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9-10-12吕晓娟
吕晓娟
(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河南驻马店463000)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在工程技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对建设项目进行技术与经济分析、论证、计算、比选和评价后,得出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社会效益明显、经济效益高的最优建设方案,为建设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1]。基于10多年的教学及科研经验,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欲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展开探析。
1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根据教材制定教学大纲,然后参考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再依据教学内容制作上课用的课件。课堂上,学生坐在下面听,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讲课件内容,布置作业就找几道与课堂有关的题或布置几道课后题,练习作业基本没有。期末考试主要凭借一张试卷确定学生的期末成绩。
学生方面也是迫于学校相关政策要求,迫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纪律的要求走进课堂,只有少部分同学上课能坚持不说话,跟着老师的思维认真学习,一部分同学注意力只能集中十多分钟,然后看手机、或睡觉、或发呆、或说话等做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任课老师也许会去制止,也许会因为课堂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只顾赶任务,没时间去制止[2]。这样就形成了老师一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台下学生完全没有认真听,身在曹营心在汉。针对这一情况,对2015级土木工程两个班123人展开了调查并总结整理,得出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学生课中表现调查分析表
下课后老师和学生都离开教室,大部分学生估计都会把书扔一边,交作业时应付差事,或直接找别的写完的同学抄抄交了完事,不能独立按时完成自己的作业。
期末考试期待着任课老师划考试范围甚至是划题,他们整理下背背或就老师划的题练练,有的甚至把整理的知识点做成小抄带进考场应付考试,追求的就是不挂科就万事大吉了。就别提适应社会和行业的发展了。
教材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总结为: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教材理论性太强,缺少有针对性的例题和练习题;章节顺序之间缺乏逻辑性。
2 教学改革探析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工程经济学”课程将尝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问题上进行改革。
2.1 教学内容
在保证本学科理论系统完整的前提下,在充分掌握建筑领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强调基础性、应用性和时代性,以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3]。研究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章节在人才培养进程中的作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优化,既避免重复,又做好搭接;既把必备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又注意内容的实践性。从专业理论知识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角度出发,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归纳整理如下:
1)通晓资金时间价值含义、资金等值原理;能熟练画出现金流量图;能灵活运用复利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清楚工程技术方案经济评价体系、会计算各种评价指标;知道比选方案之间的关系及优选方法;知道不确定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的区别。
3)通晓三种不确定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并能灵活运用三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弄明白建设投资、流动资金、利息、成本、收入及税金的计算方法;知道财务评价都需要哪方面的数据;会编制各种报表并能根据相应报表计算相应指标,能够根据相关指标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5)知道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之间的关系;会识别效益和费用;弄清楚国民经济评价参数、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
6)知道设备更新的基本原理;能进行设备更新时机与途径的选择;清楚设备更新方案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7)知道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时间;弄清楚编制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思路及编制的内容。
2.2 教学改革措施
千百年来,我们的前辈总结了很多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比如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和实验法等[4]。但根据我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由翻转课堂、边讲解边练习、BOPPPS和超星或课堂派信息技术相结合教学效果更佳。
2.2.1 学生课前学
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把一个学习班分为几个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老师提前准备好一些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包括课件、网址、在线课程、视频等,由每个小组组长组织各小组成员展开学习。学习过程中记录学生自己提前学自身的真实状况,哪些知识通过自学就解决了;哪些知识自己没学会,通过和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后解决了;哪些知识自学也不会,讨论交流后还不会。把这些都分类记录下来,等上课时再拿出来解决。
2.2.2 课中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课前学习中的困惑
课堂上,任课老师就不用芝麻西瓜一块抓,把学生懂的不懂的统统讲授一遍,满堂灌。只需要把学生课前解决不了的知识解决了就行了。另外,课堂上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比如超星或课堂派让学生完成签到、抢答、做练习题等环节,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激情。也不用硬逼着学生把手机关掉,坐端坐直,强迫学生认真听讲,结果学生却表现出另一种姿态,看手机的看手机,发呆的发呆,睡觉的睡觉,认真听讲的学生也只能坚持到一半就抛锚了。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唱的如痴如醉,津津有味,学生却心不在焉,教学效果甚微,导致课后学生作业不会做,期末考试全靠老师划重点,划范围,不然就考试通不过。信息化教学技术的运用,让课堂氛围更加轻松,过程更加紧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学习兴趣更浓,积极的发言,积极的思考,主动学习,主动钻研。等于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他们可以利用黑板、粉笔盒、多媒体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其他同学讲清楚,让自己也教学相长,教学效果显赫。另外,通过有效问题的提问与回答,让不好好学,或还没有入门的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对课程产生兴趣,踏实学习。最后,课堂总结对深入学习也很有必要。总结可以让学生将学习的内容在大脑中归类,找到和已学知识的关联性。
总而言之,课堂主体应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学生参与越多,学习程度就越深入,学生学习收益就越明显。
2.2.3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
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与遗忘斗争的有力武器。学生要在理解并消化的基础上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有专家研究发现:对学到的新知识,1小时后只能保留44%,2两天后只能留下28%,6天后只剩下25%了。这些数据表明,刚学过的知识,若不及时复习巩固,遗忘非常快,经过较长一段时间以后,知识就可稳固下来留存与脑海成为自己的[5]。可见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所以就要“趁热打铁”,课堂学习后及时复习巩固,加强练习,不局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应再重新温固下学习内容,梳理下知识之间的脉络关系,应该背的就要背,应该写的就要写,应该思考的就要深入思考。
应该养成主动复习的习惯。下课后尝试把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回想一遍,以便及时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及时消化知识[6]。把回忆不起来的、记不清楚的、似是而非的内容,重点复习下。
课后习惯于整理课堂笔记。整理时先把上课时没来得及记下来的知识补上,再把模糊不清之处更正过来。
2.3 考核形式
考试和学生的毕业证、学位证密切挂钩,作为学生也是非常重视的。老师方面也应该认真对待,千万不要考试前给学生划题或限定考试范围,让学生把功夫放在平时的每一节课,每一次作业,每一次回答问题,每一次考勤和综合的学习态度上来。而不是单单通过期末一张考试卷来确定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这样一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动力。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个人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主要从考勤、作业、提问和课堂综合表现进行考评,占总成绩的50%,和试卷成绩比重相同,这样学生自然会把功夫、时间和精力放在平时[8]。为了体现平时成绩的公平公正性,对考勤、作业、提问和课堂表现进行量化考核,平时成绩量化考核形式见表2。
表2 平时成绩量化考核表
2.4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高等院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7]。应选用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又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适用性强、质量高的教材。当然最好是编写一套既适合行业发展又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最好。
3 混合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混合教学方法在某高校建筑工程系16级土木工程专业尝试应用,教学效果明显,现将这种混合式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对比,对比结果见表3。
表3 混合式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比表
4 结论
新时代赋予大学生新的使命,我们绝不能坐以待毙,听之任之,学生上大学不只是为了获取毕业证和学位证,还要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还要去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我们有必要进行教学大改革,拓展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最大限度的学习科技知识来武装自己的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