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 在平行宇宙生活着的硬核科幻作家
2019-10-12王海珍
王海珍
在60后、70后的童年记忆中,科幻小说更像科普文学,被归入儿童文学的序列。是刘慈欣的出现,以一部部作品告诉读者,科幻是与科学相邻,与想象力相关,可以承载未来诉求和表达价值观的文学形态。
刘慈欣被誉为“中国当代科幻第一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一边在山西省阳泉市娘子关发电厂担任计算机工程师,一边利用业余时间出版了13本小说集。他连续数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2013年,更是以370万元的年度版税收入,成为第一位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和“三体”三部曲,中短篇小说《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2015年8月23日,凭借《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为亚洲首次获该奖 。自此,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潮。
雨果奖,是公认的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科幻大奖,堪称科幻界的诺贝尔奖。刘慈欣是该奖项自1953年设立以来的首位亚洲获奖者。刘慈欣却冷静得像一个旁观者。
那年8月雨果奖颁奖礼前,刘慈欣给组委会发了封邮件,问人家,“是不是一定要过来参加”?对方的答复是:不一定,照您的意愿来。
几方面一合计,刘慈欣决定不去了。8月23号《三体》被宣布获得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时,这个地球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正在他生活的小城阳泉一条泥泞的路上开车。《科幻世界》的编辑打电话告诉他这个消息,他听了挺平静。几个小时后,平静被打破了。刘慈欣上网,看到颁奖礼上《三体》获奖的消息是由美国航天局宇航员 Kjell Lindgren 从漂浮在地球之外350万公里的国际空间站里用视频连线宣布的,他坐在电脑前,“不后悔那是假的”。但他的生活依然简单低调。他习惯了做人内敛,不怎么混圈子。用他的话说就是,“我这里没有圈子可混”。即使在“三体”系列大红大紫之后,他在单位里仍然是“老刘”或者“小刘”。他的朋友和家人也几乎不看他写的小说。
这些年他一直在默默地深思,默默地看书,默默地写书,只是现在写完之后,可以放心大胆地发表出来,让越来越多的陌生人读到,作品也越来越值钱。在网络上,成千上万的读者把他尊称为“大刘”,俨然自成一派。
再掀科幻热,又是刘慈欣。2019年2月,农历己亥年春节,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分获春节档电影上座率冠亚军,后者更是风靡海内外,2019年也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这两部电影,不仅都改编自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而且都由刘慈欣出任监制。刘慈欣期待自己更多的作品被搬上荧幕,期待未来的中国科幻电影风格多样化。他说,在中国,科幻电影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倒退几十年,我们生活的未来感并不是太强。如今的世界,特别是中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生活的最大特点就是充满变化,充满未来感。“未来感很重要,它本身就是科幻小说市场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如此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没有办法与中国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