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可持续发展视域下装饰图案课程优化研究

2019-10-12李玥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课程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本文从非物质文遗产化可持续发展的视域下,诠释这一理论背景下的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的现状、装饰图案课程优化实践的必要性以及对课程的优化方案,以此提高学生捕捉图案本质的感觉能力与洞察能力,加深装饰图案设计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纽带关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装饰图案;课程优化

我国的装饰教学一直沿用由雷圭元、陈之佛等老一辈美术教育家开创的教学模式,以“写生变化”为图案教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多以植物写生、传统图案临摹以及连续纹样的模式化训练为主,很多院校的教学实际上只停留在表现技法的学习上,注重技术与结果,忽视了对图案设计思维的培养和对传统图形元素的理解,这不仅学生作品缺少文化根基,出现图案设计张冠李戴、文化内涵偷梁换柱等现象,还使中国图形文化产生断代。反观传统装饰图案是装饰图案课程的基础与源头,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装饰图案课程教学应用研究却寥寥无几。非物质文化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知识,是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在今天的艺术设计院校教学中如果缺少了非物质文化教学环节,好比是釜底抽薪。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意宝库,实践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来优化装饰图案教学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非遗视域下装饰图案课程优化实践的必要性

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对国外课程的借鉴、移植而来的装饰图案这一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和中国当下文化环境、设计环境相脱离, 导致设计基础课程的模式化和滞后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设计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风土人情、区域特色等本土资源作为寻找设计差异性的最重要所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成了各领域攻占全球市场的重要策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优势也尤为明显。实践非遗视域下装饰图案课程优化的必要性在于:其一,变单元制教学为“基础+主题+项目”的教学方式,在总结非遗图形元素的造型方法和变换法则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提炼传统图形语言与符号,构建一种基于现代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课程新思路,解决了面对全球化思潮带来的本土文化缺失,如何秉持传统又体现现代性的问题。其二,探究将传统图形元素的营造理念与装饰图案课程教学理念相结合,以创造出具有鲜明特征的、能体现本土人文精神的图案,解决了如何将宝贵传统图形资源提炼出来并应用到基础装饰图案的设计中去的问题。其三,解决了学生对传统图案、民族文化缺少认识,和缺少文化积淀和人文内涵的问题,避免图案设计张冠李戴、文化内涵偷梁换柱等现象。

二、非遗视域下装饰图案课程研究现状

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非物质文化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世界掀起了一股“申遗”浪潮,但“遗产”一词容易让人产生误会,认为是“老旧”的东西,而忽略了其在现代社会与教育中的再生价值。目前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开的研究对其技艺、价值、地域因素、现状与保护、发展与变迁、等方面较多,也有一些学位论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化设计等某一专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但是从基础装饰图案课程应用研究为出发点的则少有,与学校基础实践课程缺乏衔接,与非遗视角下装饰图案课程研究相类似的研究仅仅检索到四例。

三、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的教学优化

优秀的非物质文遗产中蕴藏着独有的图形符号,不仅具有丰富的地域特征,同时具有民族文化的传奇色彩,具有民族历史文化深深的烙印,其或抽象、或凝练、或夸张的变形手法呈现出拙朴而又粗犷的自然神韵,在基础图案课程中是很好的设计素材,其构图方式、图形语言、色彩搭配、文化内涵、表现手法等都为图案设计课程的教学开发与设计利用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与价值延伸。

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的教学优化笔者分为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分组选取非遗元素,完成图形元素的收集和归纳,再通过历史文化、题材分类、造型特征、形式特征、内涵寓意等角度解读元素,使同学们了解、借鉴经典非遗图形元素中的造型方法和变换法则并有效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中去。第二部分是图案的再设计。学习和掌握装饰图案的组织形式、形式美法则等基本规律,采用抽象、构成、打散、重组、夸张变形的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形元素进行再设计,并结合自身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进行系列主题创作。在自主创作中提倡创新思维的训练及传统图案再设计的应用实践。

四、结语

在装饰图案课程中引入非遗文化资源是结合国情发展对图案教学进行的优化研究,以适应当代设计的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价值的转换;对非物质文化资源创新利用的教学优化使装饰图案教学呈现多元化、活态化发展,从而适应后工业社会人类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赵希岗.现代图形设计与传统图案[J].装饰,2003(4):71-72.

[2]翟东伟.从设计角度看民藝传统的现代之“用”[J].四川戏剧,2014(2):44-46.

[3]成刚.蒙古族传统图形符号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4]谭莹.凉山彝族漆艺在本地高校基础图案课程中的运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玥(1992.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旅游文化产品设计。

猜你喜欢

课程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维修工艺与设备课程的优化与创新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英国高校留学生预科课程的思考与启示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设置的质性研究
《旅游策划实务》课程优化教学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