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育视野下民间美术元素在绘本创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9-10-12马静
马静
摘要:本文从新时代美育视野下中国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儿童绘本创作的角度出发,梳理我国原创绘本的现状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国民间美术与儿童绘画的美学相似性,研究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本相结合的经典案例和具体的表现形式,进而探寻二者相融合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新时代美育;民间美术元素;绘本创作
家庭美育、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是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的三大支柱,其中美育的根在家庭,遵循美育特点做好美育工作,必须重视家庭美育的基础性作用。“绘本”在家庭美育中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这种以绘画为主,附以少量文字的图书形式起源于欧美,而在过去十年间,中国的儿童绘本市场也在快速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的大环境下,绘本结合中国民间美术元素进行融合、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一、中国儿童绘本现状分析
国外的一些经典绘本,无论从故事情节、文学情感、艺术表现力、绘本整体装帧设计等都做得比较成熟。对比国内绘本的现状,绘本题材比较单一局限、倾向教化功能、故事情节缺乏童趣,创作形式和手法雷同,对儿童缺乏吸引力。现阶段国内外绘本创作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怎么研究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民族辨识度,兼具时代性、审美性、趣味性,同时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情感的原创绘本,是我们中国美育工作者和绘本创作者亟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民间艺术形式非常符合儿童审美心理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美术元素被应用到儿童绘本研究和创作中的例子越来越多,形成非常好的学术趋势。但是关于此方向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空白和不足,需要学术界继续进行深入的、多方位的探索和研究。
二、民间美术元素与儿童绘画的美学相似性
“民间美术,主要是广大劳动群众(以鄉村农民为主体)为自身需要而创造的,基本上反映了中国下层民俗文化,而且其主流一直保持着同构于原始社会混合性形态学特征的造型艺术”[1]。相比宫廷美术、文人美术而言,民间美术这种存在形式更具有原发性、底层性、民众性和通俗性,因此更能体现和保持某些根基性的民族特征。我国民间美术元素依附于民间美术,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美学特征,是一种追求精神功利性的美学。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剪纸、皮影、刺绣、木板年画、印染、泥塑等等。
民间美术发源于原始美术,具有装饰性、寓意性、抽象性、夸张性、工艺性等特点。民间文化观念的认识论成分常带有浓郁的原始信仰色彩和主观感觉、主观臆想色彩。“混沌状态下的原始美术在装饰造型上追求自由、崇拜自然,表现出超越技巧的‘拙。其核心在于建立生命的本然真实,强调中国美学审美的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会的活动,在偶然性的际遇中,去除一切遮蔽,放弃外在的理性努力,让生命本身自在成名。这偶然性状态,就是拙—一种毫无牵绊的心灵状态”[2]。
儿童在绘画方面还没有接触太多的系统教育和指导,因此他们在画画的过程当中不会有过多的思考和犹豫,不会预先考虑构图的比例、造型的特点、色彩的搭配等问题,而是即兴而起,保留了自然纯真、自由烂漫的特点。尤其在2-7岁这个成长阶段想象力和创造力处于一个高峰期,常常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受。这一时期儿童绘画中呈现出来的敏锐、恣肆的色彩和线条、稚拙又充满童趣的情感令人感动。
我国画论有“含巧于拙,宁拙毋巧”的说法,对比民间美术和儿童绘画的特征,两者无论是在构图、造型还是色彩上,都体现了我们中国美学精神之“拙”的特点,具有很高的美学相似性。而儿童绘本需要和儿童的审美心理产生共鸣,才能吸引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博得儿童青睐。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原创绘本中的应用,不仅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特点,将传统艺术形式和现代审美元素进行解构和重构的创新研究,从内容和审美形式都响应了教育部鼓励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美育精神,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三、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就有很多人质疑说,剪纸、年画、皮影等民间美术是过了时的艺术,认为民间美术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辉煌的色彩,但已经不符合当今时代大环境下的审美标准。但是愈来愈深入、广泛的文化研究表明:“丰厚的中华文明蕴藏着许多有待今人开发的活性因素。甚至,对东方文化精神的认同,正是构成当代西方文化哲学领域既富有诗意而又富有开发意义的新思潮”[1]。民间美术元素在现代儿童绘本中的应用表明,不同的时代,固然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观念,然而民间美术中所包含的艺术精华,能超越时空,成为不同时代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剪纸艺术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中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以纸这种材质为主要的加工对象,以剪刀或刻刀为主要的创作工具,材料易得普及性强,通过镂空效果产生虚实对比、表现出各种形象。剪纸的视觉形象和造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具有吉祥如意的寓意和欢乐喜庆的艺术面貌。它的群众基础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造型特征最强烈,是千百年农耕文明所形成的艺术体系,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90年代,我国第一位民间美术专业研究生吕胜中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剪纸艺术展”,将古老的传统剪纸艺术融入现代艺术血液,使它从民间艺术的局限性中解放出来,使中国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当代艺术资源得到更大的认可和空间。
剪纸艺术元素也被很多艺术工作者广泛运用于儿童绘本艺术创作当中。柯明创作于七八十年代的《金瓜儿银豆儿》,将一个对孩子充满启发性情节的民间故事和中国剪纸艺术杂糅到一起,再加上赵燕翼先生如音乐般美好的文字,让孩子体会到中国传统之美、母语之美,传达出来自民间的力量。2008年熊亮在他的《绘本中国》系里中的《纸马》,采用了数码插画技法与剪纸相结合的方式,手法生动有趣,是对于绘本创作的一种创新性尝试。艺术家将现代与传统进行融合,将其丰厚的生活根源和文化渊源运用到作品当中,具有高度的艺术性。2015年出版的《兔儿爷丢了耳朵》,绘本以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秋节为背景,以中秋节中传统玩意儿兔儿爷为主要形象。剪纸大师赵希岗在中国传统剪纸的基础上,增加了时尚和童趣的元素,并且使用了从外到内一刀到底的新剪纸艺术手法,堪称以剪代笔之妙。儿童在欣赏精彩的故事和画面的同时,还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团圆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年画艺术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年画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最早的年画是门神,继之是神像年画,这是由当时人们的信仰需要所决定的。年画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装饰品,它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它成为反映中国民间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年画的风格特征也因其地域特色的不同因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灶王爺是我们中国传统年画里的经典形象,其形象也多次出现在儿童绘本创作当中,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熊亮创作的《灶王爷》,其用民间传说作为题材,以年画中灶王爷形象作为主要角色形象,展示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同时又不仅仅拘泥于过去,还融入了当代生活的缩影。熊亮把绘本中的灶王爷形象进行了艺术加工,使它具有和儿童绘画类似的稚拙和富有童趣的特征,用色明朗,整体风格生动有趣,深受儿童喜爱。
(三)皮影艺术在儿童绘本创作中的应用
“‘皮影,又称‘灯影戏或‘影戏人,一种以兽皮或纸板作为材料,通过描绘、雕刻等方法做成的人物剪影来演绎故事,是广泛流传于中国民间的古老而独具特色的民间戏曲艺术。通过灯光、音响、影幕、唱腔和由演员操纵的影人的表演来呈现完整的艺术效果。影戏表演中的皮影人既是戏曲表演的道具,同时又是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品”[3]。皮影的造型手法、镂空意识和民间剪纸艺术有很多相似之处。
儿童绘本中运用皮影艺术元素的代表作品是《进城》,《进城》是第二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评审推荐创作奖获奖作品,同时还获得了信谊图画书奖,创作者是一对来自台湾的“神仙眷侣”,林秀穗和廖健宏。作品中的人物造型类似美术中的皮影戏的造型,同时也掺杂了一些剪纸和版画的感觉,整体形式富有创意。表现形式上摒弃了彩色,选择了黑白两色,没有阴影变化,单纯而有力量。从故事取材上,作者用文学著作中的人物来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并且从人物特质来进行对话,传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
四、结语
绘本正在成为更多中国孩子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绘本不仅可以讲故事、传达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获得快乐、愉悦的情绪,帮助孩子建构正面、积极的精神世界。另外,阅读绘本最好的方式就是由家长读给孩子听,读绘本这个过程首先意味着,此时此刻孩子能和父母在一起,共同拥有从中获得的喜悦。优秀绘本的存在,可以让孩子和家长建立更多的良性互动,所以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儿童的早期绘本教育,但现阶段大多数家长在选择绘本时还是倾向以国外经典绘本为主。近年来在表现方式和故事选择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民族辨识度的绘本作品逐渐浮出水面,还在起步阶段的中国原创绘本具有非常大的探索空间。民间美术元素在儿童绘本中的应用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形式碰撞融合,是新时代美育精神的具体体现。让孩子从小就可以感受到中华美学的精髓,让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原创绘本占据世界儿童绘本市场的一席之地,成为现当代美育工作者、绘本创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M].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
[2]朱良志.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3):33-41.
[3]华觉明,李锦璐.刻绘(中国手工艺丛书)[M].河南:大象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