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2019-10-11

新传奇 2019年35期
关键词:家谱俗语家训

玉石蕴藏君子之德,梅兰竹菊彰显君子之品,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俗语民谚诉说君子之道。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早已浸润并显现于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

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标识,其内涵和特质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部分,浸润并显现于中国人的民间信仰和日常生活。

玉石温润:蕴藏君子之德

在器物层面,最突出彰显君子文化内涵的莫过于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玉传统。采玉、琢玉、尊玉、佩玉、赏玉、玩玉的历史,已经绵延几千年,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颇为独特的现象?

自殷周时期起,我们的祖先就将玉石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相类比,赋予玉诸多君子人格及美好道德的寓意。《诗经·国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诸如此类以玉譬人,赞美君子品性如美玉一般“温润而泽”的话语,在先秦及后世典籍中如繁星闪耀,充分反映中华文化对君子人格的尊崇和推许。

中国作为爱玉之国、崇玉之邦,源于古代先贤观物析理,化以人文,既看到玉的自然之美,又在玉中寄寓丰厚的文化意蕴,形成“君子比德于玉”的深厚传统。

梅兰竹菊:彰显君子之品

在植物层面,最鲜明体现君子文化内涵的莫过于梅兰竹菊。

梅兰竹菊,在中国文化里有个特别的雅号,即“四君子”。以花草树木比喻君子人格,在古代典籍里屡见不鲜。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而不见用,返回鲁国途中看到兰花独开山谷,发出感叹说:“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他还说:“芝兰生于深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这里以兰喻人,表达君子情怀和节操,说明早在中华文化蓬勃兴起的春秋战国之时,就已形成以自然景物比拟人品志向的“比德”传统。

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正是这一传统延续发展的丰硕成果,也是君子文化深入人心的突出表现。

家谱家训:传承君子之风

君子文化浸润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还通过家谱、家训等渠道,使传统伦理在家庭落地生根,化为家庭成员的做人信条和生活习惯。

强调君子人格对家族成员成长的重要意义,在各类家训、家谱中星罗棋布。著名的《颜氏家训》开篇就呼吁家族成员,要追随学习明达君子:“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谱记》也说:“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归有光认为,家族成员只有以君子为楷模,行仁义、重孝道,家族宗法才可确立,立宗法方可成世家,成世家方可正风俗。而正风俗,则将仁孝品德彰扬于世,进而代代绵延,形成世有君子、代有贤良的良性循环。

君子文化与家族文化融合,在家训、家谱、家风中扎根开花,不仅有助于崇德向善之风在家族里世代相传,还能够由家族推向村邑、由村邑推向国家。清代宰相张廷玉作《王氏族谱序》中说:“故君子之用心,必将使人知族人之咸本于一气,则孝弟亲睦之意,油然自生。而婚姻洽比之风,因之可以渐及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社会风俗之美,正是通过“由一家以推于一乡,由一乡以推于天下”的形式,逐步改善并蔚成风尚。

俗语民谚:诉说君子之道

关于君子和君子文化的俗语民谚,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为人处世的诸多侧面,是俗语民谚宝库中的重要部分。

在诚实守信方面,人们经常爱说的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此类有关君子诚信的俗语民谚不胜枚举:“君子说话,如笔泼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有关君子诚信的俗语民谚如此之多,既表明诚信作为社会有序运转基本原则的重要,也说明此类君子俗语在广大民众心目中几乎具有不证自明“公理”的地位。

在处世交友方面,有关君子的俗语民谚更多,“君子与人为善”“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不念旧恶”“君子绝交无恶言”“来而不往非君子”“亲君子,远小人”……这些关于君子俗语民谚流行民间,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君子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拥护。

(《光明日报》 钱念孙/文)

猜你喜欢

家谱俗语家训
漫谈古人家训立门风
客家俗语巧诵读
传统家训滋养新时代儿童成长
潘光旦嗜治家谱
俗语图文对对碰
数字俗语
家训伴我成长
岁月沉淀中的老家谱
国学经典系列·《朱子家训》(六)
吹牛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