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与方言
2019-10-10宋好
甲 问您个问题啊。
乙 什么问题?
甲 您会说话吗?
乙 我相声演员不会说话呀?
甲 不,我是问您,会说什么话?
乙 会中国话呀!
甲 哦,你会中国话?
乙 只要不是外国话,是中国话,我就会说!
甲 是中国话就能说?
乙 哎!
甲 那我考考你。
乙 没问题呀!
甲 先来几句苗族话。
乙 苗……
甲 会吗?
乙 (摇头)不会。
甲 傣族话?
乙 ……(语塞)
甲 哈萨克族话?
乙 ……(語塞)
甲 柯尔克孜话?
乙 我说不了!
甲 你不是中国话都会说吗?
乙 你问的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话,我哪会呀?
甲 依着你呢?
乙 问汉族的呀!
甲 哦,汉族的你就会说?
乙 那是啊!
甲 温州话?
乙 温……(摇头)
甲 潮州话?
乙 这……(语塞)
甲 赣州话?
乙 ……(语塞)
甲 雷州话?
乙 行了行了!哪个我也说不上来。
甲 不行了吧?
乙 你问的都是方言,甭提说了,连听我都听不懂。
甲 听不懂?要让你去一趟这些地方,怎么办?
乙 咱说普通话呀!
甲 那方言呢?
乙 嗨,有普通话了,我还管方言干什么呀!
甲 这可不对,咱们推广普通话,可也别忘了保护方言。
乙 怎么呢?
甲 各地的传统文化、民俗习惯、风土人情,有不少是靠方言传承。
乙 是啊?
甲 而且,咱们说相声,得学方言;演小品,带方言;唱地方戏,用方言;就连文学作品古典名著,里面也有方言。
乙 文学名著也有方言?
甲 老舍先生的作品,用的多是北京话。
乙 对,“京味儿”小说么。
甲 鲁迅先生的作品,有不少绍兴话。
乙 他就是那儿的人。
甲 “四大名著”《红楼梦》。
乙 作者是曹雪芹。
甲 里面有不少南方话。
乙 是么?
甲 曹雪芹生在南京,你看他书里写的,贾宝玉是金陵人,林黛玉是苏州人。
乙 都是南方人。
甲 而且唱《红楼梦》的戏曲,越剧的影响最大。
乙 越剧就是南方剧种么。
甲 吴侬软语,越剧《红楼梦》有这么一段,《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乙 大伙都熟悉啊。
甲 一唱是这样:(学唱越剧)“(贾宝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林黛玉)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乙 嘿!还真有南方味。
甲 其实啊,曹雪芹后半辈子是在北京,《红楼梦》虽然融合了南方话,主体还是用的北方话。
乙 哦?
甲 比如《红楼梦》里,刘姥姥进大观园。
乙 有这么一回。
甲 “刘姥姥”,这“姥姥”就是北方话。
乙 对。
甲 北方叫“姥姥”。
乙 南方叫“外婆”。
甲 有说“刘外婆进大观园”的么?
乙 呃,没有!
甲 这就是名著与方言的关系。
乙 哎?那我问问你,《三国演义》跟方言有关系吗?
甲 嗯……有关系。
乙 那里边可净是文言。
甲 《三国演义》的语言是“半文半白”,有文言,也有白话。而且,说方言得分人。
乙 哦?
甲 比如,张飞一说话:“俺也一样!”
乙 “俺也一样”。
甲 这“俺”,就是方言。
乙 对。
甲 有的人就不能说方言了。
乙 谁呀?
甲 诸葛亮。有这么一回《武乡侯骂死王朗》,两军阵前,蜀汉丞相诸葛亮一通话,把曹魏的老司徒王朗给骂死了。
乙 哦,一通话把人骂死了?那话得多难听啊!
甲 诸葛亮是丞相,一个脏字没有,楞给骂死了。
乙 那你能不能给大家学学这骂王朗啊?
甲 学这干嘛?
乙 我从小就爱听骂街,就是没听过这不带脏字的。
甲 你怎么单爱听这个呀?
乙 (向观众)大伙也想听啊!
甲 嗯,就冲大伙想听,我……学不了。
乙 怎么不行啊?
甲 他……没王朗啊!我骂谁呀?
乙 你……骂我呀!
甲 骂你?
乙 我配合你,你学诸葛亮,我来王朗。
甲 有目标就行,(右手执折扇)这就好比诸葛亮的羽扇,咱这就开始。
乙 骂吧。
甲 ……(摇扇不语)
乙 骂呀!
甲 ……(摇扇不语)
乙 快骂!
甲 ……(摇扇不语)
乙 骂我!——我这儿找骂来啦?!(问甲)你怎么不骂呀?
甲 废话,你不骂我,我能骂你吗?
乙 哦,对骂呀?
甲 你得先说一句“诸葛村夫,你……”没等说完,我就还嘴。
乙 好,来吧!“诸葛村夫,你……”
甲 “住口!皓首匹夫!苍髯老贼!岂不知,天下之人皆愿生啖你肉!你枉活七十有六,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助曹为虐!一条断脊之犬,还敢我军阵前狺狺狂吠!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乙 (喷血状)
甲 你这怎么了?
乙 配合你,让你骂死了。
甲 你看,这用普通话说出来,义正辞严。
乙 哎?那要是让诸葛亮说方言呢?
甲 说方言?
乙 啊。
甲 诸葛亮是山东人。
乙 对!就让他用山东话骂一回。
甲 那甭说骂死,没等他说完,那王朗乐着就回去了!
乙 不至于。
甲 那就沒有效果了。
乙 咱学学试试!“诸葛村夫,你……”
甲 (山东话)“闭嘴!你个老不死的!你知道吧?俺们这伙人恨不得吃了你的肉!你七十六岁白活咧,一辈子么活不干,混吃等死,我就莫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人!”
乙 好么!
甲 怎么样?
乙 这听起来是不大习惯。
甲 其实,名著里说方言人物最多的,是《水浒传》。
乙 怎么呢?
甲 梁山好汉,就有一百多人了。
乙 梁山在山东,他们应该说山东话呀。
甲 梁山在山东,梁山好汉可是哪儿人都有。
乙 是吗?
甲 有人统计过呀,梁山一百单八将,山东人有三十九个。
乙 还有什么地方人呢?
甲 有十四个河南人,十四个河北人,七个山西人、七个江西人,七个江苏人、六个安徽人、三个陕西人,还有一个北京人、一个天津人、一个重庆人、一个四川人、两个湖南人、两个湖北人、一个甘肃人,还有两个海南人。
乙 嚯!这么多地方人啊!
甲 就是啊。
乙 那我问问,梁山好汉里,河南人都有谁?
甲 林冲。
乙 哦,林教头。
甲 他家在东京汴梁,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河南人一说话,“咿——!恁这是弄啥嘞!”
乙 哎?梁山好汉那甘肃人是谁呀?
甲 鲁智深。
乙 鲁智深?
甲 他是关西渭州人,就是今天的甘肃平凉一带。
乙 哦还真是。
甲 那地方人一说话“额同意他的说法。”
乙 还有,那个天津人是谁呀?
甲 入云龙公孙胜。
乙 哦,那老道?
甲 他是蓟州人,在今天的天津地区。
乙 那他一定会说天津话。
甲 天津人一说话,“二哥,干嘛去?吃了吗您了?”
乙 刚才你说,梁山上还有两个海南人?
甲 孙立、孙新,哥俩儿。
乙 三打祝家庄那孙立?
甲 籍贯琼州,就是今天的海南。
乙 海南话什么味儿啊?
甲 甭说海南话,海南人说普通话,都不大好懂。
乙 您给学学。
甲 海南人一说话,“我觉得嘞,这个事情嘞,不要急嘞,系不系啰?”
乙 什么?“系不系”?
甲 就是“是不是”。
乙 有点儿意思。
甲 比如梁山一开会,宋江把这哥几个叫来,商量朝廷招安的事,大伙都怕上高俅的当,你一言我一语都说方言,热闹了!
乙 是啊?
甲 宋江先说了。
乙 他是山东人。
甲 (学胶东话)“弟兄们听我说,招安这个事儿啊,差不多了,大伙还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吧。”
乙 好嘛,胶东味的。
甲 这时候,林冲“腾!”站起来了。
乙 河南人。
甲 (学河南话)“大哥,俺这个话不中听,招安干啥?咱不能相信高俅那个龟孙!”
乙 龟孙?
甲 鲁智深搭话了。
乙 甘肃的。
甲 (学甘肃话)“额同意林教头的说法。”
乙 嗬!
甲 老道公孙胜也说上了。
乙 天津人。
甲 (学天津话)“无量天尊,哥哥,你要疯啊?高俅是嘛人你不知道?好么,我们要一招安哎,全嘛玩完!”
乙 嘿!
甲 孙立过来了。
乙 海南人。
甲 (学海南口音)“我觉得嘞,这个事情嘞,不要急嘞,系不系啰?”
乙 嗨!
甲 您听这多热闹。
乙 哎?“四大名著”还有一部《西游记》,这《西游记》跟方言……嗯,有关系!
甲 有什么关系?
乙 师徒四人,哪儿人就说哪儿的话。
甲 这就不对了,师徒四个人,就一个说人话的。
乙 对,我把这茬儿忘了。
甲 这是一部神话小说,大家都很熟悉,每到假期,电视里准得放。
乙 从小就爱看。
甲 比如《西游记》电视剧《三打白骨精》那集,有这么个片段,孙悟空把白骨精变的村姑打死了,唐僧质问悟空,沙僧、八戒帮着解劝。
乙 您再给学学。
甲 唐僧一看悟空打死了村姑,(模仿唐僧)“悟空!悟空!”悟空过来,(模仿悟空)“师父。”(模仿唐僧)“你为何无故伤人?”(模仿悟空)“师父,我打的是妖怪。”(模仿唐僧)“胡说!这……这明明是民家女子!”(模仿悟空)“师父,妖怪常会变化骗人。刚才,我若来迟半步,你定遭它的毒手!”这时候沙僧过来,(模仿沙僧)“师父,大师兄火眼金睛,不会有错。”八戒说了,(模仿八戒)“嗨!管它妖精不妖精啊!这篮子饭食,正好够咱们一顿斋饭啦!”
乙 嘿——!您学得还真像。
甲 《西游记》各地的观众都爱看,后来还出了不少方言版。
乙 都有哪儿的话?
甲 就拿重庆话来说吧,给刚才的片段配上音,听着特别有意思。
乙 哦,师徒四个人都说重庆话?
甲 别有风味。
乙 您再给学学。
甲 (重慶话模仿唐僧)“悟空!悟空!”(重庆话模仿悟空)“师父,做啥子?”(重庆话模仿唐僧)“你个背时猴儿,你啷个白资八资把别个出脱咾哎?”(重庆话模仿悟空)“哎呀,师父,我打的是妖精儿的嘛。”(重庆话模仿唐僧)“豁别个!勒……勒一看都晓得,是好人家的女娃儿!”(重庆话模仿悟空)“师父,勒些妖精儿,一天到晚妖艳邪法地在豁人,我如果晚来哈哈儿,你糟都糟了!”(重庆话模仿沙僧)“师父,不存在,大师兄眼睛毒得很!不得看标!”(重庆话模仿八戒)“嗨!管它妖不妖精儿,先把伙食整了,怕个铲铲!”
乙 嗨——!
点评:
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多年以来,各种艺术门类都把四大名著作为艺术的源泉,特别是影视剧的传播,让更多的人熟知了四大名著。曲艺作品中直接取材于四大名著的作品就更多了,前辈艺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典之作。就相声而言,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有《歪批三国》等。这段相声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观众听后对《三国演义》这部书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对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太完美了,完美到后人不敢去触碰类似的题材。宋好作为一名年轻的相声演员,大胆创作了《名著与方言》这段相声,值得鼓励和赞赏。
相声要让人笑,要有“包袱儿”。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找好角度,角度找好了,找准了,写起来就顺,整个作品就顺。《名著与方言》就是从方言这个角度入手,这个角度好。说它好,因为它符合相声的特点。相声是语言艺术,这是我们的特点,也是我们的特长。四大名著中的人物众多,身处天南地北,性情各异,通过方言,既符合人物,又能找到“包袱儿”,这个角度算是找好了。如作品中诸葛亮用山东话骂王朗一段,梁山好汉们开会那一段,都是在用方言制造“包袱儿”。我想,这在演出时效果是会很不错的。
我提点建议吧:既然用方言这条线,那就让方言更加丰富,因为方言也是一种文化。比如说到老舍的京味儿,可以举几个有北京代表性的语言例子;说到鲁迅,可以说点儿绍兴方言,这样会让作品更有知识性。
相声要让人笑,但一味地插科打诨、耍贫嘴不是艺术。作为相声的从业者,应有文化自觉,要自律、自重,要有追求,要让相声有文化内涵。《名著与方言》这篇相声作品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基础很好。希望作者和演员通过演出实践进一步加工提高,我相信他们能做得更好!
(点评人:相声表演艺术家 赵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