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期刊《新演剧》出版始末

2019-10-12陈桂香

云南档案 2019年9期
关键词:演剧抗战戏剧

■ 陈桂香

《新演剧》是由左翼和进步戏剧人士主办的抗战时期著名戏剧期刊。1937年6月在上海创刊,先后迁至湖北、重庆、北京,1951年8月停刊。历时长达15年,共出版9 期。《新演剧》主要刊登戏剧理论和作品,还介绍一些外国戏剧的经验和成就,对当时的戏剧工作和抗战宣传都起了积极作用。

1 《新演剧》出版背景

1.1 抗战形势迅速发展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激起中华民族全民抗战,推动戏剧运动发展。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自此,文艺界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国民政府正面战争的节节败退,国民政府的行政机关、沿海及长江中下游的金融机构、商业机构等相继内迁。大批高等院校、出版机构、发行机构等文化团体或机构也纷纷内迁。章泯、葛一鸿、欧阳予倩、宋之的、陈白尘、顾一樵、潘梓年、胡风等文化名人也纷纷转战大后方。中国文人自觉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与文化观念,以抗日救亡为中心和出发点,举办大量的演剧活动,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中国演剧活动与抗战救亡紧密结合,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1.2 新演剧运动蓬勃发展

1937年卢沟桥事变至国民政府从武汉撤退这段时期,是中国演剧运动的最高峰。当时,中国演剧运动盛况空前,前所未有,“政治部组织有十个抗敌演剧队,两个孩子剧团,另外还有十个抗敌宣传队(工作重心也在演剧),教育部组有两三队有力的剧教队。至于其它各军队治部直属的演剧队更是数不胜数。当时曾有人作过统计,总计共有二千五百多个剧队,直接参加从事工作者不下六万余人。”[1]从武汉撤退后至抗战胜利前这段时期,演剧运动虽不如前期蓬勃发展,但在内容和技术上仍在不断进步。这一时期,演剧活动层出不穷,如《高压下》《巴奈尔》《春风秋雨》《夜光杯》《我们的故乡》等剧频繁演出。演剧运动的繁荣,促使研究演剧理论、创作与表演的刊物《新演剧》诞生。

2 《新演剧》出版概述

《新演剧》1937年6月5日创刊,章泯、葛一洪编辑,陈星发行,新演剧半月刊社发行,一般书店总经售。上海是当时我国的出版中心。新演剧半月刊社位于上海环龙路14 号。一般书店也位于上海环龙路14 号。半月刊,每逢5日及20日出版。办刊方针是“尽可能地使《新演剧》提供出一些演剧艺术上的理论和实践。”编辑方针是以戏剧理论为主,还介绍一些外国戏剧理论。作品形式包括通讯、剧本、剧照、歌曲、研讨文章、翻译作品等。主要作者有章泯、葛一虹、宋之的、白音、慕青、沈西苓、欧阳予倩、陈白尘、舒非、乔一荪、张季纯、文殊、田鲁、陆擎、罗比、阎哲吾等人。主要文章有《苏联演剧人才之养成》《我们从莎士比亚学习什么》《戏剧的本质》《苏联演员的表演方法》《剧运者的苦闷》《我们要争取的演剧自由》《演剧批评的建立》《编剧的桥梁》《剧作的贫弱》《演剧的全线发展》《演剧自由与国防戏剧》《强调戏剧中的政治意义》《鼓动宣传剧的导演方法》等。连续出版5 期,于1937年8月5日出版1 卷5 期后即暂停出版。1937年8月13中日双方在上海爆发淞沪会战,上海成为战区,我国出版事业遭到重挫,出版中心发生转移。

在漫天的抗战烽火中,《新演剧》复刊,1938年新1 卷1 期于1938年5月5日在湖北汉口出版,章泯、葛一洪主编,新演剧社编辑,俞鸿模发行,海燕出版社出版,读书生活出版社总经售。半月刊,每逢5日及20日出版。武汉成为我国新的出版中心。新演剧社位于武昌武昌路凤凰园1 号。海燕出版社位于汉口江汉一路联保里32 号。读书生活出版社在汉口、广州、重庆等分社有售。在特殊的年代,该刊被赋予特殊的任务,即把《新演剧》发展为抗战戏剧运动中的一支劲旅,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在原班人马基础上,增加一些作者,如杜山、冼星海、何连、舒强、赵明等。主要文章有《剧人战歌》《舞台上的合作》《论目前的剧本创作》《戏剧工作者的歧途》《怎样选拣户外剧的》《新悲剧论》《论戏剧人物的表现》等。为了解决“剧本荒”问题,这一时期刊登的剧本主要是简短的独幕剧,如《纪念会》《火焰》《太阳旗下》等。连续出版2 期后,武汉沦陷,战争形势迅速改变,该刊又被迫停刊。

重庆发展为新的出版中心。在主创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新演剧》1940年复第1 期于1940年6月10日在重庆再次复刊,英文并列题名“New Theater”,章泯、葛一虹编辑,新演剧社出版,上海杂志公司发行。特大号。因国民党政府的压迫,仅出版1 期即停刊。主要作者有葛一虹、章泯、宋之的、胡风、老舍、顾一樵、潘梓年、余上沅、潘子农、王平陵、光未然、姚蓬子、安娥、应云卫、凤子、陈治策、瞿白音、杜山、陆擎等十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主要文章有《克服突变发展阶段中的危机》《中国剧运的新阶段》《和戏剧的恶劣倾向斗争》《戏剧宣传与兵役问题》《献给作抗战宣传的戏剧同志》《江南战场的演剧活动》《战地演剧观感》《论现阶段的剧作问题》《演剧是怎样一种武器》等。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新演剧》于1951年8月再次在北京复刊,新演剧编辑委员会编辑,执笔者有章泯、郁文裁、许珂、江韵辉,24 开本,天下出版社出版。在北京复刊后,该刊编辑方针发生改变,主要介绍苏联戏剧的成就与经验,重点宣传苏联的史坦尼斯拉夫表演体系。主要刊登翻译作品,有《深刻地研究和创造地发展史坦尼斯夫斯基的遗产》《戏剧导演的基本知识》等。出版1辑后,即停刊。

3 《新演剧》出版特征

3.1 每期都有一个中心

《新演剧》在每一期都以某一个问题作为中心。1937年1 卷1 期以莎士比亚为中心,但由于还有很多想谈的,以后还会陆续地谈及这位伟大的戏剧艺术家。1937年1 卷2 期以演员的修养问题作为中心。1937年1 卷3 期以目前演剧活动的检讨作为中心,很客观地将目前的演剧动态加以分析,尽可能地将那优点和缺点展示出来,这对于目前的演剧很有好处。这一期本来是打算将目前整个演剧活动做个相当详尽的检讨的。限于篇幅,只提供了些意见,未如编者所希望的那样详尽,因此,1937年1 卷4 期仍以这事作为中心,想再多提供些意见。1937年1 卷5 期继续作检讨。1940年复1 期主要讨论戏剧运动等等。此外,对每一个问题都有系统的论述,如表演、装置、灯光、导演、作剧等,都是有系统地陆续谈论下去。每一期只能谈论问题的一部分,联系起来是能提供出问题的全部。

3.2 鲜明的抗日救亡特征

抗战期间,中国人民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艺界也不甘落后,积极投入到抗日斗争中。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新演剧》开始刊登反映抗日救亡的戏剧理论,如1937年1 卷4 期刊登的《演剧自由与国防戏剧》,1937年1 卷5 期刊登的《战时演剧动员》《强调戏剧中的政治意义》,1938年新1 卷1 期刊登的《战时演剧导演人的基本任务》《战时演剧的舞台装置》《上前线去》(木刻),1938年新1 卷2 期刊登的《论战时工农演剧》《关于战地演剧》《战地的演剧活动》,1940年复1 期刊登的《认识民众的力量》《献给作抗战宣传的戏剧同志》《戏剧宣传与兵役问题》等。还设“剧坛情报”栏目,积极报道全国各地的抗战戏剧动态。该刊热衷刊登,反映现实的,尤其是有国防意义的独幕剧。编者谈到其中缘由,“在目前这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一切力量都集中到国防的阵线上,戏剧这种有力的武器,无疑也应充分发挥它的国防效能。所以我们除了经常刊载有国防意义的剧本而外,现在还特别出——国防戏剧特刊,多提供些有国防意义的剧本。希望在国防演剧阵线上多加一点力量。”[2]

3.3 立场比较公正和客观

《新演剧》致力于演剧艺术的提高和发展,但也时常自我反思。如1937年1 卷4 期刊登的《演剧的全线发展》,就是作者慕青对演剧运动发展的反思,“目前演剧上的这两种畸形的现象,都是削弱我们整个的演剧阵线的战斗力的,都是阻滞我们整个的演剧运动的发展的。”[3]1938年新1 卷1 期刊登的《戏剧工作的歧途》,作者本着客观的立场,对戏剧工作的几种歧途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这演剧的质提高,显然不是踏上了上述的几条歧途的戏剧工作者所能办到的,因为戏剧一陷入那样一些畸形之中,它本身已不是健全的艺术,已不能充分而正当地发挥出戏剧固有的效能,要使戏剧能充分而正当地发挥积极的效能,成为一种健全的艺术——也就是质的提高,戏剧工作者非跳出那些歧途,而致力于更高的戏剧艺术的整体——更高的内容与形式或技术的统一——不可。”[4]1940年复1 期刊登的《从“剧本荒”想起的》,分析了抗战时剧本过少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如果‘剧本荒’是一个事实,那大概不是因为剧本太少或新的剧本太少,而是好的剧本太少罢……‘剧本荒’向剧作家要求的不是加紧粗制滥造,而是更向艺术的路上深进。”[5]

抗战爆发后,文艺界以戏剧、电影、歌曲等文艺形式为武器,宣传抗日救亡运动,鼓励广大民众坚持抗战、团结抗战。《新演剧》是时代的产物,是进步戏剧运动与抗日救亡结合的产物。研究《新演剧》的出版情况,不仅有助于研究抗战时期我国的戏剧运动,而且有助于研究抗战时期我国戏剧界的发展方向,还有助于研究戏剧在抗战时期发挥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演剧抗战戏剧
有趣的戏剧课
“富社”天津演剧活动考论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宋金时期演剧形态考述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禁戏下行与“以神为戏”之民间事象——以清代城隍演剧为例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