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物质媒介到文艺媒介

2019-10-11周才庶

中州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媒介

周才庶

摘 要: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是人类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三大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不同文学形态的指意实践。從内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形式具有深刻关联,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媒介中的形式,媒介依靠形式才能被觉察,媒介与形式构成整体并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艺术内容。从外部研究而言,媒介决定文学情境,新媒介文学情境中,文学活动通过文本建立艺术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的衍生产业。如今媒介从物质媒介演变成文艺媒介,文艺媒介分为物质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三个层面,这是沟通传统文学与新媒介文艺的关键点。

关键词:媒介;文学形式;文学情境;后人类;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8-0156-06

文学作品依托媒介得以存在和传播,口头、文字、印刷和数字媒介对文学作品形态具有不同的影响。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媒介不断延伸和拓展,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作家的创作经验和读者的阅读体验都有所转变。伴随这种转变,媒介在创作和阅读中的载体功能、在交流与传播中的沟通功能已经受到重视,但是媒介本身的主体地位有待探讨。媒介对于文字符号的依附性逐步瓦解,媒介在文学活动中愈加显示出独立性。媒介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它在文学形式的形成和文学情境的建构中具有关键作用,并且显示出文艺特性,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媒介与文学的关系。

一、作为物质基础的媒介

在传统的文学观念中,文学作品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文字实现表情达意的功能。文字作为表意符号的功能受到充分关注,而文字的承载媒介很自然地被忽视了。日新月异的数字媒介让人们看到了媒介的巨大潜能,并关注曾经被忽略的功能。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字基于物质媒介才能表达和传递,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形成相应的表意符号。以历时视角观之,文学的传播媒介经历了口头、文字、印刷和数字化四个阶段。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在人类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文学作品依据不同媒介形成各自典型的特征。

人类的实践活动处于外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中。康德区分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指出“作为自然目的之物就是有机物”①。黑格尔将自然划分为有机自然与无机自然。无机自然的特征在于它的规定性自由散漫,空气、水、土、地区和气候这些一般元素就属于无机自然,“这些元素构成着个体的无规定的单一本质,而个体又同时在这些元素中返回于自身”②。有机自然则是自在自为的,以自身为终点,通过自身的运动达成自己,生命体属于有机自然。“有机物并不产生什么东西,它仅仅是自我保持,或者说,它所产生出来的东西,既是产生出来的,也是本来已有的。”③黑格尔自然哲学完成于19世纪20年代,虽然它在德国自然哲学家中受到厌恶,当时德国自然科学逐步抛弃了思辨自然科学转而注重经验和实践,但黑格尔仍旧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黑格尔把自然界划分为力学、物理学和有机学这三个领域。宇宙精神在自然界的发展中经过机械阶段、物理阶段和生命阶段,在人的心灵中达到自身的充分完成。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都是一种永恒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黑格尔自然哲学运用精神的内在活动去解释自然界这个有机整体,而不是用物质的外在活动去解释,这是高度思辨的产物。

卢卡奇在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在《社会存在本体论》中把存在分为三大类型:无机自然、有机自然、社会。④卢卡奇指出,人的起源、生存、发展和完结最大限度地基于生物学的存在,生物学的存在与无机自然界并存,并与社会存在产生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人类就在无机自然、有机自然、社会这三大类型上发展起对世界的认识与对自我的认识。如果没有生物学所确定的存在形式,以及与其他领域不间断的相互作用,人类就不可能在内部和外部获得发展。

文学作品的物质媒介是人类三大存在相互作用的结果。康德说:“自然界尽可以按照自己的普遍原则而建立起来,我们却绝对有必要按照那条原则和以它为根据的那些准则,去追踪自然的经验性规律,因为我们只有在那条原则所在的范围内才能运用我们的知性在经验中不断前进并获得知识。”⑤在口头、文字和印刷阶段,文学的媒介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确立;到了数字媒介阶段,文学的媒介突破了自然的经验性规律,产生了人工的智能化经验。

首先,文学的产生可以追溯至口头文学,此时文学以语音为物质基础。人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有机体,其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都是有机自然的器官,人的感官是有机自然的组成部分。民间歌谣、英雄史诗等文学作品的早期形态借助有机自然得以形成和传播。

其次,在文字的书写和印刷传播时期,文学得以繁荣昌盛,形成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多种文体,此时文学以书本的书写文字或印刷文字为物质基础。文学作品的材料从无机自然中获得,但我们并不会因为其材料的物质性就认为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就把文学作品置于自然事物之下。这在于文学作品的质料经由有机自然中人类的官能创造出文学作品多种多样的形式。印刷媒介的物质基础按照单纯的自然规律而形成,它们应用于人类的感官对象上而形成经验性的感知和知识。印刷媒介时代,媒介的物质基础遵从自然的经验性规律,在有机自然的范围内拓展人类的文学艺术经验。

最后,在数字媒介传播时期,文学的强势地位被取缔,电影、电视剧、短视频进入文化艺术的中心,此时,新型文学以数字技术的交流平台为物质基础。文学媒介的物质基础突破了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的范围,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创造出诸多虚拟的物象,文学媒介的物质基础被重组。康德、黑格尔和卢卡奇等哲学家所说的有机自然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数字媒介的形态。应该说,数字媒介从有机自然阶段进入人工自然阶段。人工自然就是在已有东西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事物,而不是在有机自然中保持自我,人工自然在有机生命中拓宽并创造人类新的存在。媒介的物质基础突破现有的有机自然界,形成智能的、动态的交流情景。

从一种自然形式向另一种自然形式的发展和转换,是人类对外在现实进行能动性创造的结果。在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人工自然的进展中,文学的物质载体不断生成。文学的语音媒介是运用人类天生的感官进行口耳相传;文学的文字或印刷媒介是运用有机自然的创造物进行文字传播;文学的数字媒介是运用人工智能创造新的产物进行互动传播,将无机自然、有机自然与人工自然融合起来。人类在漫长的印刷媒介时代形成了相应的理性概念与认知谱系,在这个谱系中,语言文字往往被视作文学作品的媒介,而语言文字所依托的物质载体并没有被区分出来。实际上,作为物质基础的媒介是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社会三大存在作用的结果,它为文学活动中不同的意指实践奠定了基础。

二、媒介与文学形式

文学形式是指文学作品的表意符号,由字、词、句及其组合搭配、叙述方式所构成。文学形式论包括20世纪诸多风靡一时的理论流派,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派、受索绪尔影响而兴起的结构主义、由皮尔斯开创的符号学以及叙述学都致力于探索文学形式的问题。歌德说:“题材是人人都能看见的,意义内容则只有经过一番琢磨的人才能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⑥文学形式论打开了以形式解释文学意义的广阔视域。文学形式论采取文本中心的态度,将语言作为文学研究的基础,却忽视了语言的媒介载体。

美国新批评的理论代表韦勒克、沃伦在其影响深远的《文学理论》中,着重提出了文学的存在方式问题,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层次系统。韦勒克和沃伦否定了以下几种刻板观点:(1)文学作品是人工制品,(2)文学作品的本质存在于讲述者或者诗歌读者发出的声音序列中,(3)文学作品是读者的体验,(4)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体验;指出文学作品包含以下几个层面:声音层面(包括谐音、节奏和格律)、意义单元(包括语言结构、风格和文体规则)、意象和隐喻、象征系统及其投射的世界、形式与技巧、文学类型、文学观念、文学评价。⑦韦勒克将文学作品看作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复杂组合体,尤其把语言文字作为文学作品最基本的存在。新批评理论足够重视对语言的领悟和使用,但忽略了语言的物质性。语言文字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是创造文学世界的表意符号,另一方面它所依托的媒介具有物质性。前者得到文学形式论者的充分研究,后者却被变幻多样的形式所遮蔽。

韦勒克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人工制品,将人工制成的白纸、羊皮纸上的文字看作文学是不准确的。假如毁掉纸上的文字,文学作品依然能够通过人们的记忆、口语或其他途径的文字而流传下来。这点不同于绘画、雕塑,如果毁掉一幅绘画、一个雕塑,这个艺术品就真正丧失了。“纸上所写的东西并非真正的文学作品。”⑧纸上所写的文字只有形成相应的指意活动,进入读者的精神世界才具备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印刷品的开本、字体、字号等因素并不影响文学作品本身,同一个文学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印刷版本。文学作品能够在它们刊印的形式之外存在,印刷出来的人工制品包含许多非文学的因素。韦勒克一方面指出文学作品不是印刷制品,另一方面又承认印刷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的重要性,比如诗歌中的图形、诗节的安排、诗行的结尾以及分段、双关语都是文学作品中不可分割的因素。“它们的存在证明在现代诗歌的创作实践中印刷是非常重要的,还证明诗歌不仅是写给耳朵听的,也是写给眼睛看的。”⑨他还指出,书写和印刷术使文学传统的接续有了可能,大大增强了艺术品的统一性与完整性。韦勒克注意到文学形式中的印刷因素,但并未发现印刷作为一种媒介方式对文学所产生的基本作用。以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形式研究而知名的韦勒克并未将媒介视作文学作品的内部因素,而只是以外在的、普泛的角度看待书写和印刷的文化传播作用。

媒介与文学形式具有深刻的内部关联。首先,任何艺术形式都是在媒介中的形式。德国社会学家鲁曼在《社会中的艺术》中曾指出,“任何一个形式都是一种在媒介中的形式”⑩。艺术作品根据本身所需要的媒介而有所不同,可以在分歧中达到统一。绘画与音乐、雕塑与舞蹈、抒情诗与小说,它们彼此并不存在一种通约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音乐中没有拟声,小说中没有画面,舞蹈中没有韵律。这些艺术类型的差异,不是由形式的选择所限定的,而是取决于形式所赖以存在的媒介。雕塑与舞蹈、绘画与戏剧都依赖于无机自然中光的媒介,诗歌与小说依赖于文字的媒介。文学通过书写文字、音乐通过可重复的演奏、绘画通过画布上的线条和色彩来表达形式,艺术作品的物质基础确保了意义的传递。文本、绘画、戏剧演出的真实存在都必须借助语言、颜色、肢体动作等媒介才被感知为艺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栖居在相应媒介之中,由媒介所奠定的艺术作品的实在以及由此延伸的艺术作品的感知,两者共同制造出艺术的意义。

其次,媒介依靠形式才能被觉察。长期以来文学作品媒介的物质性被忽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媒介本身无可观察,媒介通过其表现的指意符号才被认识到,媒介在恒定与变化的转折时期才会彰显出来。媒介具有稳定性,形式则变幻无穷。比如文字媒介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历时进程中,文字媒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学形式,但文字媒介自身也因其稳定性而被忽略了。在文字媒介与数字媒介的交替时期,网络文学的兴起、文学形式的巨变,再次让人们注意到媒介的特性。鲁曼指出:“唯有根据那些让她们变成可能的形式建构之偶连性,媒介才是可以辨识的。”这正好呼应了古老的说法:“物质本身作为一种纯粹的混沌,是意识所无法接近的。”B11媒介作为一种物质对象,往往被意识所忽略。媒介并不抗拒任何形式,正如文学的印刷媒介不会抵触诗歌、小说等文体的编排,字、词不会抗拒语句的组织,媒介接受了诸种可能的形式。媒介与形式是不应被分开的两面,形式表现出媒介的本质,媒介依靠形式被觉察。

最后,媒介与形式构成整体,并重新整合为进一步的艺术内容。从微观来看,媒介与形式构成特定的艺术作品,比如印刷文字与语言符号构成了一部小说。人的身体是呈现不同姿态和运动的媒介,印刷的文字是表达不同语义和情感的媒介,剧场是展演不同故事和場景的媒介,在这些媒介中,每一次个别的行为都会显现独特的形式,构成一个文艺作品。从宏观来看,媒介为形式提供栖居的家园,形式可以被更进一步的媒介所使用。例如,比印刷媒介更进一步的数字媒介可以使用印刷文字,并将印刷文字与声音、画面组合起来,形成新一轮的文艺内容。声音、文字、影像在文艺作品中获得差异化的功能,它们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可以交融,甚至从媒介的物质性功用发展为形式的符号性功能。新的文艺形式如何出现,取决于它的初始媒介,尤其取决于媒介与形式如何重新整合。

三、媒介与文学情境

媒介与文学形式组成文学的指意实践,随后文学作品进入传播与接受的渠道,于是文学作品成为一定文学情境下的沟通。文学情境是围绕文学作品的写作、阅读和评论所形成的特定场域。从文学的内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形式共同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不同形态;从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言,媒介与文学情境决定了文学作品的现实际遇。文学预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时间,在传播过程中塑造出一个真实的时空结构,也就是与媒介紧密相关的文学情境。

德国媒介理论家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在《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中提出“媒介决定我们的状况”B12。基特勒首先从战争的角度去解释媒介与技术,他提到,在1941年的作战指挥部中,只要掌握档案资料和技术、了解敌方形势和部署就可能盘点状况。现在的状况则晦涩许多,要掌握档案的序列、计算机上的数据、人工智能的指令等复杂情况,甚至对过时的媒介也要足够敏感,才能记录出各种状况的迹象和线索。基特勒出生于纳粹军队在斯大林格勒战败的日子,他从军事上的媒介革新谈起,新的媒介技术会改变战争的版图、方式和本质。同样地,媒介也会改变文化的样貌。技术媒介刚刚兴起时,曾引起人们的恐慌。“在1880—1920年间,作家记录下他们对留声机、电影和打字机这类技术媒介的震惊,这类似于我们现在对未来的震惊。那些早期看似无害的机器能够存储信息进而分离声音、图像和文字,开创了信息技术的新时代,反过来看,它们为当今数字化的自我更新铺平了道路。”B13媒介现实是人类现实的基本部分,人类现实总是媒介化的,我们对于人类现实的观念来自媒介现实。正如基特勒所说,“人们所能留下的就是媒介所能存储和传播的东西”B14。文学所能带给社会的最终就是由媒介所储存的文学作品和由媒介所延伸的文学情境。

基特勒将文学从文本阐释学中解放出来,认为媒介决定人类的状况,以留声机、电影、打字机的回溯来推动媒介考古学的研究。“媒体考古学对文学研究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它使我们不断地从文本解释中解放出来。”B15在口语传播时期,文学情境是即时的、在场的,文学作品依靠声音这个有机自然中的人类器官进行傳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明显制约。在文字传播时期,文学情境是延时的、虚构的,文学作品依靠书写文字或印刷文字进行传播,最终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定。书写文字或印刷文字是以无机自然的物质为原材料,经由人类的能动性加工而形成的媒介。在数字传播时期,文学情境则是互动的、虚拟的,文学作品依靠数字技术进行传播,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实时沟通。新旧媒介的融合正在淡化各种媒介的个体差别,文字、声音、图像都被简化为表面效果,它们共同进入用户所熟知的界面。

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一种“后人类”的状况正在形成,此时数字媒介所营造的文学情境迥异于过去。“后人类”指明了技术革新和人类存在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的联系加以概念化。新的工业模式和知识体系、智能机器和人工生命,以及人类的惊慌失措和流离失所,都在昭示后人类的状况。后人类仍然需要保持人类主体的视野,“后”指的是已经出现的变化,“人类”则表示这些变化的连续性。我们的身体、机器和思想之间都被设计成了不同类型的新关系,“后人类”启示人们考虑数字媒介技术、智能机器人与人类命运的内在关联。后人类学者凯瑟琳·海勒指出,“当机器成为理解人类的模范,那么人类就进入了后人类”B16,并提醒人们思考:“在后人类的未来,自由意志和个体力量仍有可能吗?在这些变革之后我们还能认出自己吗?是否还存在认识和自我认识?”B17“后人类”状况促使我们更积极地看待新生事物,并探索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话语体系。

文学一直以观察、体悟和想象的方式探索世界的本质,“后人类”状况既是文学作品书写的对象,又成为文学活动的现实。围绕数字媒介形成的文学情境是“后人类化”的,数字技术一方面开启了创作和理解文学的新方式,另一方面又造成传统文学写作和阅读的某种断裂。当机器人小冰出版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当写作软件不断刷新网络小说,文学的传统写作将如何确证自我?当读者习惯于在网页上飞速浏览网络小说,阅读平台上实时生成影像化的小说人物,文学的传统阅读将如何维系?屏幕文学、超文本文学、数字文学、电子文学正在快速生成,它们是新型叙事和文学实践的场所,并一再革新口头文学和印刷文学。这类文学内容非常具有表现性,正在变得越来越情境化,体现出人文领域的重大技术变化,也显示出后人类的状况。后人类淡化了自然身体与控制工具、真实生命与仿造对象之间的界限,数字媒介文学消弭了创作主体与机器软件、阅读群体与虚拟环境的分裂。“当我们谈论电子文学的新运动时,我们必须意识到由语言和后语言所指来表达的文本和后文本实践根植于当下的文化,这种文化被软件(思维和感知的转化)、普遍的计算、网络语言(文本、互联网修辞)、不同文化平台和内容的融合体所塑造。”B18基于数字媒介形成的文学情境对文学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此时,文学文本与社会语境更广泛地结合起来,文学活动完全突破了文本的语义解析,而是关系到文化产业、粉丝经济、舆论导向等社会维度。在这种文学情境中,文学活动不只是通过文本建立文学的想象空间和审美幻想,而是依托文本建构文学的虚拟现实和衍生产业。

四、文艺媒介的视角

外在传媒环境日益发展,内在媒介形态不断更新,这让我们注意到媒介与文学更深层的关系。媒介与文学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是相互生成的关系。文学作品依靠媒介得以存在和传播,文学作品也被媒介所推动和塑造,围绕文学作品所产生的文学活动必然受到媒介的制约。童庆炳在其主编的《文学理论新编》中指出:“文学总是存在于一定的传播媒介中的,没有媒介作为其载体,可以说就没有文学。”B19该书认为媒介是使双方产生联系的人或事物,传播媒介与文学发展的趋势密切相关,网络文学是由新型数字媒介催生的文学发展新趋势。这是从广义的角度去阐释媒介,而不是从文学的内在要素去理解媒介。王一川提出:“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首先接触的不是它的语言,而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具体物质形态——媒介。文学总是依赖一定的媒介去实现其修辞效果的,媒介是文学中的重要因素。”B20他突出了媒介的物质形态属性,提到媒介与修辞的问题,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媒介在文学作品中的内部作用。单小曦致力于新媒介文艺研究,他在《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一书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文学媒介是文学活动中的功能性要素”B21,应该建立媒介文艺学。目前,关于媒介与文学的认识愈加深入和细致。媒介不仅是文学外在的传播途径,更是文学内在的构成要素,在根本上决定着文学的存在方式。

在媒介與文学形式、媒介与文学情境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文学作品的媒介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功能。媒介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凸显了文学作品的文艺属性。以物质媒介的角度观之,媒介是文学的物理存在,借助无机自然和有机自然的物质构成并传播文学作品。在长期的形而上逻辑中,作为物质基础的媒介并不具有很高的地位。以文艺媒介的角度观之,媒介是文学的文化存在,借助无机自然、有机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复合物质来形构文学作品。人工智能逾越了无机自然、有机自然的固有逻辑,数字媒介不断更新乃至颠覆既有的文学活动方式,作为文化存在的媒介在新的文学事实中已经彰显出非凡的地位。因此,以文艺媒介的视角去定义媒介显得日益紧迫。

文艺媒介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首先,物质基础是文艺媒介的物质存在,它包括声音、书写、印刷、数字化等物理方式以及几种方式的复合,具有实体性、稳定性的特点。其次,指意符号是文艺媒介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像、影像等复合符号,具有表意化、象征化的特点。媒介与文学形式的关系可以从指意符号的层面上来理解。最后,文化属性是文艺媒介的衍生形态,包括作家的创作方式、读者的阅读行为、文学的社会效果等方面,具有功能化、社会化的特点。媒介与文学情境的关系可以从文化属性的层面上来理解。从以上三个层面来看待媒介,由物质媒介进展到文艺媒介,能更好地理解媒介与文学的关系。

在文艺媒介的三个层次中,指意符号层面得到的关注最多,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理论、现象学文论、符号学文论都充分研究了文学的指意符号。这一层面往往被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这种理解方式消融了媒介与文学的关系研究,遮蔽了媒介作为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的层面。

物质基础和文化属性这两个层面亟待关注。第一,媒介的物质基础是根本性的,它决定了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两个层面。口头文学、印刷文学和网络文学这三种文学形态首先在媒介的物质基础上有巨大差异,继而在包括语言表达、叙事模式和话语方式在内的指意符号层面上产生各自的独特样貌,最终形成口头、书面、网络等阶段性的文化属性。第二,媒介的文化属性是生成性的,它强化了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关联度,文学不断接受来自传媒社会的质询和挑战。在数字媒介时代,媒介的文化属性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属性将作为纯粹艺术的文学与作为社会行为的文学连接起来。文学作品的创作不再封闭于作家的书斋之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不再停留于个体的想象之中,它们在广阔的虚拟空间中进行生产和互动。文学作品可以进行跨媒介传播,一方面以书籍、电子书、网络连载等文学形态进行传播,另一方面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网络剧的艺术形态进行传播。文学冲破以文字为基础的传统秩序,向内产生视觉转向的趋势,向外与影视艺术产生诸多碰撞。媒介的文化属性在现实语境中显现出文学与社会的动态关系。

文艺媒介是在媒介与文学的不断更新互动的关系中生成的,它确立了媒介的主体性地位。在文学活动中,媒介具有物理基础、指意符号和文化属性的多重维度,它们连接了媒介与文学形式、媒介与文学情境的关系,延伸和浸透到文学的各个环节。当今文学形态正在变化,新媒介艺术如火如荼,电影、电视剧、网络剧、人工智能文艺产品高歌猛进。印刷媒介时代小说的强势地位已经不再,其地位正在被影视剧所抢占,这是一个黄金时代的终结与开启。在泯灭与新生、压抑与沸腾并存的处境中,以文艺媒介为桥梁来审视文学,沟通传统文学与新媒介文艺,是我们对文学最深沉的凝望与期盼。

(感谢冯宪光教授的指点。)

注释

①⑤[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21、21页。

②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71、173页。

④[匈牙利]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导论》,沈耕、毛怡红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2页。

⑥[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四川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85页。

⑦⑧⑨[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第165、149、150页。

⑩B11[德]鲁曼:《社会中的艺术》,张锦惠译,台湾编译馆,2009年,第247、213页。

B12B13B14Friedrich A. Kittler, Gramophone, Film, Typewriter. Trans. Geoffrey Wintherop.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1999. p. XXXIX.p. xl.p. xl.

B15B18Janez Strehovec, "E-Literature, New Media Art, and E-Literary Criticism".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Vol. 16, No. 5, 2014.

B16B17N. Katherine Hayles.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9, P239.P281.

B19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423页。

B20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11页。

B21单小曦:《媒介与文学——媒介文艺学引论》,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47页。

责任编辑:采 薇

Abstract:The material media of literary works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organic nature, organic nature and society, which establishes the ideographic practice of different literary fo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l research, media and literary forms are deeply related. Any art form is the form in the media, and the media depends on the art form to be perceived. Media and form constitute unity and re-integrate into further artistic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ternal research, media determines the literary situation, and in the new media literary situation, literary activities establish the imaginary space of art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rough the text. The media has evolved from material media to literary media, which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material basis, meaning symbol and cultural attribute. This is the key point to connect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new media literature.

Key words:media; literary form; literary situation; post-human; digital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媒介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媒介延伸下的当代设计媒介转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