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校园周边交通安全,“微循环”系统为孩子们保驾护航
2019-10-12张文泉
□ 文/张文泉
针对北湖新区各小学周边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北湖大队立足实际,坚持科技强警,充分发挥智能交通、交通设施的作用,设置学生专用车道,完善交通标志,增设远程监控设施,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动静结合的交通管理结构,完成国内首创的学校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实现了交通无拥堵以及交通环境实时管控的“微循环”系统。
建设背景
近年来,学校门口存在多种交通安全问题,给学生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尤其是在高峰时间,问题更为突出,甚至造成惨剧。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拥有私家车的家庭日益增多,然而绝大部分学生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不强,在接送孩子上下学时,车辆在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乱停乱放、随意掉头、抢道穿插、闯禁逆行等,这些不文明的驾驶行为往往容易引发交通事故,造成学校门口及周边道路的交通拥堵。
学校周边的临时摊点有时为了招揽生意违规占道经营,随意在路边摆卖甚至占据了道路的半幅路面,严重影响了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
位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周边,多为农民及外来务工者、社会闲散人员在此生活居住。由于这些农民及外来务工者、社会闲散人员素质修养较低,道德意识薄弱,因此城乡结合部周边地区的交通状况和治安状况都普遍较差。
针对学校周边的一系列交通问题,北湖大队搭建了一套改善辖区道路交通通行环境的“微循环”道路系统,实现校园周边道路局部畅通,提高车辆通行率,确保学生上下学期间的交通安全。
“微循环”系统的设计方案
道路系统恰如人体的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各自发挥作用,才能保障血液系统的健康。宽幅路、支路、内部道路合理布局、协调组织,才能保障道路系统有效运转。本文设计的“微循环”系统结合了“调整专用车道”、“设置交通标志”、“增设远程监控装置”、“智能控制行人过街”等多种智能交通子系统,平衡了学校周边道路的交通流,形成了完整的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达性。
以济宁北湖小学周边交通状况为例,下述内容将详细展示校园“微循环”的交通优化方案。
调整专用车道
将原济安桥南路东幅、北湖西路与许庄路中间路段车辆通行功能区进行重组。
设置低年级接送学生专用车道。将济安桥南路南向北方向非机动车道设置为低年级学生接送车道。可在此区域内的停车泊位临时停车,也可即停即走,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专用车道
设置高年级学生专用车道。将济安桥南路南向北最右侧机动车道设置为高年级学生接送车道,可在此区域内的停车泊位临时停车,也可即停即走。
重置机动车正常通行车道。原机动车2、3车道由南向北方向机动车正常通行,功能不变。
改建许庄路功能区,设置为西向东方向单行道。将许庄路北幅左侧车道设置为即停即走车道,方便接送学生车辆临时停靠,学生安全进入安全通道;右侧车道机动车正常单向通行。
▲图2 学生专用安全通道
设置学生专用安全通道,在济安桥南路与许庄路交汇处向东路北处设置1处安全通道,实现接送学生车辆与安全通道处的无缝对接,通道内地面改换成较醒目的橘红色,通道两侧分别设置安全防护栏,并且悬挂交通宣传板,通过宣传提示,通过耳濡目染的渗透,提高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使其自觉养成遵法出行的良好习惯。如图2所示。
设置交通标志
在济安桥南路东幅非机动车道和最右侧的机动车道分别设置交通提示牌。指引低年级、高年级车辆各行其道,分别进入专用车道,同时加注可右转的指示标志,如图3所示。
▲图3 专用车道指示牌
▲图4 学校驻地指示牌
设置学校驻地减速慢行标牌,如图4所示。在济安桥南路南北方向,距离济安桥南路与许庄路交汇处的交通信号灯约100米分别设置减速慢行的标志标牌,警示南北方向过往的机动车压低速度,确保学生上下学期间的交通安全。
增设远程监控设施
在北湖小学校门口、许庄路西口、对侧路口及交通信号灯处设置4个点位的互联网远程监控设备,家长可通过下载监控APP软件,通过远程监控对学生上下学必经之路的行踪进行实时监控。
智能控制行人过街技术
▲图5 智能控制行人过街
在济安桥南路与许庄路交汇处东西两侧分别设置行人请求信号设备,采用智能控制行人过街的方式。当学生及家长有横穿路口时,通过触摸按键,设备就根据其参数设置情况进行响应,从而为行人提供一段安全过街时间,如图5所示。
为了避免人车争道,行人故意频繁按键的情况,信号机内部设定有行人最短请求间隔及响应时间,行人频繁按键时不再重复响应。
应用成效
近两年来,“微循环”系统相继在济宁市太白湖新区北湖小学、北湖第二小学、附属小学太白湖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有效地解决了非机动车走机动车道、人车混行、逆行、闯红灯、乱停乱放等乱象问题;接送学生车辆95%以上能在该路段进行有序停放;家长节约了5-10分钟的接送时间;学校周边道路未发生一起学生受伤的交通事故;节省了90%的警力。
以上应用成果及数据表面,“微循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问题,全方位强化了校园周边交通秩序,营造了安全、畅通、文明的出行环境。“微循环”系统,具备有效的复制推广性,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能够产生实用的经济价值,有效节约社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