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投资背后的奥义
2019-10-12唐亮
唐亮
在创投行业,于光大被同行们冠以一个“准”字和一个“快”字。
准,就是投得准。于光大和盈科股权投资基金团队过去几年所投资的十几个项目,几无失手,投资业绩在赛伯乐系合伙人中名列前茅。
快,就是募资快。往往只用两三周的时间,于光大便能完成一只基金的募集。
准与快的评价,是对投资人专业能力及人格魅力的肯定。然而,在《商界评论》杂志的专访中,于光大谦逊地表示,任何人在资本市场认真打磨几十年,都能做得更好。
硬核的投资逻辑
于光大的职业履历很全面。
大学的时候炒股,毕业后就在证券公司做操盘手;转战银行,又做起风格迥然不同的信贷与风控;积累了相当多的企业案例后,又来到一级市场,操盘做投资、企业并购。
既涉猎过二级市场,又深耕于一级市场,同时,又拥有丰富的风控经验,带给他更全面的投资逻辑、更独立的投资判断。
2015年,赛伯乐盈科股权投资基金成立,于光大成为赛伯乐众多合伙人中的一员。
很快,一个极具争议的投资标的出现了:上市公司科大讯飞计划就其人工智能项目定向增发。
“2016年看人工智能,就好像2014年看云计算,大多数人都看不懂。”
当时,科大讯飞的利润只有两三个亿,但市值却高达两三百亿元。在行业风口未至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普遍认为科大讯飞的市值缺乏支撑依据,锁定期长,投资风险较大。十几家投资机构观看了路演,但是看好者寥寥。
然而,令所有与会机构投资者备感惊讶,从重庆千里迢迢赶来的于光大明确提出:“要投。”
原来,在了解了科大讯飞的定增预案后,于光大第一时间便组织团队就人工智能相关的多个应用场景,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调研,时间长达两三个月。调研结束后,于光大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证明,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产品化,并拥有可靠的应用场景。
这次逆市思考的投资,让于光大名声大噪—人工智能在其投后半年便迎来行业风口,科大讯飞项目进展顺利,股价不断飙升,当初弃投的机构又纷纷高价入场。
翻阅于光大的投资案例,类似的项目比比皆是:多数机构不看好,盈科经调研后逆市入场,最终翻转形势。这些案例的背后,贯穿着于光大的一则投资信条:要挖掘出投资标的的核心价值、竞争壁垒,或可称为企业硬核的寻找。
科大讯飞的硬核,无疑是其领先的研发技术积累,及实现产品化的可靠路径。虽然定增价格并不便宜,但其产品却是最有可能落地的。
2016年,于光大再次面临抉择:百度金融、360金融与京东金融。虽然京东金融已经连续亏損了4年,但是,以支付场景的成熟、交易流量的可持续等硬核考量,于光大坚定不移地选择了京东金融。
事实证明,这次投资相当明智,京东金融投后1年便扭亏为盈,目前已成为综合实力仅次于蚂蚁金服的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
而在2018年,于光大又把投资目光对准供应链企业准时达,一家鲜为人知的制造业供应链公司。原来,于光大看中的是其出身富士康内部孵化的背景,唯有深厚的行业积累,才有可能建立跨产业的供应链生态圈。
显然,基于硬核的投资逻辑,有助于拨开包装与风口的迷雾,找到真正的价值。
于光大新近接触了一个5G技术团队,对方连公司都没有注册。但是,于光大基于对方掌握领先的5G高端技术,高度匹配国家5G战略,罕见地表示要进行天使轮及Pre-A轮的投资。
硬核越硬,投资越坚决,这就是于光大找到的投资本质。
股权投资要做苦功
然而,在寻找投资本质的道路上,“做苦功”是不可避免的。
2018年,于光大亲自调研了60多家跨境电商公司,对行业的了解到了“对方一开口,就知道要说什么”的地步。然而,随着调研的深入,于光大对跨境电商的态度从最初的兴趣盎然,发展到了索然无味,“没有一家公司特别突出,找不到任何竞争的壁垒。”
虽是“白做功”,于光大却乐此不疲,这或可称之为他的一个特质,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与兴趣。
比如,在电梯中,看到瑞幸咖啡的广告,于光大心中会从营销的角度,分析代言人选择的策略,建立对瑞幸咖啡的初始印象;接着,从消费升级、消费者代际变化及咖啡产业的国内外现状对比,得到大致的行业规模分析;最后,以传统线下咖啡企业做参照,分析整理瑞幸咖啡应采取的商业模式。
有趣的是,在盈科的投资经理们都不太了解瑞幸咖啡时,于光大就要求团队成员尽量外出,蹲守在瑞幸咖啡的相关门店,对交易量按线上线下分类进行一杯一杯地统计……
遗憾的是,瑞幸咖啡对每轮融资对象都有较为定向的要求,盈科未能参与。但是,于光大和他的团队,却能依据线下调研数据,精准地估算出瑞幸咖啡的实际交易量及每轮融资的估值。更为难得的是,瑞幸咖啡在去年5月份提出“无限场景”的品牌战略,也同于光大之前认为瑞幸咖啡可以实现“场景构建”相吻合。
于光大始终笃信,谨慎全面的尽调,有助于建立正确的投资逻辑,一旦投资逻辑的起点发生错误,后面无论做得多么正确,都会越来越偏离真正的价值。
2016年,在北京的一个“铁板烧饭局”上,于光大初见一位知名共享单车品牌的创始人,在沟通过程中对其并不认同。
殊不知,于光大组织团队,对共享单车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调研。结果发现,共享单车的使用场景集中于附加值较低的场景中,比如“上班族下地铁后赶时间”,与共享单车行业宣扬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并不匹配。
基于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逻辑起点的怀疑,于光大最终放弃了对一切共享单车项目的考察和投资。
事实上,当时许多投资人的普遍做法是“疯狂”的,即不计代价挤进共享单车投资序列,投企业更是追着风口投。2018年,当整个共享单车行业陷入资金链紧张的局面,业内才开始回归理性。
于光大坦言,在做二级市场时,他也经历过疯狂,既有连续涨停的兴奋,也有连续十几天封死在跌停板里的无奈。然而,正是因为经历过疯狂,于光大更能体会理性的可贵。
早在2017年,于光大就在盈科强调,原则上不再做或少做Pre-IPO的案子。
这份谨慎,源自对一级市场哄抬价格的质疑。于光大很早就发出警告,当一级市场的价格体系出现紊乱,二级市场套利的游戏将不复存在。
2018年,工业富联、小米、美团等明星IPO公司相继发生破发。33家新经济公司(包括赴美和赴港)上市后,30家经历了破发。
罕见的、彻底的、大规模的价值倒挂,让中后期投资机构瞠目结舌,于光大的警告言犹在耳。
“这是二级市场在给一级市场上课。”对此早有提防的于光大,把目光集中在除前端天使轮与后端Pre-IPO以外的中端,投资那些较具“硬核实力”的细分领域,比如精准医疗、新零售、先进制造、5G通讯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
在采访的最后,于光大透露,他将回购赛伯乐持有的大多数盈科股份。届时,赛伯乐盈科将正式更名为盈科。
这是最坏的时代,然而对价值的追寻者而言,却也是最好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