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诺奖经济学家身上学习什么

2019-10-12王一鸣

商界评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

王一鸣

恩格斯曾经说过:“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事实上,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启动改革开放时并没有充足的理论储备。正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核心的大讨论,推动了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大讨论打破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也打开了西方经济学思想进入中国的窗口。

在这一背景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成果被逐渐引入中国。比如,保罗·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经高鸿业教授翻译后,成了经济学人士的必读书目;阿瑟·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和劳动力转移理论,为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理论解释;霍利斯·钱纳里提出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系统变化的理论,为制定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来源于价格机制对分散信息的有效作用;罗纳德·科斯、道格拉斯·诺斯、奥利弗·威廉姆森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的洞见,在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制度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引入国外理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学人士通过汲取国外经济学的成果更新知识结构,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寻找理论解释,也对推动改革开放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那么,我们应该从诺奖经济学家中学习什么呢?

经济理论研究通常是以现实世界中高度抽象的概念为基础的,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學意义。比如要素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经济增长与消费的关系、货币供给与物价水平的关系等。从本书10位诺奖经济学家的访谈中可以看到,他们既强调基本原理和经济规律的普遍意义,也强调考虑发展阶段、经济制度、历史文化等不同“约束条件”的重要性。这些访谈留下的启示,不一定是各位经济学家提出的具体的对策性观点,而是他们所阐述的基本原理与经济规律,以及将之与具体“约束条件”相联系进行分析的思维方法。

丹尼·罗德里克在《相同的经济学,不同的政策处方》一书中说,中国1978年之后的经验常常被简单地描绘成经济自由战胜政府监管,被认为是市场战胜计划的典型,这显然是与实际情况相悖的。中国经济改革并没有套用任何现成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而是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不懈探索符合国情的经济规律成果。

事实上,中国的一些经济现象颇令西方经济学家感到困惑。比如,中国改革采取的是渐进改革和增量改革方式,而在20世纪80和9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理论认为这种市场和计划并存的方式是最糟糕的,造成的结果只会比原来的计划经济还差。然而,结果并非像他们认为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取得了令世界惊叹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这种“过渡性制度”安排,在引入新的市场机制时保持了传统经济体系的运行,使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被约束在社会公众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降低了改革对经济社会的冲击,并在改革进程中不断增强市场力量,进而逐步逼近改革的目标。

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是成功的, 那么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显然,中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的理论源泉,不可能是从西方经济理论那里完全照搬的,而是结合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相互促进的结果。把这些“做对了”的东西总结出来,上升到规律层面并做出理论解释,就将是中国经济学的重要贡献。

198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里斯·阿莱曾指出,现代经济学越来越脱离正轨的原因是忽略了一个基本性原则,即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源泉。如何立足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总结经验,创新理论,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和学术话语体系,增强中国经济学人士的理论自信,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书的2位作者,利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来中国出席论坛和会议的机会,通过登门拜访和会后电子邮件请教等方式,记录下了这些经济大师的学术思想,集结成书。书中所列的10位经济学家大都是进入21世纪以后获奖的,对现代经济学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其学术思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进程也在多个层面上有着重要影响。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论思想,分别从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供给侧改革、不平等和收入分配、未来的工作等角度,就全球和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分享了各自的洞见所得。

编辑推荐

我在读:大家都知道,职场社会,能力就是优势。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能力也有可能是陷阱。我们通常都很乐于去做那些自己擅长的事,且逐步远离困难的工作,最终使得大家一直都在做擅长的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长,越擅长就越愿意去做,这虽然能让我们在单一方面获得更多的经验,但却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无法突破。

每年我们都会看到,在一个新的技术发布后,曾经在某一领域具有权威的领导者失去了他的领导职位。这正是因为日常工作占据了进行策略性思考的时间,从而让你没有时间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特别警惕这种能力陷阱,避免把大量时间花在日常琐事上。如果你想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就要从日常琐事中解脱出来,将精力转向更多策略性思考、在日常工作外建立人际关系网络、提升影响力等能够给你持续带来价值的工作上。

那如何去避免这样的陷阱呢?本书作者给出了3点建议,与大家共勉:第一,要提高沟通力,不要让自己变成职场上的孤岛;第二,保持好奇心,不能因为自己某一方面的专业能力就对其他岗位和圈子嗤之以鼻;第三,让自己保持放空的状态,即便是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与精神状态。

猜你喜欢

经济学家经济学理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经济学家还需汲取的教训
从经济学家到摄影师
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詹连富
经济学
蔡昉:富足的“穷人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