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主义绘画艺术中图像叙事新逻辑

2019-10-12杜文雯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解构

杜文雯

摘要:后现代的图像与传统绘画的图像相比在叙事方式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视觉图像的呈现也从传统绘画的单一风格图像,逐渐演变成了多风格多形式的碎片化图像。在对这一转变进行深入研究时,可以看到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主要来自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解构”理论的产生。在后现代主义绘画中这一新的理论系统对之前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学者们称之为传统话语系统中的“宏大叙事”或者是“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了瓦解,这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特征。而解构式命题所导致的碎片化叙事方式在后现代主义绘画创作中形成了以拼贴为主导的绘画创作方式,影响了众多艺术家,此类创作方法在当代绘画创作中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关键词:图像叙事;后现代主义绘画;碎片;解构

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在经历了法国“五月风暴”之后,形成了雏形,西方哲学思想中的第二次“非理性转向”——“语言学转向”由此到来。在思想理论上,开始由认识论为核心转向为语言论为核心,从布拉格学派、语义学、俄国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转向解释学、接受美学和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中多样的形式,多样的视觉,它们以社会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运用非传统艺术媒介丰富了作品的语义内涵与表达空间,对传统美术馆和精英美学原则进行了挑衅和疏离,触发同时期艺术创作发生异变,走向多元化发展。

一、后现代主义艺术图像叙事新命题

后现代主义时期思潮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进一步推进了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妄图用一种形式主义的表征特点瓦解传统叙事逻辑的方法,直接从内核上击破了传统的图像叙事逻辑,而“解构”和“碎片”成了这一变革的关键词。解构与碎片两者是紧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解构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存在,引导着各个领域的思维变革,而碎片则是这种变革所呈现出来的一种表征形态。

“解构”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中重要的体系之一,它在后现代主义绘画图像叙事方式的构成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解构,是德里达创制的哲学简称,英文“construction”前面加上了一个否定前缀“de”,这明确地表示了“解构”是对结构主义的一种对立,暗示了“解构”是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反思批判从而置疑和颠覆西方形而上学及其文化传统。解构的目标就是隐含在形而上学经典文本之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什么是逻各斯?柏拉图的“理念”是逻各斯,存在、真理、绝对、本质等等都是逻各斯,它在语言学上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语音中心主义。所以如果要用德里达所谓最简单的定义来解释“解构”,那就是“一种语言以上”,哪里有“一种语言以上”,哪里就有“解构”。德里达认为,在西方哲学过去的探索中,是为了寻找那个“唯一的语言”,建构起“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高塔而这种,在这种唯一的语言下,多样的语言和异质性遭到排斥。所以“解构”是一种呼唤“他者”、追寻“他者”、倾听“他者”语言以及对“他者”做出回应的姿态。

“解构”这个概念在开始是作为一个关于语言学的问题存在的,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解构式命题从语言学开始逐渐蔓延,更广泛地影响着其他领域,尤其是在有图像叙事的相关领域,这种解构式的命题影响更为深远。可以说在解构式命题下的图像叙事,已经完全背离了传统图像叙事所遵守的原则“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宏大叙事”,转而开始使用一种“碎片”的图像呈现方式,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特点的图像碎片化叙事。

关于“碎片”这个概念与 “解构”一样,同样来自于语言文学领域,早在20世纪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的《拱廊街计划》中就有体现,这本书的内容由“引文”碎片所构成,在书中关于历史研究的内容中呈现出一种“以反潮流的方式梳理历史”的姿态。 “碎片”这个词可以被理解有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个层面是用来描绘现代社会中事物的破碎状态,以及与之相应的人对这种破碎状态事物的体验;第二个层面是指一种思想风格所导致的表现手法,表现为思想片段、反潮流、边缘化关注。因此在解构式命题下产生的图像碎片化叙事方式的艺术作品,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图像叙事特征,一个方面是视觉上图像所呈现出的“碎片化”状态,另一个方面是图像内容呈现出与主流的疏离或带有强烈的陌生感。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解构式命题的影响下,艺术家们就循序着这一逻辑打破传统艺术的束缚,如贫穷艺术、集合艺术、酷儿艺术、女权主义艺术等等各式各样的艺术运动和艺术形式应运而生,同时也把绘画艺术推向了新的篇章。

二、图像碎片化叙事在当代绘画中的表达

在后现代主义绘画中,这种碎片化的图像叙事方式引导出后现代主义绘画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类型是带有明显的视觉表征特点,这类作品直接从作品的视觉上已经具备了碎片化的状态,可以说绘画作品中的图像本身就是碎片的集合。而另一种类型则是视点的反主流化思维模式,这类型的绘画主要体现在图像内容择选,诸如对同性恋、女权主义、种族等等此类的边缘文化的关注或者对生活中被切片的人与物的聚焦。

以碎片化表征形态作为特征的绘画作品中,普遍会使用一种图像拼贴的方式,使一件作品中的图像视觉表现出多样性,使得观者所看到的作品完全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状态,这种“碎片化”并不是指的作品本体的碎片化,而這种状态是指在图像的呈现方面出现多样化的特点。这种特质造成了作品中的图像构成有多个逻辑的叙事,如果单独去理解它们都可以成立自己的逻辑叙事系统,就像是看到了许多故事的切片融入作品里面,从图像视觉经验的角度来讲,作品中图像所呈现的形式、风格都可能大相径庭,同时各种方式都融合在一个作品中出现。然而这些零碎的切片,并不是完全的孤立,作者在作品中会通过某些关系试图又让所有碎片隐形的链接在一起。这种多类型图像并置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逻辑叙事,而取而代之的是多维叙事,可以这样说,这类型的作品的图像叙事逻辑就像在做一个无完整图像的拼图游戏,各种图像素材都可能成为作品构成的一部分。在这类绘画作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如: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沃尔夫·弗斯特尔(Wolf Vostell)、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等等,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面艺术家们尝试通过各种手法介入绘画,如各种其他媒介图片、生活中的现成品,让其打破绘画原有的一维叙事方式,从而解构原有基础图像,使作品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切入。

而在以碎片片段化思维作为叙事逻辑的绘画作品,在图像的处理上,与视觉表征性的碎片化有所不同。它们普遍是使用一种片段式或个体视角的呈现方式。从视觉上看,作品图像叙事的内容与传统的绘画图像叙事的内容并无异处,都是人、事物或场景,但是奇妙的是,图像所给观者的感受却与日常产生了较大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来自创作者在择选图像的时候,对自己的知识架构与个人经验的思考,从而使得作品图像打破了主流的呈现范式,趋向个人化表达。虽然同样是一种单一逻辑的叙事,然而这类型作品的叙事内容却是一种边缘化的反主流的方式,用德里达的“解构”去理解就是,作品没有延续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叙事逻辑,而是在述说“他者”的故事,发出了“他者”的声音,这也彻底背离传统绘画主流价值观的叙事逻辑。这类型绘画的代表性艺术家如: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利昂·戈卢布(Leon Golub)等等,在这些人的绘画作品中,他们通过对自己肉身的审视,去寻找那些生活中不为人知的切片,用这种片段式的图像生成出新的图像体系,让作品用他者的目光去建构这个真实的世界。

后现代主义时期作品中出现的图像碎片化叙事方式所延展出的两种叙事思路,成为这个时期绘画艺术中非常重要图像叙事方式,这也使得绘画艺术在后现代主義时期找到了新的方向,以至于这样的叙事方式一直被后来的艺术家效仿和使用。在当代绘画中这种图像碎片化叙事方式,更是逐渐被视为一种“主流”的创作方式广泛的使用,并且在作品中衍变出更为丰富的类型。

(一)无逻辑式碎片并置

在这种类型的绘画作品中,创作者可能在创作的时候是一种无主题的状态。关于具体的图像,创作者会根据自己此在的状态和画面的整体构成进行描绘,最终作品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完全是支离破碎,同时图像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以一种无逻辑的状态呈现。由于作品无逻辑的叙事方式而使得阐释作品图像叙事本身变成了一种开放的方式。虽然从叙事逻辑的角度看作品是无逻辑的,但是对于创作者造图来说却有个体的逻辑系统。

西班牙艺术家路易斯·坎道达(Luis Candaudap)的创作,从观者的角度,所看到的是一些物体的描绘和抽象的笔触,甚至还有图片的拼贴在作品中,单从叙事角度来讲,找不到任何的进入线索,但是对于艺术家而言,在创作的时候却有自己的一套逻辑系统存在。他在创作时所描绘的物体、抽象的笔触和拼贴的图片都是他所见所闻,如他喜欢的物品,自己喜爱的艺术家作品等等,在创作中他把这些东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让其有构成感的分布在画面中,然后再根据画面布局的规律,进行加改,最后完成作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艺术家所经历的是一个自我抗争的过程,也是艺术家一段成长的过程。

(二)集合式碎片

这种类型的叙事方式与前面提到的无逻辑叙事由细微的差别。同样都呈现出碎片化的视觉图效,然而集合式碎片叙事中图像与图像之间存在一个整体的关系,在作品中,艺术家就会依据这个整体的关系进行择图创作。集合式碎片叙事中的这个整体关系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种以主体为中心的集合,这种方式在后现代绘画中表现得比较普遍,这种类型的碎片叙事特点是一种总体与个体的关系,从叙事逻辑上作品被统一在一个相对明确的形象之类,而这个形象又是由众多的个体集合而成。从造图逻辑表征关系上看,个体图像所阐释的意义与总体图像的意义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从其他角度切入的时候,两者之间会产生了某种内部关联,由此让作品的叙事产生效果。

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弗雷德·托马塞利(Fred Tomaselli),创作者热衷于描绘一些寓言里面的人物,或者带有神秘色彩的形象,与其他此类型艺术家的创作特点一样,他描绘的主体形象都是由各种碎片组成。然而这些碎片不单单是平面图像,托马塞利根据自己所关注问题,在碎片的构成材料的择取上更加广泛,如植物、处方药丸、昆虫动物的标本等等,他让这些实物在拼贴过程中与书籍和杂志的图像相结合。通过这些图像,他试图把观众的视觉带入一个充满超现实和幻觉的空间里面。

第二种是以主题为中心的集合,在这类型绘画中,创作者会依托一个宏观的论述话题,然后作者会根据话题收集各种相关材料,通过绘画构成的方式把材料并置在一起。虽然在图像叙事方面,图像与图像之间只是放置在一起,每个图像的叙事逻辑都是相对独立的,然而从整个作品来讲却有一个明确逻辑线索存在,并贯彻其中。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钟飚的作品中,各个时空的人物与事物,具象的图像与抽象的笔触,被分组杂糅在整幅作品里面,碎片式、拼图式的图像构成,成为整个作品的主旋律,从叙事角度来说,图像与图像之间各自独立,并不构成完整的叙事逻辑,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这些碎片化的拼图,却被反映作者对社会当下的生存环境的思考的命题所化整,钟飚的每张作品都有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就是统一画面中碎片图像的核心。

(三)边缘形态化

与前面两类带有明确的视觉表征特点的图像碎片化叙事不同,这类型的碎片化叙事并不是一种视觉表征的碎片,而是与创作者个体对社会相关问题的关注联系为一体。它注重体现在叙事题材的选择上,那些边缘的,不被主流社会认同的方面,往往成为这类型绘画作品所关注的对象。对绘画创作者而言,他们就像一群拾荒者,拾取那些被历史规避和忽略的残片,把它们重新发掘出来,用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和绘画语言去记录和反映,并展示在观者面前。

中国艺术家黄一瀚,被称为“卡通一代”的领军人物,在他的作品中新世纪中国青年人的亚文化特征成了主要的关注对象,网络、杀马特、Cosplay、动漫卡通等等那些与那个时代中国青年人有关系的代名词,都成了黄一瀚作品中所描绘的图像。他尝试用水墨这种传统的媒介,用一种具象写实的手法,通过对描绘网络图片中年轻人的流行文化,表现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一种虚无的生存状态。

(四)切片式表达

这类型图像叙事同样也是属于碎片化思维的一种图像叙事。就绘画图像所表现出来的视觉形式而言,与传统绘画仍然没有太大的区别。与传统叙事不一样的是,这类型绘画作品的图像有明显的切片化的特征。可以看到这类绘画的图像择选一方面具有强烈的个人经验倾向,对于普遍认知的图像意义来说,它呈现出的是一种无法识别上下文关系的状态。另一方面图像出现的这种切片式的叙事效果,从观者的角度,它与常规和现实疏离。作品变为介质,观者从图像中衍生出更多解读。

中国当代艺术家张慧,他的作品都是以平时使用手机拍摄的偶然性照片开始创作,用写实的手法去表现日常的物象。但在处理图像的时候,他有意地用一种形式感和片段化的画面构成,把日常物陌生化。张慧的绘画作品不等同于传统意义的绘画叙事,他只是想把一个日常物用某种方式放置在观者面前,通过观者自己的角度去认知这些日常物,而不是像其他绘画创作那样让作品“牵着”观众走,而是应该强调观者个体独立的观看。他把艺术当作是思考场,作为艺术家应该与观众共同思考。

三、结语

德里达所创制的“解构”,伴随着当时一批理论学者的研究,成为一股强烈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后现代主义绘画,这种影响力彻底颠覆了传统绘画创作中“宏大叙事”的逻辑概念。在解构式的命题的影响下,绘画作品所表现出的图像叙事的多维性,图像碎片化特征,已经成为当下绘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视觉承载方式。在当代绘画创作中,碎片化的图像叙事衍生出的各种创作系统,逐渐占据着了当代绘画的重要地位,随着美术史的发展,解构式命题下的图像碎片化叙事,成为更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式。

猜你喜欢

解构
还原
多样解构
解构
重塑与解构
解构风格愈发兴起7月重点关注鞋款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Moschino
写于斯德哥尔摩
解构二次元
解构神学之解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