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忆中的露天堆

2019-10-12金建德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10期
关键词:温妮投药粮库

文/金建德

清晨,当我穿梭在库区运河边的林荫小道上,看着一排排蔚为壮观、整齐划一的粮仓、油罐时,思绪便会飞到20多年前,建库之初的万般艰辛涌现在我的眼前。

1996年,库区选址在杭州北郊京杭大运河边的一块荒滩上,到处是杂草乱石,还散落着零星的坟墓,到城里的交通也极为不便。当时我刚刚跨出粮校的校门,被安排到粮库工作。我第一次去库里,需要先坐公交车到离粮库有四五公里的小镇上,然后跨过历史悠久的拱宸桥古桥,坐上非法营运的三轮车,颠簸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一下车就晕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为了建设省局第一个直属粮库,我们的前辈、同志放弃了机关和原单位舒适的工作环境,毅然投身到储备库艰苦的筹建中去。当时,根据边建设边发展的需要,库区东南边建立起了露天堆场,保管露天堆成了我参加工作之初的主要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记忆中的露天堆大小不等,小的百来吨,大的有四五百吨,三万吨不到的粮食就有近百堆,分布在主马路的两侧。从嘉兴、湖州等地区运来的一二百吨装粮船只靠岸后,几十个工人师傅靠手拉肩扛,通过手推车一包包地把粮食从船上搬运到堆场。堆码时的技术难度相当大,要按“字”桩交叉堆放整齐,一包咬着一包,到顶时逐渐收包起脊,坡度要平稳。当整囤堆好后,我们保管员要抓紧布置好手工测温杆,然后盖上量身定制的油布。油布有头蓬、中幅、围裙之分,各司其职。入囤完成,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接下来的露天堆保管阶段更让人揪心。日常及时清扫卫生,做好防鼠防雀措施,查好粮情,雨雪天以及霜冻天气都要爬上高高的露天堆及时清扫雨水、积雪和冰块,防止渗漏等。最担心的是熏蒸投药的管理和台汛期间防护工作,熏蒸投药时,需要对整囤粮堆用定制塑料簿膜密封,由于受外界温度影响较大,容易产生内结露,如水滴不小心滴入药罐中,极易引起燃爆,造成事故。因此,我们保管人员在熏蒸投药后至少三天要夜以继日地不间断巡视检查,发现情况及时处置。台汛期间,每次全体干部职工都必须对整囤粮堆加盖防风网,即使这样还经常被狂风暴雨掀开口子。因此我们要通宵达旦守在粮堆旁,发现哪里有险情就去哪里。

让我记忆犹新的是1997年8月的那次11号台风“温妮”。记得从8月中旬开始,全库干部职工就在库领导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加班加点,完成了所有露天堆的防风网加盖及再加固。由于当时正值农历天文大潮期,在台风登陆前的48小时,中央气象台预报说台风带来的风暴潮及雨灾特别严重,考虑到我库紧临京杭大运河,且当时库区四周尚未建造防洪堤坝,为加强防范,确保万一,库领导当机立断,决定用沙袋构筑防洪墙,并要求我连夜组织好人员。当时又恰逢周六休息,通讯及联络远不如现在这么方便,我通过各种方法才联系了部分员工周日到库加班,但让我意外的是,周日早晨,所有员工都出现在单位抗台现场。

入职才两个月的新员工王春雷,刚好请假回老家办理相关手续,获悉台风影响浙江的消息,连夜搭乘夜班车经十余小时赶回单位。他说,灾情就是命令,虽然人在外地接不到单位通知,但我知道单位需要我们,露天堆需要我们。严重庆,一位临近退休的老同志,在没接到通知的情况下也来到了一线,他说:“我是老员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抗台战场怎能少了我。”这样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可爱的粮食人,众志成城,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在露天堆四周构筑了近800米60公分高的防洪堤,配置了数十台强力应急水泵,所有人通宵达旦,连续值守了两天两夜。最终,我们战胜了台风“温妮”,确保了国家储备粮的安全。

现在回想起来,露天堆储粮条件之简陋,管理之艰辛,要求之严格,责任之重大,与现在既能满足四散技术要求,又能应用最新储粮技术的仓储条件,真的不可同日而语。现在随着平房仓一座座拔地而起,露天堆永成记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静思回首,再看今朝,我库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在历任库领导带领下,团结广大干部职工,秉承“四无粮仓”精神,树立起“用心保粮每一粒、创新发展每一天”的新理念,创建了全国第一座以光伏为驱动能源、综合运用横向通风及富氮气调等储粮新技术的“四化粮库”。目前正逐步建设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保障可靠、管理规范、团结协作的现代仓储管理企业,走创新之路、集成之路、智慧之路、长效之路。

猜你喜欢

温妮投药粮库
另类之美
温妮的魔法南瓜
粮库竣工
粮库里的机器人
温妮的魔法棒
温妮的魔法棒
我为抗日政府管粮库
畜禽投药的技术方法
家禽饮水投药应讲究科学
缓释丸投药器的研究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