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策略思考

2019-10-11张瑞舒虹

无线互联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新工科培养模式

张瑞 舒虹

摘   要:针对当前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现状,文章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转型策略。在“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本科高校更要抓住“地方”特色,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内涵提升建设,希望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之路提供参考,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专业建设;计算机;培养模式

地方本科高校为高等教育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入“新工科”改革的一股新鲜血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曾经全国最大的工科专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在新时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如何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无论是对工程教育工作者,还是对学生,“新工科”都是一个全新的视野,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新的工学世界体系,加上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新工科”在专业建设、学科改革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适应新的需要,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一流”应用特色学科,大力推进全方位的建设与转型。建设和发展好“新工科”对一个学校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说“新工科”不是对某一专业本身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1    计算机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计算机类专业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专业类。195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率先开办计算机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正式确定了计算机作为一个专业类,该专业类包括6个基本专业和一批特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其中之一。截至2016年,计算机类专业点达到2 956个,其中,位居本专业类专业点前4名的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类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外延发展特征”[1],在外延发展后,目前正转向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发展”阶段。新工科建设,正是促进“内涵发展”这一发展战略转移的契机。因此,解决影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内涵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2    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2.1  “同质化”较普遍

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精英教育思想影响,只要是办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各高校,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几乎相同,很多普通高校都是以重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参考,部分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沿袭了重点院校传统的培养方案,或只进行了部分修订,没有从整体上结合地方院校的自身特点进行修订和革新,没有真正适应本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很多高校在计算机的专业课程方面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对“互联网+”这条主线的发展趋势欠缺融合,忽略了顺时而教和因材施教,导致教学内容与“新工科”背景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需求相脱节的情况。

2.2  工程实践教学缺乏

教师教学中的案例仍然是局部的,缺乏整体性,缺少完整的“工程”项目训练环节,缺少工程级别的案例,导致学生到毕业时不会应用,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实践教学方面,不少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缺乏整体性,存在过分依赖校企合作和培训机构现象,没有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实质性专业改革,没有引入完整的“工程”训练[2],没有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进行衔接,完全依赖企业和培训机构,没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没有开创具有当地特色的“内涵发展”转型之路,制约了地方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转型发展。

2.3  轻理论,重职业技术教育

部分地方高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弱化了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没有意识到培养的普通本科生应区别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除了应具有过硬的应用能力外,还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本科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2.4  缺乏“应用型”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专业建设面临诸多困难,能够满足实践实训教学要求的教师不多。年轻教师从高校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自身尚不能成为行家里手,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老教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很难转变也很难适应转型发展要求。新老教师面临着不同的问题,难以胜任相关的实践指导工作。

2.5  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缺位

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满足需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考核制度一般都是将基础理论知识成绩与实验考核成绩相结合,但是理论成绩基本占70%左右,过于偏重,忽略了实践考核。对教师的实践指导教学工作,包括工作成效和工作量等方面,现行的考核体系有待完善。学生参加了实践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达到什么水平等方面难以判断,现行的评价考核体系也亟待改进。

3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转型策略

3.1  重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想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就要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布局进行适当的调整,把“互联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创业”战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中有目的性地穿插创新创业课程,要随时关注最新计算机产业发展与趋势,重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专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见图1)。注重实践教学的培养,着眼于创新驱动、“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3],培养学生学习而且是自我快速学习新事物和新知识的能力,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增加工程实训,并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和创新大赛。地方高校要准确定位,确立“区域导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思路,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把握IT行业人才需求方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发挥自身优势,优化课程设置,凝练办学特色,科学合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IT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培养大批具有较强IT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技能型人才。

3.2  坚持真正的“交叉融合”

“新工科”建设,必须关注产业发展与趋势,必须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应该是范式的根本转变,而不是学科的不断细分,不仅是创设新专业以及撰写论文,至少应该有可供操作的培养方案,相应地提供专业论证和专业认定。交叉融合的关键是“真正的融合”,而不能依旧是面向传统计算机课程的教育“拼盘”,要求的是面向产出理念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系统设计与实施。可以通过各学科的融合,培养研发类人才,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相关专业,重点在于解决工程开发中的基础问题。有行业背景地方高校要加强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实现跨界交叉,重点解决相关行业内的计算机类问题,促进相应行业的升级、改造。还可以与最新的技术发展融合,紧跟技术发展,如AI 和Chatbot、数字化转型和云、AR和VR设备、智能制造、万物智能等培养某一方面的特殊人才,实现支撑引领目标。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常态下[4],地方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紧密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直面地方需求,为地方、为中小微企业、为基层岗位培养计算机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以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一流”应用特色学科为契机,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国家和区域人才发展战略、社会服务需要、人才自身发展需求三者的有效对接。当然,不同的地区需求差异可能不是很明显,此时可以重点考虑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特殊需求。

3.3  积极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深层次校企协同育人,开展实践育人

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探索建立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机制,充分发挥创新创业“平台”育人功能。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行业需求,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找到产教融合接口,紧密结合地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革教学教法和建设课程体系,优化IT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加强应用型科技研发,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推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强化内涵发展[5]。与社会用人单位特别是行业、企业深度合作,让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先进的设备、技术、工艺在企业,学校将企业建设成毕业生实习实训基地、研究基地,学校与企业应该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不应该强求与企业用人的无缝衔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思维,不能被原有的产业框架固定。企业依托学校建设员工培训基地、技术开发基地和人才供给基地,共赢共建,企业的运行具有相应的规范,让学生切入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根据近年来当地用人单位岗位需求,鼓励、支持师生创新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吸引更多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毕业生在校期间重视职业素质提升,增加学生接受就业创业培训和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加强指导,加强服务,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参与度和实效性,强化学生自主创业和跨专业、跨行业的就业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

3.4  重视应用型师资队伍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校内环境的建设

“新工科”的精准定义需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摸索,要想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就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追求创新的思维禀赋、持续学习能力和领导力以及宽厚的人文素质,是核心和内涵,所以在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必须的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践,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其次,除了开设专业的课程之外,还要开设职业素养方面的课程,使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道德素质教学的重要性,另外,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们各方面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教师科研和项目、鼓励参加计算机学科类竞赛、鼓励结合项目自我学习,这样对教师的能力也会提出较高的要求。学校也要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定期的对教师进行培训,将教师外派到IT企业,学习先进的技术,或者聘请计算机领域的专家或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经营管理经验的计算机方面成功人士,结合计算机专业新技术的应用、计算机领域新行业的生产,开展创新创业讲座,有意识地激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和创业动机,培养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

3.5  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产出导向,注重教学评价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突出学生中心,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需要,不断地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内涵提升建设。学校教学工作要建立良性的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与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模式,确保了质量改进落到实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注重质量改进措施和质量改进效果的评价,在教师的教学评价中增加期中评价,实行了教师教学业绩评价办法,增强了质量改进的刚性约束力,逐步构建“自律、自查、自纠”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以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文化认同[6]。

4    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地方本科高校应更新理念,肩负起责任和使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抓住自身的特点,依据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转型升级,打破学科“壁垒”融合相关专业,对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对现有专业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进行创新改革,充分借鉴国内外新工科建设经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建设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一流”应用特色学科,探索与发展以地方特色为标签的“新工科+”計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在“新工科”建设行动中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參考文献]

[1]张瑞,舒虹.新升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11(6):79-81.

[2]张瑞,舒虹.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6(24):227-228.

[3]张瑞,舒虹.浅谈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无线互联科技,2017(5):70-71.

[4]舒虹,张瑞.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策略[J].知识文库,2017(8):96-101.

[5]王玉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转型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电脑,2018(10):43-44.

[6]蒋宗礼.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8):34-39.

Thoughts on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of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Zhang Rui, Shu Hong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5, 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of traditional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persist in taking this as the basis, promote four returns, and constantly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improve its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ecialty and train more practical talents.

Key words:new engineering department;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omputer; cultivation model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新工科培养模式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