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皮影设计的审美特性

2019-10-12王佰惠

艺术大观 2019年26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戏曲

摘要:如今有许多美术影片,都是吸取皮影造型与动作技巧来制作的。为舞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皮影戏音乐,是在不同地区分别融汇当地民族器乐、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唱腔丰富,韵律优美,板式灵活多变,在我国音乐领域里自成一体。它与其他乐种也起着互相取补、互相促进与提高的作用。

关键词:皮影;造型;美

民間美术创作大多是艺人内心世界的率真表达。在表现世间物象时,常常从自身内心理想世界出发,对外在的事物进行改造或装饰,大胆地运用概括性手法,象征性地表现事物的本质及特征。民间美术各种表现手法的形成是经过世代长期的艺术实践,相互学习、相互渗透,创造出日渐完美的艺术形式。

一、皮影设计的民族性美学特征

东北民族传统的服饰特征在皮影造型中也有较明显的体现,如影人中“方皮”大师兄的造型形象:头戴嘎达帽、脑后梳长发辫,腰系蓝丝带,穿套裤,脚蹬皮,大头、大下巴、大手等。其他人物多有头戴宽檐帽,脑后垂二或三眼花翎,梳一根长辫发。旦角中则头饰高旗髻,上刻四季花,着旗袍等。皮影的戳子、头碴造型也极具东北少数民族人的形象特点,细眼睛、长鼻子、尖嘴等等。影人造型富有真实、自然、生动的特点,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就是后来京、评等剧种沿袭下来脸谱上表现爱憎分明之由来。

二、皮影设计戏曲人物造型特征

由于皮影要与戏曲协同演出,同时受各种曲形式的影响,因而皮影人物形象的第二个特征是型的戏曲化。皮影的人物形象也大体可以分为生旦、净、丑几大类,通过程式化的形象来现人物的刚柔美丑与善恶忠奸。但皮影与脸谱相又有所不同:脸谱虽然表现的也是程式化的人物征,但表演者可以弥补这种程式化的不足。而皮影则是通过人的机械化的操作道具来表现人物特。这样,就要求皮影的表现形式更加抽象和个性化。

如服装的“被化”“蟒化”,图案的“龙凤化”,头面的“戏曲化”,以及整体设计的“图案化”“装饰化”“剪纸化”等等,都是民族艺术和民族美学的主要特征。这种种美学特征,总体上又形成“写意化”的民族美学特征,与西方传统美学的“写实化”特征恰成鲜明对比。正如当代著名美学家彭吉象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注重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美与真的统一,更加重视艺术的认识价值。中国传统美学强调艺术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传统美学则强调艺术的再现、模仿、写实。在戏曲表演艺术中主要表现为对时间空间限制的突破,以及动作、布景的虚拟。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个与实际的生活形态,所以,皮影设计的总体民族美学特征,主要是写意化,这与所有的民族戏曲与民族艺术是相一致的。

三、皮影设计鲜明的地域特色

中国作为世界皮影的发祥地,汉代已有关于皮影的记载,至唐宋皮影已蔚为大观,金元明清普及中国大江南北,中国幅员辽阔,皮影艺术分布广泛,经过长期的发展自然也就形成了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特色的影戏艺术。造型的地域化就是很明显的特征。地域性是民族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是民族特色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特色愈浓郁,民族特色就愈鲜明。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民族艺术,因此民族性便成为它美学特征中的核心与关键、亮点与灵魂。

皮影艺术继承了中国民间美术的优良传统,其底蕴丰富,源远流长,造型优美,不失为民间美术的一支艺术奇葩。皮影戏的影人造型,融有古代壁画、戏曲脸谱、戏曲服装、民俗装束与剪纸等民间艺术的精髓,制作之生动精美,可引无数国内外人士、博物馆垂涎。各地的皮影,制作材质、艺术风格均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从整体上看,线条优美动有力,变化富于韵味和动势。在轮廓内部以镂为主,又适当留实,以达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的效果。其次,从细处看,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小口、细细眼、莲指修长、身条纤瘦,男角靴底是前脚平后翘,富有动感。面轮廓线不涂色,人物的须发基本用真发贴上去的。皮影的人物、道具、装饰有不同的图案,花纹繁丽而不拖沓,简练不乏味,淳朴粗犷而不失典雅。面容轮廓线着色,幕前观看时十分清晰透亮。人物身条浑厚,手抽象简洁。生、旦脸形为“6”字形通鼻,红唇尖翘,环眉凤眼。男角两脚靴底都在同一平线上,表演时静动分明。人物的须发多数用皮成,除甩发用黑线制作外,一般不用真发。其他地的皮影造型也是各不相同,呈现出各自的地域特征,山东皮影质朴粗犷,色泽古拙、刻工劲健,民特色较浓,接近剪纸风味。唐山皮影则是雕镂精细造型优美。对于发型、头饰、巾帽和服装,是按人物的行当身份来设计的,什么人要着什么装。皮影人物的服装身条,除少数特定人物是专用的以外,大多数是可以通用的。只要在身条上换一个相应身份的头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物。其操作形式非常便于皮影动画的拍摄制作。

总之,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的瑰宝,它融合戏剧、文学、音乐、美术为一体,其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在设计与造型上体现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参考文献:

[1]易树.中国皮影戏[J].神州学人,2006(7):39.

[2]陈晓.皮影戏的源流[J].文史月刊,2005(11):41-44.

作者简介:王佰惠,哈尔滨皮影木偶剧院。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戏曲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指间功夫
戏曲从哪里来
有趣的皮影戏
传统戏曲
有趣的皮影戏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美国女孩安妮:中国皮影戏的超级“迷妹”
皮影的来历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