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研究
——以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例
2019-10-12张哲韩凝玉张青萍
张哲 韩凝玉 张青萍
《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更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中国自2009年招收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简称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迄今十年。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不断探索阶段,立足风景园林行业发展亟需之人才要求及设计类应用学科服务引导的特征,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上存在以下六方面共性问题亟待探究(见表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于2011年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专业目录中提出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2](0834,可授工学、农学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可见,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培养的是具备“艺工结合,言行并重”的综合设计表达能力、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设计思维、以创新为核心的设计精神的设计专业人才。知与行问题也是古代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知行是标志实践和认识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们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毛泽东认为其为“行先知后”“知行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知行关系[4]。
因而,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研究生需掌握理论知识,具有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容忽视,这是实现“学以致用”目标的关键所在。鉴于此,结合目前国内设计专业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建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支撑[5]以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因而,从风景园林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全面思考,拟从教学模式切入,探寻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切合现实且科学合理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通道:建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1 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创新研究与实践应用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综合培养的两个支柱,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呈现出彼此互助、互补、互动,犹如DNA的双螺旋结构之教学态势(图1)才可以培养契合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双螺旋结构教学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知识体系培养的全面性,应用能力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更在于其培养目标的合理性与实效性。本文从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理念和双教学环境、双知识结构和双能力层面解析。
表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层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1.1 双螺旋耦合结构教学的核心理念
创新双螺旋是基于生物DNA螺旋琏的结构衍生而来,指技术创新中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双螺旋结构”[6]。这种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与双螺旋链状结构的互补形式极为相似,因此可称为一种逻辑关系上的螺旋教学模式[7]。蓝色螺旋线表示教师教授的知识以及与研究生知识相互作用产生的螺旋,也代表社会知识与技术知识创造的螺旋;红色螺旋线表示知识与实践项目社会化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知识创造的螺旋。换言之,双螺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的两条螺旋链,一条是教师教书的教学研究链,一条是研究生实践的活动链。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既体现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组合及知识传授技巧,引导理论探究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又体现了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重新加工能力的综合能动作用,充分体现了“教”与“学”的并行关系,形成耦合互动教学的两个有机循环,这一教学模式可以用动态的DNA“双螺旋”结构展示。在双螺旋之间相连的线段,表示在不同层级及知识场所发生的共享的实践(行为)将两者紧密相连。此外,两股螺旋围绕同一中轴旋转,即螺旋升腾的目的是教育教学的创新思维研究和实践应用的紧密融合。
1.2 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环境、知识结构和能力
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不仅要关注两大知识链的培养,更要关注两大知识链之间的互补与互助,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使两大知识链彼此协同、互为支撑,共塑核心培养目标。通过双教学环境互动、双能力培养互补、双知识结构互助,在创新思维与实践应用知识链上呈双螺旋结构快速发展并产生教学与实践共振合鸣以确保精准、高效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1 互动——构建双教学环境
在学校教学环境下,突出创新和研究能力培养,储备实践知识并奠定坚实的研究基础,进而使实践能够在完备知识结构的引领下明确方向并确保先进性和科学性;在实践教学环境下遴选优质设计公司为教学基地,并确定校外指导教师和知名设计师,以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训性,完善实践教学质量和标准建设,构建实践教学环境,结合工程、直接面对面掌握行业建设发展脉搏,契合发展需要。
1.2.2 互助——搭建双知识结构
科学研究上以学科前沿为基准,科学系统设计适合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培养方案和计划,课程链的重心在基础理论知识、学科前沿知识,增加理论课程、研讨课程使研究生在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有充分的提升,并熟练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始终保持科学研究的前瞻性与实践应用的指导性。实践应用知识链课程主要以工程实践项目全过程参与为主,知识培养侧重于应用技术、执业需求、规范法规的学习,在实践中把握住发展的方向和科学研究的前沿。
1.2.3 互补——着重双能力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专业人才的调查、分析、推导、前瞻性、规划、协作能力等综合研究素养,以提高科学研究的精准性和前沿性并提高实践应用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行性。
可见,双螺旋耦合结构教学模式秉持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人才培养突出设计类应用学科的社会服务目标,以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两大知识链为支撑体系和主导作用,贯通校内校外、课上课下之教学环境,在研究与实践上注重知识结构的互补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其模式核心理论紧紧围绕思维创新和实践项目互动融合的双螺旋教学模式,激活创新意识并使专业技能提升以契合实践实务。
2 建构双螺旋耦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合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特色和现实需求,建构双螺旋耦合结构的两种教育教学模式:项目实施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和创新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2.1 项目实施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风景园林在实践应用上,围绕与教学相关契合时代之需又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实践项目(导师工作室项目、企业实施项目等),展开以突出分析、发现、解决问题为目标的能力培养和经验积累,使研究生接受全过程实践训练,不仅有助于提高服务发展建设之成效,还使科学研究更加明确(图2)。
2. 项目实施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具体是以“工作室”为载体的开放式双师型研究生教学,在课程教学中以项目真实问题解决为任务驱动,多次指导式学习。研究生接受导师实际的设计项目结合课程同时进行,导师遴选出与课程相关度较高的项目;研究生组建学习团队并制定学习和设计计划,导师进行项目任务解释;研究生完成现场调研和网络问卷调研,在前期考察和收集资料基础上进行项目设计构思、草图设计和草模设计,导师主要负责解决研究生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随着项目的深化,设计不断细化和完善,让研究生同时进行现场施工学习,导师指点施工工艺、技术、材料结构、水电等实际操作问题,多次去现场与施工人员沟通、学习。在完善课程设计作业的同时跟进项目实施进度,研究生提交作业,导师点评和研究生互评,讲解与反馈之后课程结束。
将课程学习流程设计为主动学习必备双知识技能、观摩调研案例汇报、结合任务亲自体验、得到教师同学反馈总结提升[8],从而促进研究生螺旋式进步。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能够掌握所需的双知识和双技能。
国外乌尔姆设计学院(Ulm)形成现代设计团队工作模式[9]。日本九州艺术工科大学(现九州大学艺术工学部)、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东北艺术工科大学等在学科研究层面主张“艺工结合、文理渗透”。基尔帕特里克(W. H. Kilpatrick)曾说,项目能够帮助研究生达到学习的最佳状态:一种充满热情的有目的性的学习活动。也如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我的教学信条》(My Pedagogical Creed)一文中列举他所信奉的教育:“教师在学校不应给研究生强加想法或塑造习惯,而是应该作为团体中的一员选择积极地感染研究生,帮助他们正确面对困难……因此我相信,所谓的表达或建设性活动是教学的中心关系。”[10]
3. 创新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课程结束后的社会推广也很重要,导师在公共场合举办研究生的设计作品展,吸引企业参观以此为研究生与企业之间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同时,导师与其他学院、科学院所、博物馆、艺术馆等学术机构达成资源共享并建构适用于教学手段和研究方向的风景园林教育教学设计平台,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艺术家、理论家、设计师、建筑师、商业策略师等,在教学期间参与研究生设计指导和点评。在双教学环境下不仅拓宽研究生的求知渠道,也为其后续从事具体项目积累双知识,提升双能力。
2.2 创新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
创新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以创新为核心精神。设计思维被定义为一种令人兴奋的处理问题的新范式[11]。钱学森认为思维学与信息学是思维科学基础层次的两个主要方面,思维学中主要包含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创造思维三种重要思维模式。创造思维是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12]。设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创新型设计人才和拥有正确哲学取向与价值观的设计师,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努力克服工作中所面对的各种复杂问题。由此可见,设计的创新精神表达了这样一种可能性:每一位努力创新的设计师都可以把各种状况变得更加理想。它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真正的设计是扩展理解力,创造新颖和创新的东西[13]。
创新型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不以量产为前提,是带有预测性的设计研究项目。研究生需要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对未来市场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进行前瞻性设计。设计的一半属于创新型、前瞻性、竞赛型项目的未来设计项目(图3)。
研究生结合专业课程参与国内外设计竞赛,企业组织宣讲,研究生根据导师建议组建团队拟定学习计划和设计计划,根据项目基地情况采取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两种方式获取项目基本信息和基地使用者的需求信息,以企业支持和线上线下会议的方式进行初期调研报告汇报,导师点评、研究生互评和设计师点评的反馈互动。进入设计初期阶段,导师进行项目立意和创意理念指导,研究生进行场地与人的关系研究,场地周边状况分析,施工工艺研究后进行形态初步设计,同时以线上线下会议形式分享设计进度报告。随着设计的不断深化,以设计师参与、企业支持和网络会议的方式进行设计理念、设计形态、施工及技术问题间交流和汇总,直至研究生提交竞赛作品,导师、设计师、企业点评,研究生互评反馈后课程结束。
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要努力改变目前研究生以课本为主的学习现状。组织研究生积极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和针对性较强的社会实践活动,一些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践,通过对研究生全面开放实验室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动手能力[14],为研究生提供一个可以相互启发、互相学习进而创造新想法与新知识的学习场所,研究生可以在这种不同视角与价值观汇聚的场所进行创新以不断提升双知识和双能力。
3 双螺旋耦合结构教学模式的发展
双螺旋耦合和结构的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科学发展对教师、对研究生的要求,构建科学的教学模式并指导进一步创造教学科研新成果。其模式的构建,为本专业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理论基石。其核心是紧密围绕“实施项目驱动式学习和创新前瞻性项目设计,专业技能提升切合实践实务,使知识与技能有效结合”。
双螺旋耦合结构的教学模式,搭建教学基对,使知识链上的知识点彼此成对互补,发挥各自优势,完善知识架构,确保双螺旋教学模型的教学可行性。同时,风景园林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整个专业课程的循环教学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对于其他相关课程的学科群也会产生连锁反应,对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双螺旋耦合和结构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使人才得到最为专业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能力专业培养,有助于对本专业服务社会与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的培养,并使人才培养在双螺旋结构教学模式下得到知识结构全面、专业能力突出、后继发展潜力全面的综合提升以满足学科快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为风景园林设计学科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与策略借鉴,并以此来保障知识创造的延续性,促进知识螺旋的更新与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