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实践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植物应用能力提升的探讨

2019-10-12徐彬瑜翁殊斐冯志坚

园林 2019年9期
关键词:工作坊园林植物风景园林

徐彬瑜 翁殊斐* 冯志坚

风景园林学是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手段,研究、规划、设计、管理自然和建成环境的应用性学科,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为宗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营造健康优美人居环境[1]。风景园林学科具有整合性和落地性的特点[2],既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掌握社会、科学、艺术等知识,又要求具备立意、构思、表达、制图等能力。传统人才培养中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风景园林植物类、风景园林工程类和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类课程等的教学,系统地教授学生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规划设计、植物应用、绘图表现等专业技能。

然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常出现不同系列课程的理论和知识相互独立、联通性不强的现象,使学生综合应用风景园林相关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有待加强等问题。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媒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则是终生学习能力与发展的基础[3]。然而学生个体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第一课堂教学,更是基于自主地、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学习与拓展实践[4,5]。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学生参与专业拓展实践的情况,探究提升学生综合应用风景园林植物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以期为风景园林专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

1 风景园林植物教学

随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提出,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不断扩大,从最初侧重庭园、公园绿地的规划设计到现今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城市雨洪管理等人居环境保护,以及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6]。城市园林绿地也从绿化、游憩和防护等功能向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健康卫生等功能不断扩展提升[7,8]。这些新领域、新问题和绿地新功能对风景园林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最重要的素材[9],没有植物的园林,不可称之为园林(日本的枯山水除外)。因此,园林植物类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不同学者根据学校的特点对园林植物教学进行了探索[10,11]。如华南农业大学具有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和农林传统学科优势,风景园林专业学生通过风景园林植物概论、风景园林植物应用Ⅰ(树木)、风景园林植物应用Ⅱ(花卉)、植物造景设计等园林植物类课程的学习,系统性学习园林植物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掌握了园林植物应用技能。在风景园林植物的课堂教学中较好地解决了风景园林植物种类的认知和典型场地园林植物的配置应用等问题,但因学时和不同类型场地等限制因素,学生对于园林植物的熟悉程度及其拓展应用和实践技能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2 风景园林专业的拓展实践

2.1 校园工作坊和课题组实践

校园工作坊和课题组由专业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研究方向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12],具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应用型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风景园林学科的教师顺应当前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借助院校的学科优势,设立了“雨水花园”“海绵城市”“自然教育”等课题组,并开展“康复花园”“社区营造”“SITES可持续设计”等各类短期工作坊。

华南农业大学“可食用景观”课题组专注于城市屋顶和阳台食用花园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学生在课题组的相关培训下可收获植物认知、栽植养护和种植设计等知识技能,并在日常养护过程中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和生态习性。通过课题组开设的相关工作坊,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如锁孔花园工作坊,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坊模式,让学生在讲座中学习朴门农业的生态概念和设计原理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敲砖砌池、厚土堆肥、植物认知、栽植、种植设计等知识及技能(图1),补充课程体系中没有开设的相关栽植课程或相关专业课程偏重理论、缺少实践的不足,将专业教学拓展到课外实践,将知识技能不仅局限于校内的专业课堂上,更延伸至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1. 锁孔花园工作坊

2. 康复花园工作坊

3. 互动体验(廖奕珊 摄)

4. 科普游戏(廖奕珊 摄)

同时工作坊与专题性讲座相结合。如由美国华盛顿大学丹尼奥教授(Daniel Winterbottom)带来的“康复花园”系列讲座,让学生系统学习各类康复花园的设计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优秀的设计案例以拓宽视野,同时公开讲座也能给未参与工作坊的学生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康复花园工作坊采用跨界的多元化成员组合方式(图2),其中跨院校的成员组成,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院校的学科优势,如农林类高校学生在植物认知与配置方面能力较强,艺术类院校学生在设计表达方面能力突出,这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碰撞和技能学习的机会;跨领域的成员组成,有利于学生跳出传统的景观设计思维,学会从庄园主、园艺治疗师、义工等使用者的角度思考,从而设计出更符合受众需求的康复景观;跨国籍的成员组成,有利于中国学生接受国外的设计思维和手法,而外国学者了解岭南传统养生保健文化,双方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将优秀的设计手法在地化,从而设计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康复景观。

2.2 校园特色文化节和科普节实践

华南农业大学的科普节是由学生社团组建联合校内外各大组织机构共同举办的自然科普活动,活动内容包含植物科普、动物科普、植物文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开设摊位讲解、互动体验(图3)、科普游戏(图4)、自然导赏及相关工作坊等展示形式。多样的科普形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理论,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为他们提供科学理论知识实践平台。如擅长讲解的学生可向游人讲解并导赏华南农大校园植物和鸟类;擅长种植设计的学生可引导游人参与微景观组盆体验;擅长自然手作的同学可协助游客进行压花团扇、叶脉书签、植物标本等制作,学生在科普讲解的过程中锻炼了表达能力和实操技能,并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传递给参与者,使参与活动的游人在形式多样的自然体验中,学会以新的视角重新认知身边的自然,发现自然之美。

近年来“紫荆校园”已经成为华南农大校园文化的一张美丽名片,紫荆花盛开时的紫荆科技文化节、宠物嘉年华等系列活动已成为学校对外展示特色和成果的集锦。其中紫荆文化节持续时间最长、辐射范围最广,活动期间将大量招募学生志愿者来协助活动开展。传统的志愿者工作内容和服务类型简单,多为引路、疏散人群、维持秩序等工作。华南农大具备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且在植物学、动物学、旅游学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学生资源,在紫荆节通过增设校园植物导赏活动,从志愿者中招募讲解校园植物、昆虫和鸟类的专业团队,其中校园植物讲解可以与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中学生自主教学实习的实践相结合。课程教育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与讲解经验,而课外实践让学生跳出专业限制,以趣味性、科普性的视角不断深化对植物的认知。学生在活动中将当季观赏植物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行讲解,以新颖的视角来引导公众认知植物,并探索校园植物背后的文化和精神,深化活动内涵与意义,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2.3 校外自然教育导师实践

近年来城市公园日益重视自然教育的推广,不断丰富自然教育途径,完善人工与多媒体结合解说系统[13],部分城市公园利用自身环境及教师资源开展自然教育导师的培训。由于自然教育导师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而农林类高校具有相关学科背景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志愿者资源丰富,部分公园、机构开始逐步与高校的组织社团合作,举办沙龙讲座、短期工作坊、解说员培训等活动,以链接专业人才资源,提高自身行业影响力。这些活动也为高校培养自然教育导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实践机会。例如由华南农大植物观赏协会与广州儿童公园联合主办的自然教育活动(图5),通过系统培训和活动实践,让学生获得课程设计、组织策划、科普讲解等能力,在多学科碰撞融合的自然教育实践中,引导公众以科学、多样而有趣的形式了解自然。

近两年自然教育成为公众的新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热点,而专业型人才的不足是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以其丰富的知识基础和综合技能,在自然教育行业具备突出的学科优势。但日常生活中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应用单一化,甚至缺乏应用机会,而自然教育活动为其提供综合的实践锻炼机会,如在生态营造类的自然教育活动中,学生根据场地资源因地制宜,融合自身专业课程积累的植物学、生态学、美学等理论知识和相关课程及工作坊中学习的绘画设计、栽植养护、工程建造等实践技能,带领孩子们共同设计和建造出自己的锁孔花园(图6)。自然教育实践不仅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而且在实践中内化知识和技能,提升了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自然教育实践为学生毕业后就业拓宽新的领域,另一面,风景园林专业为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的高水平人才,使学生发挥学科特长投身自然教育事业,从而推动行业发展。

2.4 自然科普创作

自然教育理念和知识的传播主要依托于自然摄影、自然笔记、博物绘画、自然写作等自然科普作品。其中自然笔记和博物绘画在记录生物特点的同时,也可以记录并抒发观察者的情感,在此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科学精神乃至科学价值观。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关的学科知识基础,能更科学、准确地绘出植物的形态特征,同时长期以来的绘画类课程也为其奠定良好的绘画功底。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课程中的植物观察笔记作业(图7),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以简单的绘画记录形式逐步接触博物绘画,为学生绘制出优秀的博物绘画作品,进一步参加相关比赛和展出提供实践基础。

5. 儿童公园户外导赏活动

6. 锁孔花园活动现场(校植物观赏协会 摄)

7. 学生自然笔记作品

8. 海伦兜兰(陈婷 摄)

如华南农大14级某园林专业同学,本科开始接触彩铅画,而后爱上植物绘画,在业余时间进行植物观察和博物画的创作,代表作品《海伦兜兰》(图8)和《全缘叶绿绒蒿》入选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植物艺术画展,其中前者因准确描绘植物形态并真实反映植物的生境而获得该次画展的铜奖。

3 小结

风景园林学科具有知识面广、综合实践性强的学科特征,对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应是多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实践,能有效打破不同课程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界限,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更多维度地认知专业、认知风景园林植物,并提升实践技能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专业拓展实践对于学生风景园林植物应用能力的提升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纵向扩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拓展实践,让学生对专题性植物建立系统和专业的知识技能基础,同时提升学生的植物栽植养护、配置应用、景观建造等专业技能。二是横向打通。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多元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内化巩固所学植物知识技能,并以趣味性、科普性、多样性角度拓展对植物的认知,锻炼其讲解表述、生态建造、艺术创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知识若不用则一直“无用”,只有在应用中才能检验其是否“有用”,并在不断地应用中拓宽其“有用”的深度和广度。本研究探讨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方式,是通过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的专业拓展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认识所学专业知识技能的价值,深化其对学科的认识,树立个人与专业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和专业志趣,有效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和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跨学科的课外实践拓宽学生视野,有利于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挖掘个性潜能,培训拓展职业技能,提供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猜你喜欢

工作坊园林植物风景园林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探究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园林植物配置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浅谈园林植物配置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