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变化中的“很+专有名词”

2019-10-12李芷宜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李芷宜

摘要:近年来,“很+专有名词”的结构被广泛运用,与之前的“很+专有名词”结构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衍生出了新短语。本文通过对相关词条的分析,发现“很+专有名词”结构的发展变化有:第一,可使用的专有名词范围变大;第二,词组的特殊性针对性加强;第三,形成固定句式。而“很+专有名词”结构之所以受人青睐,并不断发展变化,其流行原因有:第一,符合网络语言使用特点;第二,反映当今社会文化,刺激使用。

关键词:很+专有名词;发展变化;原因

“很+名词”结构尽管不符合语法规则,但随着语言的发展也渐渐被接受认可,邢福义教授曾在研究中指出,“‘很+名词是形容词性的说法……因而可以跟典型的‘很+形容词并列使用”。而“很+专有名词”是“很+名词”结构中的一类,其中的专有名词,不再是具体的特指某物或某人,而是具有“某种特定又为人共知的抽象的社会评价内涵”,使“很+专有名词”带上了形容词性的语义特征。在语言的不断发展中,“很+专有名词”这个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产生了很多新短语。

一、“很+专有名词”的发展变化

(一)可使用的专有名词范围变大

“很+专有名词”的结构,很早之前就已经出现,如“很西藏”“很莎士比亚”“很葛朗台”等,通过这个结构表达事物或人具有该专有名词特有的特点:

例1.很多丹麦人激动地用“很东方,也很莎士比亚”来形容《王子复仇记》。(文汇报2005年8月18日)

这些专有名词,都是大众认知中“典型”的专有名词,多数为国名或地区名等大范围方所名、历史人名或著名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等,出现的时间较长,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与知名度,所以话语接收者能在这个专有名词中提取相应的特征,对句子进行理解。但近年来,该结构对专有名词的选择,不再只是“典型”的专有名词,还增加了一些“非典型”的專有名词,如当今社会上的人名、特定的机构或团体名称、商家名称都可以进入该结构,如:

例2.可以,这很薛之谦,熊孩子变身逗逼后家长咋办?(《齐鲁晚报》,2016年8月2日)

例3.这些很华师的春联,让大家直言太暖心了!(2018年2月9日晚安华师公众号)

例4.什么都敢卖,这很淘宝。(2017年6月17日乐视视频)

这类新兴的“很+专有名词”结构现在越来越多,专有名词的使用越来越灵活。由此可见,该结构专有名词可选择的范围渐渐变大,从国家地区名、历史人名或著名文学作品中的角色等带有“历史感”、熟知人群大多为全部人的词,到增加了如今社会上的人名、特定的机构或团体名称、商家名称等带有“现代感”、与现代社会联系紧密、熟知人群有特定条件的词。

(二)词组的特殊性针对性加强

较早的“很+专有名词”,由于选择的都是具有社会共识特点的人或方所名,因此该结构的语义有较强的“公共性”“共识性”,如说到“很雷锋”就知道是指很乐于助人,“很葛朗台”就是指很自私吝啬。但如今专有名词可供选择的范围变大,专有名词的典型性、能引发社会共知不再是约束选择的标准,个体的人名或者机构名、商家名等都可以进入该结构,如果不认识这个人或者这个机构、商家,理解句意就会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很+专有名词”结构在发展变化中特殊性针对性加强,对话双方的“专属性”增强。

如上述的例2例3句,“薛之谦”是歌手名,“华师”是广州市的一所高校,如果不关注歌手群体,或者是不在广东省生活、不在华师上学的人,可能对这两个专有名词就比较陌生,很难对这个专有名词进行相关的特点联想与发散,进而可能影响对句意的理解。

例5.甲(指着球场某一个灌篮的人):快看,这很王老师!乙:太强了!

例5中,“王老师”是甲乙双方都知道的老师,基于这个前提甲说“这很王老师”,乙也可以理解句意并回复。但如果是不认识王老师的人,听到甲的话就会一头雾水,不能理解甲的意思,对话双方的交互性会被隔断。因此,这类新出现的“很+专有名词”短语,能够增强对话双方的“专属性”,双方能基于对一个共同话题的了解进行交流。

(三)形成固定句式

较早出现的“很香港”“很葛朗台”等,一般在句子中作定语、状语,专有名词能够从气质、作风、样式、气味、势态等方面,反映出说话人的某种特异感受,表现一种特点程度深。但随着“很+专有名词”结构的不断发展,该结构有了一个固定的句式:“可以,这很XX”,所要展现的重点从表现特点程度深变为表现一种心理或感情与情绪:展现一种认同感、归属感的心理,或表现赞赏、惊讶、无奈等感情与情绪。

例6.《可以,这很浙大!》

例7.甲:你知道吗?小明昨天又学习了一个晚上!乙:可以,这很小明!

例8.丙:今天小东又没交作业。丁:可以,这很小东。

例6.中浙江大学周年纪念的推送,把“可以,这很浙大”作为标题,主要展现的也是一种对学校的自豪感,作为学校一员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当使用“很+机构/组织名”等带有团体性质的专有名词时,属于这个团体中的人用“可以,这很XX”更多的是表现归属与认同,以此抒发自己的自豪感,而这个结构使用也会有促进团体内成员更加团结的心理暗示。

例7.中,乙回复“可以,这很小明”首先是基于他对小明的理解,小明勤奋刻苦,能和“学习了一个晚上”事件对应,因此乙才会用“很小明”表示赞同。但其次,乙的回复更多的不是重复甲已经提及的小明“勤奋”的特点程度深,而是基于此向甲传递一种赞赏的情绪,把“勤奋”作为小明的代表特点进行夸赞,否则用“很勤奋”就可以表示程度深了。例8中同理,丁在听到“小东又没交作业”这件事时,以“可以,这很小东”回应,并不是为了向丙描绘小东这个人的特质,而是基于小东经常不交作业这一隐藏的信息传递一种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容易引起对方的共鸣。

如今,“可以,这很XX”的句式使用越来越多,只要语境适合、情绪到位,大家就会用各式的“可以,这很xx”来表达自己的心理与情绪,这逐渐变为一种网络语言的“口头禅”。

二、得以发展流行的原因

(一)符合网络语言使用特点

“很+专有名词”不断发展变化、新短语产生速度较快,一大原因是得益于网络语言环境的影响。发展变化中的“很+专有名词”使用方便、有梗,其幽默的特点让人听了能够会心一笑;其次,这个结构的表达“专属性”有时还能用于迅速识别拥有共同语言的人,分辨是不是“圈内人”,这些都符合网络语言的偏好。因此,这一结构能够在网络语言中获得青睐,通过网络平台不断传播发展。加上网民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大多数带有模仿的心理,网民对于有趣的表达会不断模仿、创造,用于调侃、赞扬、嘲讽等,使这一结构能够不断变化更新。

同时,这类词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生产新的短语,通过替换专有名词能让使用者获得新的语用体验,符合大众使用网络语言时喜欢猎奇、求新的特点,因此这类词通过网络环境能够快速传播,并发展出更多形式与变化。

(二)反映当今的社会文化,刺激使用

语言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一个语言结构的流行往往因为它和时代发展贴合,能反映当今的社会文化。“很+专有名词”这一结构得以广泛传播与不断发展,是因为它使用的灵活性,可以通过不断替换专有名词,反映不同的社会文化,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而成为人人争相使用的“流行语”。如“很薛之谦”“很蔡徐坤”反映由明星带来的明星效应,“很北大”“很浙大”反映社会大众对高等学府文化的向往等。

而作为流行语的“很+专有名词”结构又会反过来刺激更多的使用。辛仪烨(2010)认为:“流行语经常位于思维意识的兴奋中心,时时徘徊在大脑词库的边缘,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机会使用它,一旦发现适合它的场景,就会迫不及待地用上去。”因此人们在使用“很+专有名词”结构时,为了贴合更多使用的场景,会反过来刺激使用者创造出更多新短语,使这个结构的短语储备越来越庞大。

三、小结

“很+专有名词”结构使用弹性大、灵活性高,且符合网络语言使用的特点,并能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因此人们乐于创造更多的新词,不断扩充这个结构的短语库存。“很+专有名词”能通过不断替换专有名词进行表达,是多产的,也许之后,还会产生更多的变化,使语义更加丰富准确。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灵活与巧妙;作为一个当今的流行语,它又有着这个时代特殊的印记。因此,像“很+专有名词”这些正在发展变化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透过它们能让我们看到新词新语对语言、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參考文献:

[1]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6):15-19.

[2]桂诗春.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1995(3):24-28.

[3]苏春霞.从“很薛之谦”谈起——多角度分析“很+人名”这一语言现象[J].文存阅刊,2018(12):2-3.

[4]吴剑.“很+名词”结构中的名词语义特征分析[J].科教导刊(下旬),2018(3):72-74.

[5]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2):1-10.

[6]周梅娟.浅析“很+N”组合中名词语义分类及该组合所体现的色彩意义[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2):70-74.

[7]胡云晚,于晓燕.“很+名”结构作状语和补语的对称与不对称[J].语言研究,2012,32(1):57.

[8]辛仪烨.流行语的扩散:从泛化到框填——评本刊2009年的流行语研究,兼论一个流行语研究框架的建构[J].当代修辞学,201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