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诗词朗诵技巧

2019-10-12黄希张春雷

艺术大观 2019年32期
关键词:声声慢古诗词

黄希 张春雷

摘要:朗诵,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是运用清晰优美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表现手段以及表演手段来表达作品情感的一种语言艺术。在众多朗诵文学作品中,诗词以其言简意深、韵律优美、耐人寻味而颇受朗诵爱好者青睐,但古诗词朗诵是有难度的。笔者尝试着以具体的例子探求古诗词朗诵的技巧。

关键词:古诗词;朗诵技巧;《声声慢》

《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代表作品。全文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全词一字一泪,风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诵来朗朗上口,凄美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

本文就以《声声慢》为例,进行古诗词朗诵技巧的探究。

一、把握内涵,确定基调

朗诵作品,必须知道作品的背景及其内涵,只有对作品的内涵清晰把握才能准确确定基调,朗诵好文章。

《声声慢》的作者是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其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本词写于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面临国破,家亡,夫死的境遇,所以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所以其基调是低沉悲痛、凄清哀愁的。这首词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把此时境况的痛苦心里刻画得极为生动。在朗诵《声声慢》时就要把握住低沉、沉重、压抑、哀愁的基调。

二、视听结合,身临其境

朗诵艺术不仅仅是听觉艺术,更是视觉艺术。朗诵要达到观众和听众身临其境的水平,朗诵者首先要身临其境。

朗诵者要加深自己的生活阅历,要想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就要有丰富的体验,亲身体验的多,在作品中越能回顾得多,越能找到共鸣,从而能传达得更多。

在体验少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很多辅助的方法。朗诵者可以寻找有关的素材,如寻找与诗描述场景类似的图片、影片,建立起内心的“心象”,更好的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境与内涵;再加入配乐,将自身快速带入到凄清的氛围当中,在音乐的帮助下,建立起整首词的朗诵韵律与节奏,跟随着音乐将自己带到哀愁的情绪之中。

朗诵者在朗诵稿件时,应该把自己代入到稿件当中。如《声声慢》,朗诵者就需感受李清照的年龄、性格、心态、身份,李清照这是面临国破、家亡、丈夫离世、颠沛流离的境遇,若是朗诵者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是怎样的心境。接着再感受此时此刻的环境,李清照面临的场面、景象、距离等。

全文都在对周遭的景物进行描绘从而抒发内心的情感,如淡酒、风急、黄花、梧桐、细雨等等意象都可以帮助朗诵者感受李清照此时此刻的环境。

朗诵者将这样的人物、环境的感受进行情景再现。

人物:李清照

时间:秋日

地点:家中窗边

情节:等待、感伤、借酒浇愁

景物:淡酒、风急、雁过、黄花堆积、窗儿、梧桐、细雨、黄昏等

情绪:面临多重苦难遭遇后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

朗诵者将这些元素在脑海里不断的浮现,通过想象与联想,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不断的引发自身的态度和情感,方能让朗诵者身临其境。

若要让听众和观众身临其境,还应当加强对象感。简单来说,就像是在对别人说话,是由明确的对象的,是在对谁说,对着什么说,对着哪个方向说等等。通过自己对作品内容的设想对象来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其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要获得对象感,《声声慢》的朗诵者可对观众进行设想,观众是自己倾诉苦痛的知己,对观众倾诉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感受到观众的存在和即时的反应。在朗诵前做到努力的熟知和了解观众与听众对作品的表达也有着正面的积极作用。总而言之,真的去听、去看、去感受,方能达到身临其境,让观众和听众感受身临其境之美。

三、节奏设计,丰富表达

郭沫若曾在《论节奏》一文中指出:“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没有诗。”可见节奏对于诗词朗诵的重要性。

朗诵需要表现力,而古诗词的朗诵更需要表现力。

对仗工整的诗词容易出现节奏停连单一、雷同的现象。《声声慢》全文都在表达哀愁,易让观众觉得压抑、拖沓。因此,应该抓住文中不同语句表达情感层次变化进行节奏设计,从而增加语言的表现力。

古诗词的节奏的独特之处在于音步,也就是诗句中的节拍单位,双音步指两个字的词语,单音步是一个字。音步是指一句诗中运用停顿等方法划分出来的段落。由于音步的存在,朗诵中抑扬顿挫的效果更为明显,并有助于节奏的产生。如“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音步划分便是如此。由于音步划分比较细碎,容易破坏整体韵律,只能是古诗词朗诵案头工作的一部分,作为朗诵的参考,不是铁律。在音步划分的基础上,还有朗诵节奏,如紧张型、轻快型、高亢型、低沉型、凝重型、舒缓型,这是整体节奏的把握。而本文的朗诵节奏经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是低沉型和凝重型。

还可以借用达到节奏变化的技巧,如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欲快先慢,欲慢先快;欲重先轻,欲轻先重;欲高先低,欲低先高。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可以采用欲快先慢、欲重先轻的技法。再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就可以采用欲快先慢、欲抑先扬的技法。当然,朗诵是情感的表达,朗诵者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所以以上举例仅供参考理解。

四、肢体辅助,激发情感

“朗诵是朗读循着文艺表演方向生发出的艺术形式。”因此,朗诵者可以借鉴文艺表演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朗诵者在朗诵时是需要真情实感的,当朗诵者无法调动起自己真情实感时,可以借助斯坦尼的形体行动法,以肢体带动情感。而情感丰富的朗诵者,则可以情感带动肢体动作,二者相辅相成。

《声声慢》中,朗诵者可以用手来带动眼睛。此时的景物在何处,什么距离、方位、高度,以手带动眼睛真实地去看,也就有了肢体动作的辅助,也有了真情实感的体会和表达。如“梧桐更兼细雨”,朗诵者的視线应当是倚窗望着窗外,看到梧桐感受细雨,那朗诵者的视线可以看着斜前方,目光稍微看远些,伸手缓慢感受细雨的温度。

情感本就丰富真实的朗诵者可根据自己的真情实感,尽情发挥,然后再对自己发挥的肢体动作进行加工和选择,去糟粕,取精华。不宜快收快放,打乱朗诵情景,需要根据朗诵内容进行调整和设计。

肢体可以激发情感,情感亦能激发肢体动作。肢体和情感的有效结合,能够帮助朗诵作品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音乐搭配,加强表达

古诗词朗诵将古诗词、人声、音乐三者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观众和听众感受一场优美的盛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优美的意境。好的朗诵配乐能帮助作品朗诵更加完美的诠释。在朗诵作品中,朗诵者一般会选取轻音乐。在古诗词朗诵中,朗诵者不妨选取一些中国传统乐器的背景音乐,如琵琶、古筝、古琴、竹笛等等,将古诗词与古典乐器完美的结合,也更合古诗词朗诵时宜。但无论选择何种乐器,朗诵者都应该选取不会喧宾夺主,基调一致、情感类似的音乐,从而有效的帮助情感传递,加强表达。

六、结语

古诗词是中国历史文明的结晶,大力弘扬古诗词朗诵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总而言之,要想朗诵好古诗词还是需要抓住古诗词的特点,做大量的练习,在实践中得出真知,朗诵水平才会更上层楼。

参考文献:

[1]朱月明.我怎样朗诵古诗词——古诗词朗诵技巧探究[J].语文建设,2009(11):78-80.

[2]陈丹.古体诗的朗诵技巧[J].教研天地,2005(10):70-71.

[3]毛芳瑶,朱晓仪.结合示例,浅析古诗词的朗诵技巧[J].文艺生活旬刊,2013(12):209-210.

猜你喜欢

声声慢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猜诗词
从翻译美学角度看《声声慢 》的两种英译本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