生难以消化;加入实践基地平台后,由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科创带头人来带领引导他们进行科技创新,会使科技创新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

(2)便于对科创学生的精细化管理和针对性指导。通过“以老带新”制度,科创带头人可有效对组内成员进行管理和指导,比如,在参加科技创新讲座或培训后,通过组内讨论,加深对讲座或培训内容的理解消化,弥补了科创讲座对不同年级、不同知识结构学生人群针对性差的不足。

(3)便于对科创实践中问题及疑惑的交流和解决。师生之间往往会存在关系界限,尤其是刚步入大学的学生面对老师会存在担心和拘谨的心理,创新活动中经常会遇到小而琐碎的问题却不能及时的向指导老师咨询。而学生之间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便于沟通,当遇到问题时,每组都可以团队化的讨论交流,同时组与组之间联系也比较紧密,更便于快速解决科创中的疑惑。

(三)建立跨专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

跨专业科创交流平台成员主要有不同专业科创平台的科创爱好者和指导老师组成,目的是将不同专业的科创实践平台串联起来,为不同专业、不同知识结构的科创爱好者提供分享、交流的线上场所,有利于科技创新中团队建设和项目实施。建立跨专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主要有以下优势:

1.便于加大科技创新知识宣传。交流平台便于指导老师和学生在平台内发布先进的科技创新理论知识及项目作品,平时学生可以碎片化学习,增加学生知识来源渠道,开阔学生科创视野。

2.有助于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专业知识互补。科创项目涉及的知识往往比较宽,很多问题涉及到不同专业的知识点,建立跨专业交流平台有助于跨专业团队的建立,可以有效的促使专业知识的互补,从而提高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3.有助于科技创新中出现问题或疑惑的解决。在项目实施中如果遇到涉及跨专业知识点时,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快速找到涉及专业学生和指导老师的途径,方便学生快速咨询并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四)理论提升与实践探索相结合

依托于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平台与跨专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知识和方法上的理论学习,同时重视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将两者系统地结合起来,将所学理论用于实践活动中,使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产出效率。

1.“针对性”的组织学生科技创新讲座。“针对性”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讲座所面对的学生对象具有针对性,由于是依托于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平台与跨专业科技创新交流平台,学生对象相对比较固定,讲座难度可以统筹安排,講座之后组内成员、组与组之间均可以开展讨论,加深理解和印象;二是讲座内容具有针对性,根据即将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开展讲座,学生们在讲座之后很快付诸实践活动中,便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消化。

2.“分层次”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比赛。“分层次”主要体现在设置科技创新活动时要针对不学生生群体“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不能操之过急,学生刚刚接触科技创新时,如果比赛设置的难度过大,容易打击学生积极性。组织“由易到难”的科技创新比赛,在实践中可以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例如:我院实践平台“深蓝科技部”每学年第一学期会针对低年级组织以动手为主的低难度创新比赛;第二学期组织难度逐渐提升的校级、省级、国家级等选拨类比赛。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参加比赛的积极性,在“由易到难”的比赛中不知不觉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大学时期是青年成长进步的关键时期,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大学生的发展及国家现代化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并加强引导、建立科创实践基地、实施“以老带新”的科技带头人制度、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创理论学习并对应举办“由易到难”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大大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大学生找到科技创新的合适方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高云涛.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情,2018.(2):13-15.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创新途径科技创新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与创新途径
烟草企业物流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