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韵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苏太仓市高新区第三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2019-10-12张瑾颖
张瑾颖
(江苏省太仓市高新区第三小学,江苏苏州215400)
1 雅韵教育课程的内涵解读
关于“雅”的解释,《诗经》中曰:“雅者,正也。 ”《荀子?荣辱》解释为:“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辞海》中将“雅”解释为“高尚美好的、不粗俗的、合乎规范的。”可见,“雅”的本质含义就是高尚、美好。“韵”,有风度、气质、节律之意。雅韵,常用作形容一种高雅的风韵,雅致的气韵,或指优雅的音韵。雅韵教育,就是用正的、美好的、合乎规范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义的品质,高雅的风韵,雅致的气韵,即以培养“正义、高尚、雅致”的人为目标的教育。雅韵教育课程便是学校为实施雅韵教育而设立的校本化课程。
1.1 雅韵教育课程的理念:立根树人,长养雅韵
实施雅韵教育就是将教育根植传统,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太仓地方特色的娄东文化来浸润校园,在物质、制度、精神各个层面,教学、德育、管理各个方面,营造“正义、高尚、雅致”的文化氛围。广泛利用诗词、楹联、艺术中传统文化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来润养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从中汲取丰厚的养分,慢慢生长养育成“正义、高尚、雅致”的人。
1.2 雅韵教育课程的旨向:以雅育童,发展儿童
雅韵教育就是在教育中,通过雅韵课程的实施、感染、浸润,使学生具有尚雅的思想、文雅的言行、博雅的学问、高雅的情趣,逐渐成长为具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雅韵教育并不是改变儿童天真活泼的天性,而是以雅育童,引导儿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体验先贤高尚境界,学习为人处世的智慧,传承流传千年的技能,从而使他们更加知书达理、言行得体、兴趣广泛,变得更加灵动智慧。具体来说,雅韵教育课程旨在从以下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1.2.1 弘扬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如勤为本、诚立信、俭养德、和为贵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引领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精髓。实施雅韵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儿童能从中学习这些精神,弘扬这些传统美德。
1.2.2 涵养儒雅形象
“儒雅”是对文人学士气质风范、仪表外象方面的一种要求。传统儒家文化认为,士、君子应通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文化教养和道德涵化,使自身的情感与理性达到高度统一,并能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从容中道、举止大方、谈吐文雅、性情中和。实施雅韵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儿童能学习君子之道,涵养儒雅形象。
1.2.3 汲取传统智慧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做人、处事的智慧,如《论语》中的人生智慧,《二十四节气》中的生活智慧,《学记》里的教育智慧等。实施雅韵教育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对话传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这些智慧,并做到“转识成智”,生成每个人自己为人处世的智慧。
1.2.4 传承传统技艺
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体现古代劳动人民文化创造的传统技艺,有的流传千年,有的即将失传,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雅韵教育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传承这些传统技艺,培养学生高雅的爱好,从中养根修性,使精神和意志品质同时得到陶冶。
2 雅韵教育课程的内容架构
雅韵教育课程以“立跟树人,长养雅韵”为课程理念,围绕“培养思想尚雅、言行文雅、学问博雅、情趣高雅的现代中国人”的课程育人目标,开设“德韵课程、文韵课程、理韵课程、艺韵课程、术韵课程、武韵课程、乡韵课程”七大课程模块,每一模块下面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见图1)。
2.1 德韵课程:立根树人,蒙以养正
童蒙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的奠基时期,挖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的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课程,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开设“好习惯100课”礼仪课程,挖掘弟子规的践行点,开展好习惯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开设“我们的节日”课程,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教育,培养学生民族精神。通过童蒙养正课程,利用厚重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对学生塑魂植根。
2.2 文韵课程:品根慧智,丰厚积淀
文韵课程主要包括:蒙学稚唱、经典雅诵、唐调吟诵、楹联、谜语等。“蒙学稚唱”“经典雅诵”,分别为低年级和高年级的诵读课程,主要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吟诵品析。“唐调吟诵”课程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唐调 (太仓籍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吟诵调)的研究和吟诵方法的学习。“楹联”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被誉为“诗中之诗”的楹联这一特殊文学样式的欣赏和创作。“谜语”则引导学生学习猜谜、制谜的方法等。通过文韵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对楹联、谜语等特殊文学样式的欣赏创作能力。
2.3 理韵课程:启智明理,收获智慧
理韵课程包括珠心算和节气课程等。珠心算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珠心算的计算方法和基本技能,了解传承我国传统的计算方法,启迪学生智慧,发展学生思维。节气课程主要引导学生从节气物候、气候特点、生活民俗、农业活动、滋补养生、体育活动、民谚诗词等方面了解二十四节气知识,感受中国历法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季节更替规律,学习古人利用节气农耕、养生的智慧。
2.4 艺韵课程:养根修性,陶冶情操
艺韵课程包括江南丝竹、书法、国画、舞蹈等。“江南丝竹”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各类民族乐器的演奏方法,组建江南丝竹乐队,进行各类民乐的演奏。“书法”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国画”课程指导学生了解娄东画派,学习娄东画派的基本绘画方法。通过艺韵课程,引导学生学习高雅艺术,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2.5 术韵课程:传承工艺,培养特长
术韵课程包括:藤编工艺、剪纸、彩陶、扇面、脸谱制作、美食制作等课程,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在学习继承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特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6 武韵课程:强身健体,锻炼意志
武韵课程主要包括中华武术和娄东游戏等。武术课程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武术操、武术基本技能、武术套路等的学习,传承中华武术,锻炼学生意志。娄东游戏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的传统游戏,在游戏玩乐中了解娄东文化,学习传承娄东精神。
2.7 乡韵课程:寻根问祖,追根溯源
乡韵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家乡文化——娄东文化的主题研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人物篇、景点篇、美食篇、民俗篇等方面对家乡文化进行研究,在实践探究中,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文化和历史,完成心灵的洗礼,树立归属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3 雅韵教育课程的建设路径
3.1 开发课程资源,引领课程实施
3.1.1 编写课程纲要
雅韵教育课程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也应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要求。为此,我们认真编写雅韵教育课程纲要,从全局引领,规划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课程纲要,我们引导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实施的目标内容、实施路径以及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等,为课程建设提供方向。在雅韵课程纲要的引领下,每个模块的每个子课程也都要编写课程纲要,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组织形式、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图1 雅韵教育课程内容框架
3.1.2 开发教材资源
围绕雅韵教育课程理念和目标,积极开发教材资源,丰富内容框架。目前已开发10多本校本教材,我们还组织教师编写教学辅助资料,包括编写教案、课堂实录,开发教学课件、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辅助资源,为课程教学提供帮助。
3.1.3 制订课程评价方案
从课程本身和教师、学生学业三方面制定课程评价方案。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实施的形成性评价和对校本课程开发后实施的终结性课程评价,所获得的信息将作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对学生学业评价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层面对学生学习课程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在课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进行评价,调动教师课程开发建设的积极性。
3.1.4 开发校外资源
包括校外专家、家长资源,校外场馆资源等。加强与太仓市楹联学会、诗词学会、书法学会、谜语学会、武术学会、太仓博物馆、图书馆、名人馆等的联系,挖掘专家和场馆资源,为课程开发建设提供帮助。
3.2 建设课程场馆,浓厚课程氛围
3.2.1 建设古风诗韵的校园环境
我们充分利用厅堂楼道墙面将传统文化元素、学校的雅韵特色课程元素融入其中,以娄东文化、楹联、诗词特色为主打造学校视觉文化,以唐调吟诵为主建设学校独有的听觉文化,彰显出学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
3.2.2 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场馆
根据学校雅韵教育课程建设的需要,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场馆。主要包括:一园一家,两廊两院,三馆三室等教学场馆。
一园即诗书礼乐园,把两幢教学楼之间的乐趣园改建成诗书礼乐园,围绕正雅心、立雅志,学雅习、正雅行的要求,布置相关的诗词歌赋、美德故事、文明礼仪实践体验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传承传统美德,培养优雅举止。
一家即娄水农家。收集太仓农村生活的各种老物件,包括过去农田耕作的各种农具,家庭生活的各种用具等,让师生们了解老太仓人的生活起居,乡风民俗。
两廊即楹联长廊和节气长廊。楹联长廊布置成著名联家及友好学校赠联区、教师联墨作品区、学生联墨作品区三个板块,展示该校联墨课程的成果。节气长廊主要根据节气课程要求,展示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二十四节气中学习生活智慧,感悟自然规律。
两院即儿童吟诵传播学院和儿童楹联研究院,为学生开展吟诵、楹联相关研究,展示吟诵、楹联课程资源,包括起源、历史、联律知识和学校楹联、吟诵课程的建设情况等,提供专门的场所,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创新。
三馆即红蕉书馆、江南丝竹馆、武术馆,三室为书法教室、工艺美术教室、舞蹈教室,这些是学生进行传统技能学习的专门场馆。
3.3 拓宽教学路径,提升课程实效
3.3.1 渗透与拓展相结合,在国家课程中适度融入
将雅韵教育课程资源融入国家课程教学中,进行适度渗透和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如语文课围绕教学主题,开发拓展阅读的内容,特别是和主题相关的经典诗文等,让学生诵读,夯实学生的国学根基。通过适度渗透和拓展,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仅提升了学科课程知识学习的效率,而且使学生学习到传统文化特别是娄东文化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乡情怀。
3.3.2 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在校本课程中普及提升
对所有开设的雅韵课程全部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德韵课程,通过班队、晨会开展课程教学,经典诵读、楹联、武术、珠心算等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要求学生必修,每周安排一课时在相关年级开设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普及教学。在普及的基础上对学有兴趣、学有所长的学生选拔进社团进行培优拔尖。其他课程则都通过社团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等因素实行自主选课学习。加强日常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实现全员、全程、多选参与校本课程学习,使雅韵教育课程的内容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得到普及与提升。
3.3.3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活动课程中落实推进
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丰富课程学习的载体,通过开展各类课外实践活动,为课内学习的知识提供实践体验的舞台。一是开展各类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课内学习主要了解节日的来历、传说故事、过节风俗等,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课外则开展相关的节日体验活动,如端午节开展包粽子、做香包、绘彩蛋等活动,中秋节开展中秋赛诗会、吃月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知识学习。二是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我们积极开展雅韵阅读节、艺术节、体育节、民俗节、科技节、心理节等各类文化节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展示成果的舞台。三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进行校外体验,借力市图书馆、博物馆、民俗馆等,开展研学实践活动。与社区、企业联手,开展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在服务社区、企业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课程能力得到锻炼。
雅韵教育课程的实施,提升了师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他们亲书卷,启诗性,明礼乐,慢慢树立起知书达理、诗礼彬彬的儒雅形象。学校的文化特色也越来越明显,办学内涵品质得到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