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提升乡村景观意境研究

2019-10-12林锦浩翁佳丽吴小刚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营造意境园林

林锦浩,翁佳丽,吴小刚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州350002)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建设美丽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1]。乡村景观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千村一面、地域特色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所以通过提升乡村景观意境营造对改善新农村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中国古典园林发源于自然,从商周时期用于狩猎游乐的灵囿发展到明清时期的山水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以独特的意境营造方式居于世界园林顶端,其意境营造和乡村景观的意境营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2]。笔者通过总结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方式,进而探讨乡村景观意境的营造方法,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1.1 园林意境

园林意境是造园者借助园林形象所表达的情感,使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它不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象,而是外物引导产生的心理主观意象。源于造园者将自身的主观情感倾注于园林空间中,对园林空间尺度属性等进行意境打造,生成真实存在的客体物象,刺激游客们大脑感观的重塑,从而促成心理感知空间的形成[3](见图1)。

图1 心理感知过程分析图

1.2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方式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了诗的“三境”:只写山水之形的为“物境”;能触景生情的为“情境”;能托物言志的为“意境”[4]。中国古典园林造法自然,尊崇天人合一思想,通过花木、山水、建筑等要素的重新组合打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独特意境,做到能从小空间中设计延伸出无限的空间可能性。正如计成所说造园有法无式——只有总的艺术规律,没有固定的造园阵式[5]。在园林艺术的造诣上,与传统山水画的高度融合,形成的“画中有园,因画造景”的园林意境在艺术领域上产生众多的影响。探究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手法,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1.2.1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1)筑山理水。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曾在《宝界山居记》中说过:“天下之山,得水而悦;天下之水,得山而止”[6]。水因山成形,山因水而活。造园者往往通过手工模拟山石形态达到“移天缩地”、“小中见大”的艺术境界。例如苏州狮子林以假山营造为名,采用瘦、皱、破、漏等营造手法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东南部有众峰罗依,曲廊伴绕;西北部以水生趣,青碧静谧,湖壁叠石筑山,伴有瀑布流水,动静结合,不乏生趣。据苏州府志记载,建园初期,天如禅师曾邀倪云林等人一同设计[7],元代园林艺人倪云林也曾作有名的《狮子林图卷》而传世[5]。

2)花木生境。作为营造园林意境的软化材料,花木在意境的营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园林在“人化”的基础上,植物配置营造出“生境”[8],并加以精神的升华,赋之“拟人化”处理,从而延伸古代文人墨客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如种植梧桐有着“筑巢引凤”之意;种植竹林有着“君子高风亮节”之意等。同时根据植物的色、味、气、形等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散乱又有规律的配置,如窗前月下,几竿修竹,……插柳沿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晓风杨柳[9]……营造出宜人如画的园林空间。

3)建筑构建。中国古典建筑重在生活情感的感染熏陶[10],是集住、游、憩、观等于一体的建筑模式[11],构成古典园林景观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园林景观亭的设计即可用于观景又可用于点景,游客可在亭内享受清风徐来的清爽感,又可在亭内最佳视角观赏园中不同的景色,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见图2),与清风?或是明月?营造出一种超越本体、提升精神层次的大自然意境。另外园林建筑的构建与书画诗词的组合也展现独特的意境美,如私家园林匾额楹联的题词以及颐和园长廊的彩绘(见图3)等无一不在与主客体产生对话。总之,建筑在整体的设计构建中,一贯遵循“顺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原生大自然的基质打造,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至高境界。

图2 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图3 颐和园长廊彩绘

1.2.2 动静结合,虚实相济

1)动与静。在古典园林造景中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造园手法是让人有着最为直接的听觉意境体验的表现,同时,动静的对比表现形式也随园子的规模大小改变,像山水大园可随游览路线进行动静多层次变化,空间则更为丰富;而像江南私家园林以精、小为主,可直接沿水面四周打造景观,或以人工假山瀑布的设计,结合周边植物空间的配置以静衬动达到不一样的意境效果。

2)虚与实。实景,即构园中实实在在存在的景物;虚景,又可称之为风月景,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然界有规律的天气变化,如太阳升落带来的光影效果;另一方面是指气象景观,主要是指气态的水在不同的条件下生成的云、雾、雨、雪以及雷、霞光等,结合园林实物构成美丽的景观。灵活自由多变的景象给园林意境的营造增添更多的趣味,不论是园景的隔与围,还是倒影中留白的迹象,只为进一步丰富了园林景观空间的塑造。如为多数人所知的西湖十景:晓风残月、曲院风荷、断桥残雪等均以湖、堤、桥、亭结合风月虚实相济营造意境,逸趣横生。

1.2.3 构园得体,巧于因借

1)构园。古人造园有“相地”一说,《园冶》更提出“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论断[12]。造园设计遵循自然原有肌理,保留原有古木,在新院的构建上,合理规划布局亭、台、榭、廊等建筑的关系,使之融合成景,化无情之木为有情之景,融自然于一炉,自出意境。如清代屠隆所撰无锡《寄畅园记》中评价此园云:“数百年古木,上参层霄,下荫数亩,虽有神力,不能摔致。兹园之胜,得之天者什七,成之人者什三……”[12]即合理巧用古树名柯,组建园景,做到园中各景并非假以虚设,而是处处皆有深情。

2)借景 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古典园林造园中遵循的重要艺术原则,对中国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巧于因借重在巧妙地将众多园景加以延伸,并组入更多景物,形成得天独厚的意境效果。借景手法又可延伸出多种手法,如远借、近借、虚借、实借、因时而借等最为常用。像大型的皇家园林,如颐和园(见图4),园址辽阔,巧用远景最为合理,无论是泛舟湖上或是沿堤慢行,都可淡淡的看见西部的玉泉山和北部的红石山,将远处若隐若现的景组入画中。除了借自然之景,可还借实物之景,如拙政园昔日娄门一带的巍峨女墙,与如今园中借远塔的景致(见图5)也不为以飨后人。

2 乡村景观中意境营造的方法借鉴

园林意境的营造是造园者设计的初衷,从中寄托人们的情感、观念和哲理体现理想审美境界[2]。而乡村景观是由自然环境、传统格局、建筑特色、民俗文化和经济条件等景观因素共同构成的环境综合体,是村民对居住生活改造的适应,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乡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意境的提升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中国古典园林和乡村景观的意境营造方式在本质追求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以自然为本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对话,体现人美、生活美、社会美。但随着美丽乡村的大肆建设,千村一面、地域特色缺失、偏于城市化等乡村景观建设问题也相继出现。所以结合中国古典园林意境造法,怎样恢复和提升乡村景观的意境呢?

图4 颐和园玉泉山

图5 拙政园北寺塔借景

2.1 借景和框景

借景可从不同层次对乡村进行景观设计,从宏观层面上说,乡村景观地域广,可通过借远处的青山郁林、花海梯田,又或是近处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等,形如山川国画般绘写,诗中有画,画中有村之美景,再配以村中最佳观景点打造景观,足以驻足观赏,领略不一样的乡村意境感受。从微观层面上说,借景又可通过借声、借形、借色、借味等细微的变化对空间意境的渲染,如村落夜景星星点灯般的景象、风景观的应用案例、散发气味的花木对景观意境的体验等。

乡村景观中的框景常利用门框,窗框,树框,岩洞等,有选择地捕捉空间的优美画面,将周边的田间景观又或是庭园中人造景观组入,以前后不同空间的视觉感观营造出似真似假,收合自如,虚虚实实的乡村一隅,远观又似一副山水画,置身处于村中又似将村中片景聚于画中,展现出一副“村中写画,画中有村”的美丽景象。

2.2 隐喻和象征

“隐喻”本质是用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13]。二者均是基于人们日常经验,用来表达人们情感的手法。乡村景观的设计中也不乏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进行意境的营造。

2.2.1 村落选址

中国传统乡土聚落立村选址、营宅造院都离不开风水学这一学说,风水是中国的一门独特文化,其本质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达到趋利避害的精神追求。传统村落的选址离不开风水学,基于人们长期建造累积的经验,得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坐南朝北的选址习惯,在连城县培田古民居村落中体现的淋漓精致。“背山”在风水学中又称为“少祖山、背靠祖山、主山”,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靠山”,另外也希望能左辅右弼,即顺常言“左青龙右白虎”之意[2]。“面水”即有沉积在村落基址前的水塘或者“玉带水”,有着富贵财富的寓意。培田村落背有冠豸山、笔架山、武夷山南脉三道绿色屏障自北向南犹如三龙环抱,体现着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风水原理[14]。加之前又有玉带水环绕相伴,是一处极佳的风水之地,种种选址风貌都是人们敬畏自然的体现,也是人们追求自然和谐的精神诉求。

2.2.2 空间格局

村落的空间格局也往往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进行意境的营造,通常用于乡村传统建筑的表达,以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中心,连接各家各户,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空间格局。如被誉为“中国的诺亚方舟”的四川键为罗城古镇,以其似船非船的古街形态而得名,曾有传言因镇上缺水,有一秀继而提四句口诀“罗城早码头、客商难久留,若要不缺水,罗城修成舟”遂在大家共同建造下,“大船”筑成[15]。又如傣族村落极具向心力的建筑空间格局,云南腾冲合顺乡在每一次活动中,新生的街巷与村北干道相交的丁字路口都会设置公共广场月台,根据风水,月台可用于藏风纳气,为村落带来生机,世代繁荣[16]。不同的空间格局在满足居住生活的需求同时,也体现出人们敬畏自然,追求和谐融于自然一体的向往,是当今社会文化背景条件下的一种物化展现。

2.2.3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是传统村落区别与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重要体现,是乡村面貌原生态的生活意境。村民穿什么服饰、吃什么食物、住什么建筑、做什么事情、唱什么歌都赋予了这片土地独一无二的生命力,大型的节日活动、独特的民谣服饰正是乡村景观意境营造的源头之一。如傣族人们的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尤以葫芦丝乐器演奏为名,伴着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是别有一番意境;如泼水节作为傣族传统节日,有着趋利避害,追求美好生活的寓意;如统一指挥口令的苗族川江号子,在泛舟游湖时伴响,悠远独特的唱腔应是别有一番风味吧;如土家族的摆手舞是祈求幸福、酬谢先人的一种舞蹈,具有特色鲜明的产业、质朴的生活气息以及原生态的特点,展现出来的亦是独具特色的乡土意境。

2.2.4 历史传说

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大多流传着百年或千年的典故传说,流经村巷发展,同村落共生长成为一本“史书”。同时这些历史典故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往往以村中抽象化的乡土元素加以书写故事,从而成为乡村景观意境营造的重要节点。如三明市尤溪县的桂峰村,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入口石印桥因巨大如官印而得名,有着后代子孙升官发财的希冀;石桥周边种有四株金桂、两株紫荆,石桥前的石墩有砌成圆形、半圆形、长方形、方形状,分别称之为日、月、书、印,象征着美景如日月一样永恒,寓意财富、权力源自于知识等等。

2.2.5 图纹

传统村落的民居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独特的符号、文化特征在乡村景观的营造中随处可见,这些图案源自于最真实的生活或古老的传说等,富有变化的图纹是一个村庄的象征,也是最能令人难忘的展示。在这一基础上,乡村建筑的描绘修饰、服饰图案的重复叠加都体现着强烈的场所精神。如傣族村寨中最为吸引眼球的孔雀元素,彝族村寨建筑上的牛头彩绘、体现虎崇拜的图腾柱,藏族的帐篷或门帘、窗帘上的吉祥八宝(八瑞相)[2]。另一方面,在服饰上的图案修饰也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绘有民族图案的服饰往往反映了社会和宗教的文化背景,是当地自然气候的绘写,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缩影的体现。

2.2.6 花木寄意

植物配置在乡村景观设计中不仅能起到调节小气候、衬托主题、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作用,其本身还附有各种独特的寓意,是寄托人们精神的文化符号。如“梅兰竹菊”净化为更深含义隐喻四君子人格情操;桂峰村村口的四株金桂和两株紫荆,也有着财富、权利源于知识的寓意;傣族村寨周边有着一片被保护起来所谓的“神林”--铁刀木,传言有着砍不断的神效,砍的越长其长的越长;另外有的村庄种植大片石榴,石榴果亦是象征着多子多福,财源滚滚等等。

3 总结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的手法与乡村景观的意境打造一脉相承。乡村景观正是有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才赋予乡村灵魂活力,而不是散布着一片生硬的建筑,人们在这一片土地上生存,历代劳动耕作、繁衍生息,这正是乡村景观意境营造的本源,更是当今社会盛行的乡村旅游热现象的催生剂,带动乡村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猜你喜欢

营造意境园林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