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城市区古树名木保护现状及措施探究
2019-10-12寇文瑞
寇文瑞
(洛阳市绿化管理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古树名木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积淀,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古树资源亦是洛阳古都风貌的一种呈现方式,古树名木保护是当前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古树名木资源的保护和研究,对于延续古都文脉,改善环境,开展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古树名木保护是一项持续的工作,10~20 年又会有新的后备资源成为古树名木[1]。古树名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文化价值,古树名木蕴含的传说、故事,是对于历史研究从侧面的佐证[2],是不可替代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和复壮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具有重要意义[3]。由于城市区拆建和改造、扩张,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影响。为此,了解城市古树名木分布、数量、生长状况对今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1 洛阳市城市区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及分析
1.1 古树名木资源概况
洛阳具有5000 多年的文明史,4000 多年的建城史,1500 多年的建都史[4],古树名木资源是城市历史的“活化石”,因此保护古树名木对于延续洛阳文脉的重要意义。2017 年11 月对洛阳市城市区内的古树名木进行了全面普查,此次复查以2009 年的普查结果为基础,2 次普查均由洛阳市园林局(现洛阳市城市管理局)组织,普查结果显示,洛阳市城市区共普查登记古树名木906 株(含古树群)。散生古树435 株,古树群467 株,4 株为名木,共计15 个品种,主要是乡土树种如国槐、侧柏等,以落叶树为主(见表1)。
按照保护级别分:500 年以上为一级,300~499 年为二级,100~299 年为三级。洛阳市区散生古树名木总计435 株,其中:一级古树75 株,占比17%,是保护的主要群体;二级古树94 株,占22%;三级古树266 株,占61%。
表1 散生古树名木种类及数量统计分布情况表
1.2 古树名木土地使用类型
表2 古树名木研究的生长场所分类
按照古树名木生长场所从企事业单位、风景区、城中村(住户)、农田耕地、庙宇、市政道路、商业广场、居住区7 大类划分(见表2),可以看出其生产环境与其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
生长在企事业单位、自然景区、庙宇的古树能够得到较好的管理养护。市政道路周边土地硬化,生长空间小,周边汽车尾气污染严重,生长环境恶劣。村庄中的古树主要指民宅内,或者拆迁遗留的古树,占古树总数的30%,其大部分古树周边都搭设棚架、矮墙、电线交叉等,生长空间受限,甚至被建筑垃圾掩埋,虽然权属归个人,但保护程度不高。
1.3 古树名木生长状况
根据最新调查,对古树名木地上部分,枝、叶、干、树冠、生长状况和病虫害进行分析,将长势分为三类:一类(生长正常):生长旺盛,枝叶繁茂,树冠较完整,无空洞,病虫害少或无;二类(生长衰弱):生长势一般,树干局部有空洞,枝叶稀疏,有少量枯枝,树冠尚完整,病虫害较轻;三类(濒危):枯干、枯枝病虫害严重、树冠破裂。从表3 可以看出,86.3%的古树名木长势情况正常,但是13.7%的古树是有待复壮的。
表3 古树名木长势情况表
2 古树名木致衰的原因
洛阳市城区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现在“城市双修”旧城改造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建设中,一些单位、公司以及个人采用不法手段破坏古树名木,更是给保护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所以需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促进和完善古树名木的管理保护体系。
2.1 部分被古树生长环境恶劣
经调查,古树名木周边搭设棚架,地面水泥硬化,在古树周边随意堆放杂物和倾倒垃圾,在古树枝上缠绕灯带,周边放置进香台,限制其生长空间,恶化生长环境,甚至造成火灾事件。古树树冠垂直投影外5m 范围内不适宜硬化。生长在市政道路,土壤贫瘠板结,营养面积少,汽车尾气,环境污染等加剧树木长势衰弱。
2.2 缺乏专业人员养护
由于客观原因,树龄增加导致古树名木生理机能逐渐下降,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逐渐衰退,树木生理失去平衡,再加上人为破坏,导致部分古树出现腐心,树干中空,树洞,树枝折断、劈裂、干枯,病菌从伤口侵入,引发病虫害,而某些个人和养护管理的责任单位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导致古树名木生长衰弱甚至死亡。
2.3 权属分散,体系不全
城市区中大多树木生长在城中村,建筑密集,植物生长空间受到限制。据统计,62.6%权属归属个人,乱搭乱建严重,规范管理困难。植物周边硬化,土壤板结,减少了植物根茎呼吸的空间和生长空间。
2.4 保护理念淡薄,传统思想偏颇
古树名木由于历史悠久,同时受迷信思想影响,许多古树被奉为神灵,披挂灯笼、许愿牌等[5],部分药用价值古树还被剥去树皮,将枝叶采回入药,从而遭到破坏。不仅缺乏监管与宣传,而且采取不正当的措施进行保护,反而加重了树木的衰亡。
2.5 管养资金不足
古树数量多,较为分散,管理范围大,难度大,加之古树名木财政专项补贴不足,其养护管理费用包括农药喷施、人工修剪、运输车辆等,相关费用补贴不足以维持古树名木的养护,成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驱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2.6 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发掘不足
洛阳文明有着半部华夏史之称,十三朝古都,夏都斟鄩,商汤西亳,周武文王,汉魏东京,隋唐盛世,古今兴衰事,只看洛阳城[6],这些古树名木就是洛阳文明的重要载体与见证,是文明变迁,英雄庶民的记录者。一棵棵的古树名木,都闪耀着光辉绚丽的文明之光,传递着丰厚的文化印记,因此,开发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文创价值,发挥古树名木的多重效益。
3 对策
3.1 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当前调研已将数据导入古树名木数信息系统,实行一木一证,动态监管,但对于详细的苗木信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当前洛阳市已采取古树挂牌、建档、上传数据库等,对50 年以上的珍贵物种,造型奇特、名贵价值的植物进行后备资源统计。通过GPS 定位的手段,确定古树位置,上传古树名木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绿地共同建立更加完善城市数字化园林系统[6],对于加强古树名木的监管,必将具有现实意义。
3.2 细化法律法规,规范古树名木保护
按照洛阳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相关规定,洛阳市50%的古树属于个人和单位监管,但在实际中,责任人对古树只有保护的义务,没有享用的法律权利,使得古树责任人积极性不高。需要更为细化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和补充条例。细化法规政策,完善管理技术方案,培养素质过硬、技术过硬的管理养护队伍,严格督查执法,对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及时讨论,及时处理解决,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
3.3 加强宣传,全民参与
开发古树名木的旅游和文化价值,将古树名木的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利用古树名木的文化价值组织摄影、征文、最美古树评选等活动,催生社会公益性组织。洛阳市城市古树存在数量基数大,分布范围广,周边环境质量差等特点。散生古树中62.6%归属人为个人,而个人缺乏对于养护管理的相关经验和知识,以及对于古树保护认知的不足,导致古树名木保护力度不够,亟需加强宣传,提高保护意识。
3.4 加强古树名木科研
加强省市之间古树名木保护的经验交流,通过典型案例示范学习,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建立科研团队,更加精确地对古树伤害更小的树龄检测方法,成为理论和科研可以应用的系统模式。减少古树名木判定成本。细化古树名木评价体系,减少主观性,增加客观性。
3.5 加大古树名木专项资金,保证管养费用
鼓励单位和个人以捐资、认养、慈善捐款等形式参与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使古树名木的保护得到长效的保障。捐资、认养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续资源标牌中享有一定期限的署名权,倡议古树名木冠名权。
3.6 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
对自身衰弱的古树名木采取技术手段保护或稳步复壮,复壮修枝,通过对古树枝叶进行整形修剪,去除枯枝、病枝、重叠枝,减少枝叶蒸腾。如防腐固化,采用古树外科手术,对古树外部腐烂部位进行防腐固化,防止雨水、病菌、腐生物侵入。叶面施肥,补充树木养分。用高压打药机将液态肥喷洒在古树名木枝叶上,及时进行修剪,施工避免根基扰动,尤其是夏天枝叶繁茂,如果大树根系周边扰动,大树会出现刮倒。古树名木的保护,不仅仅是在树体呈现衰弱、受损的时候才采取措施保护,应集聚社会力量加强日常监管和保护。
4 结论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洛阳有太多的文物古迹,历经风云变幻,文明变迁的古树名木,或矗立在名园古院,或屹立在寻常百姓家,是不可再生的“活遗产”,是连通古今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和传承民族文化,悠久历史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要树立长远的目光,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古树名木的监管与保护,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措施,因地制宜,切实做好保护规划,动态监管,规范法规,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不断地提升古树名木的保护力度,加强监督,严格执法,广泛宣传,全民参与。努力打造城市名片,“保护古木,人人有责”,让洛阳借着“一带一路”的新舞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真正做到“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中华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