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走成都

2019-10-10向翔

中国国家旅游 2019年8期
关键词:薛涛草堂成都

向翔

一个人的江湖

成都这座城市的地形区位其实蛮值得玩味。它地处四川盆地中央,北有秦岭,南有云贵高原,西有横断山脉,东有三峡群山,说白了就是被高山、高原铁桶般围了个密不透风。冷风过不来,于是这个深处内陆腹地的地方居然神奇地受到了海洋性气候的庇护,一年到头气候温和且温差不大,雨水丰沛且罕有霜雪等自然灾害,非常适合人类生活和农作物生产,这不禁让大连、天津、青岛这些靠着大海却属于大陆性气候的城市艳羡不已。不过,风都进不来,人就更恼火了,可怜古人悬崖筑栈、入云求路,才硬生生地从这铁桶阵中勉强挤出一两米的缝隙,一句“蜀道难”咏叹了上千年。外面的人苦于高山进不来,里面的人却悠然自得。作为四川盆地的“盆底儿”,这里有平坦广阔、河川纵横的平原,加上远古火山沉淀下来的营养丰富的紫土,不管在哪个朝代,只要没有战争,粮食供应在成都从来不是问题,出不去有什么关系,反正也没什么人能进来抢饭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俗话在成都得到了最好的印证。温润宜人的气候,充沛丰富的物产,远离乱世的隔绝,造就了成都人从古至今深入骨髓的性格:知足常乐、悠闲自得、享受生活。这种性格从古蜀望丛两帝(其祠堂、墓等相关遗迹位于成都郫都区)创建成都城(史称杜鹃城,遗址位于成都郫都区)时便已埋下了种子,后来又被包括李冰等在内的无数主政者不断继承发扬,将成都一次次推向兴盛的同时,也让蜀地越发有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鲜明特性。不管翻开哪个朝代的史书典籍,对成都人的第一印象大抵都是:蜀人悠闲,不问世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锦官不知外面事,笑问兵家何处来……而入川的外来者往往抵挡不住这种浓厚氛围的感染,很快便被同化,结果就是千百年来成都曾无数次作为中原政权和百姓的“避难地”“迁徙地”。千百年后的今天,这座城市的人们依然以休闲和“慢”作为自己的幸福标杆和骄傲,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馆、公园、川剧场子如同柴米油盐一样不可缺少,一杯盖碗茶,几句家长里短,便是一天。成都的朋友总是说:外面我待不了,瞎忙活,还是回到成都好。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安于舒适的现状。于是,在不同的历史时刻,几个同样身处成都的人做出了一个同样的决定——“走出去”,从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条艰辛的道路。

王建,杜甫,浣花夫人,薛涛,赵抃……他们有的生于斯长于斯,封闭的环境更加激发了他们对山那边世界的好奇和向往;有的来自他乡,没有在暂时的安定中忘记来时的初心;有的希望打破高山阻隔,引入外面的精彩;有的经历了安逸才顿悟远行的弥足珍贵;有的为了事业而开疆扩土;有的为了爱情而追随终身……不管为了怎样的目的,经历了怎样的心路,“走出去”的决定都足以改变他们的毕生归属。从那一刻起,他们便是孤独的,与这个城市的氛围和性格显得格格不入。

在永陵,在草堂,在浣花溪,在望江楼,在罨画池……站在这些“出走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似乎能切身感受到他们当年的渴望,渴望星空下的另外一片天地,说服自己不要停下脚步。他们要走出的不仅是一座城,还有人们在内心深处构筑起的崇山峻岭,这条路远比蜀道更加难行。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必将被载入史册。当他们毅然从人群中出走的时候,人群就成了他们的背景,在他们各自的时代,偌大的成都成为他们一个人的舞台,一个人的江湖。

我渐渐开始明白,其实安逸闲适并不是成都唯一的性格。“走出去”的人虽然为数不多,却影响深远,成都造就了他们,他们也改变了成都,这种冲撞同样是成都城市性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王建 未能实现的“出川”宏图

王建(847—918),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60岁时自立为帝,建立前蜀。他曾是一个生于乱世的问题少年,从浪子回头到通过自身努力登上人生高峰的历程显得弥足珍贵,而他努力了一辈子却终未完成的“出川”心愿则多少有些悲壮。

一个问题少年的逆袭

成都号称八朝古都,曾先后被春秋战国时期的古蜀国、西汉末年公孙述的成家国、三国时期的蜀汉、西晋的成汉、东晋的西蜀、五代十国的前蜀(907—925)和后蜀(934—966)及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等8个政权作为都城。不过,这些国家要么太过遥远神秘,要么是亂世割据,大多不太为人所知,更罕有留下什么痕迹,也就刘备的蜀汉、王建的前蜀和孟知祥的后蜀还勉强可以撑一下门面。这三位开国之君的皇陵如今都完好保存在成都,孟知祥的和陵偏居一隅、无人问津;刘备的惠陵在武侯祠的光芒下有些黯然失色,相比之下,王建的水陵处于城市最中央,是闹市中难得的一片净土。

王建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4个阶段:问题少年,修仙隐士,暴走武将,贤德君主。

他少年时生逢乱世,生活困顿,因贩卖私盐被官府抓进大牢,问了死罪,买通狱吏跑路后,在武当山当起了隐士,遇到高人,痛改前非,后来出山入伍,报效国家。

凭借强健的体魄和天不怕地不怕的勇猛精神,王建开启了一段彪悍的人生,灭黄巢,救皇帝,大杀四方,即使遭受排挤到了四川,也依然横着走路,打得蜀中各路人马跪地求饶。

当时,在群山的庇护下,成都粮食比较充足,环境也相对安定,和山外狼烟遍地、满目疮痍的世界完全不同,让王建这个戎马漂泊的浪子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后来他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里,再也没有离开。

王建重情重义,对唐朝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一点和那个尔虞我诈的乱世有些格格不入。他不断提醒自己,要时刻准备整顿军备,出川勤王。907年,唐朝被朱温建立的后梁取代,王建坚决抵制后梁,遂自立为帝,国号蜀,制度上沿袭唐制,并任用了大批唐朝旧臣,使整个成都显示出一派唐之遗风。

出川讨逆未能成行,王建一直耿耿于怀。作为一种弥补,他吸取古蜀国和蜀汉苟活于四川、最后毁于安逸的教训,将大量精力放在为“走出去”做准备上面。他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他广发英雄帖,吸引天下人才入川,把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带入成都,无论衣冠士族还是布衣百姓,但凡精于政术、明于吏才,或智辨过人、工诗善画的,王建都亲自接见,据其才智礼而用之。成都很快便成为当时最稳定、最富庶的一片世外桃源。

作为君主,王建生活俭朴,宽容大度,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当他即将再次站上挥师北上的指挥台时,却因病而亡,宏图随风而逝。7年后前蜀被后唐所灭。

一座另辟蹊径的皇陵

王建抱憾而死,为后世留下一座堪称皇陵建筑史上教科书式的范例——水陵,在历朝历代典籍中有丰富而清晰的记载。

永陵的选址与修建由前蜀宰相周庠(855—920)主持,陵墓坐落于成都城的西北方,距离当时的大西门不到1公里,压八卦中的“乾”位(表天),背山(武担山)面水(南面为半月形人工河,东西各有河流汇入锦江),坐北朝南。这是平原上难得寻到的一片高高隆起的台地,陵墓建在这里,为的是让王建死后能够天天眺望、守护着成都,更提醒后人一定要眺望远方,切不可受限于盆地的安逸而成为井底之蛙。永陵也是中国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将地宫建在地面以上的,就着台地顶部往上修,我认为主要考虑的应该是防潮、防水。自先秦至唐宋,帝王陵均“以方为贵”,为覆斗式形制,永陵则另辟蹊径,开创了圆形陵冢之先河,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从底缘起的9层堡坎以锁口相扣,防止冢土流失。

永陵的3间墓室长30.8米,同样大行创新之风,十四道券连拱的设计—可{胃神来之笔,至今建筑设计师们仍在对其进行研究。建筑者从平地上挖基,内填卵石,然后直接在卵石上修券,券与券之间铺以石板,直至25道,然后再在券墙外修砖墙,砖每起三四层后即向内收缩,呈阶梯形,最后上盖平顶,这样的结构设计将坚固与美观完美结合在—起。墓室的內部设计也很大胆,选择色彩鲜艳的红砂岩构筑,一扫陵墓的阴冷之气,四壁又敷了细泥,涂上白垩,券顶涂以天青色,券以下则是朱色,使得本来黑暗单一的空间变得层次感十足。

如今我们看到的永陵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当年它的实际规模要大得多,周边有相当数量的附属建筑和道观。据史书记载,仅其陵庙的壁画就有100余面,由五代时期著名画师赵德齐与擅画佛像的高道兴联袂而做。

因为设计独特,永陵备受后世推崇,历朝历代的名人名士都为它着迷。后来主政成都的后蜀皇帝孟知祥不仅没有损伤这一前任君主的陵墓,还在设计自己的和陵时多加仿效。宋朝时,永陵的附属建筑挪的挪,拆的拆,已经面目全非,于是后来又掀起—股“寻找永陵”的热潮,比如陆游就曾记述过他找到永陵时的兴奋之情,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关于亲历永陵的文字记录,从此这座皇陵就彻底湮没了,再没有人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其实,史书上关于永陵的记载非常详细,陆游也正是据此找到了永陵,印证了记载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此外,永陵周边一马平川,在没有高楼大厦的时代,这个居于高地上的庞然大物应该是非常醒目的,为什么千百年问再没有人能够发现它呢?简而言之——因为爱情。

西汉才子司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将成都变成了一个“爱情圣地”,相传他们当年生活的地方就在现在的永陵附近,两人当垆卖酒之余,常携手到一个土台上抚琴而舞,“抚琴台”美名远扬,至今成都还有琴台路、抚琴西路、抚琴台街等诸多相关地名。那抚琴台在什么地方呢?环顾四周,一马平川之上就只有那么一个孤零零的土台子,于是后世的人们一直坚信这个形同小山的土堆就是抚琴台,还在顶上盖了亭子作为纪念。1940年,侵华日军的飞机飞临成都上空,为了躲避轰炸,成都开始全民,总动员挖防空洞。像“抚琴台”这样的大土堆挖起来无疑最省力,所以最先被选中,不料挖了不到4米就挖到了砖基,这引起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的关注,他赶紧叫停工程,但由于条件有限,科学发掘直到1942年才正式开始。随着大量重要文物的出土,人们最终确认,这便是传说中的永陵,永陵也是中国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

一个神秘的石雕王国

我有个朋友的家离永陵很近,以前他总喜欢拉我去水陵喝茶聊天,那时永陵公园还不收门票。我经常看见有学生在临摹神道上的石马石兽、文臣武将,有一次我好奇地凑过去看了看,扑哧一下笑出声来,那些本应肃穆庄重的神物在他们笔下变得Q萌可爱,让人忍俊不禁。学生们却说:本来就是这么可爱呀,你看那石人的帽子两边像翘起的猫耳朵,脸上的皱纹像猫胡子,而且他还是标准的三头身喔;那个石兽,大鼻孔和笑出的20瓣牙齿把整个脸都遮住了;还有石马,耷拉个头,蹄子委屈地刨着地,像做错了什么事……我又认真端详了一下那些石像,还真是,学生们将每一个的特征都抓得非常准确,越看越可爱。我的很多朋友听说了,也都跑去永陵看,还有人想画一部漫画,主题就叫“最萌神道组合”。我由此与永陵结下了不解之缘,也慢慢揭开了一个石雕王国的神秘面纱——对于永陵石雕来说,神道只是个开胃菜。

王建长眠的棺床,完全被精美绝伦的石雕包围,成为一个多达7层的巨型石雕作品,蔚为壮观。石雕延续了王建一生的忠唐情怀,完全按照唐代宫廷风格装饰:最上层由珉玉板铺就,镶嵌玉板,巧妙设计了绿色玉拼花;第二层为刻有“神龙戏珠”“祥云瑞气”纹样的须弥座“上方澁”;第三层雕刻一圈仰莲纹,称“罨澁”;第五层到第七层分别是不同风格的覆莲纹床脚。据说永陵刚发掘的时候,棺床的雕刻上还有美丽的色彩,龙纹等主要部分完全贴金,是考古学家们前所未见的。棺床的第四层“束腰”,一直被作为国宝,出现在各种纪录片中。这个位置雕刻了由24位宫廷歌舞乐伎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皇家乐队”,每个乐伎对应一座壶门,分列两组,一组是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另一组则为10种打击乐器构成的鼓乐队,前面还有两个领队,另有两人在跳舞。这个乐队使用了琵琶、拍板、筚篥、横笛、杖鼓、羯鼓、箜篌等20种共23件乐器,胡风浓郁,其中很多乐器在历史中早已消失,因此这组石雕也成为研究中国音乐史和唐及五代时期音乐的珍贵资料。细看每个乐伎,雕刻细腻逼真,单从手指动作便能看出深厚的雕刻功底,同时每个乐伎的动作又相互照应,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之感,让人禁不住想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因此很多音乐专家断定,这个凝固在石头上的瞬间,表现的正是演奏神秘的盛唐古乐《霓裳羽衣舞》末拍时的情景。

这个庞大厚重的石棺周围有十二尊力士,双手置于棺床之下,似乎在合力将它抬起。他们同样分为兩组,其中东一、东六、西一、西四为单尊,其余为两两相并。这些力士仅露出上半身,穿着铠甲,头戴盔甲或束发,有的瞪大了眼睛好像很费力,有的则神情淡定,有的好像在和同伴说话,有的好像在想心事……据考证,他们应该是传说中的“十二天将”,安置在墓中可除凶邪。这样的设计巧妙而有趣,力士们的造型今天看来十分Q萌。

王建的石坐像,与上面提到的“皇家乐队”、十二力士并称“永陵三绝”,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尊帝王石雕像。据说王建生前曾遍选天下雕刻高手,这尊坐像有着极高的还原度,代表了唐及五代时期四川地区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坐像高86厘米,衣着朴实,额头饱满,浓眉大眼,薄唇大耳,神情庄严而有亲和力,拢在衣袖里的手臂、肘部、膝部绷紧之处,以及被靴子支起的衣摆等都显得动感十足。

历史上,永陵也曾经被盗墓贼侵入,但由于地处闹市,盗墓贼未能尽兴,考古发掘时还是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不乏国宝。比如王建曾经佩戴的玉大带,它是迄今所知唐及五代时期唯一一件完整的、能够确定为帝王本人所使用的玉带,上面用浮雕手法雕琢了500多平方厘米的蟠龙图案,昂首奋爪,吞吐宝珠,栩栩如生。还有篆刻的“高祖”(王建的庙号)字样的印玺“谥宝”,古代帝王玉玺的钮通常都为龙形,而王建属兔,又是在兔年登基,因此永陵出土的谥宝钮造型是兔头龙身,这在历代帝王玺印中也是最为独特的。

成都更多帝王陵墓

■望丛祠

相传为古蜀国两位著名君主望帝和丛帝合葬的墓地,位于成都郫都区西南部,被200多株古柏围抱,殿宇间水池环绕,建有稻荪楼、听鹃楼等,每年端午节附近民众都会聚集在这里举行“赛歌会”。附近还有子云亭、杨雄墓、杜鹃城遗迹等景点。

■惠陵

蜀汉先主、汉昭烈帝刘备的陵墓,是三国时期唯一保存下来的帝陵,位于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西南侧,由照壁、山门、神道、寝殿等组成。

■和陵

后蜀皇帝孟知祥的陵墓,位于成都北郊磨盘山南麓,带有北方草原建筑风格。墓道长12.5米,墓门为牌楼式石构建筑,内侧两壁有彩绘像,主室中置须弥座青石棺台,前后各有圆雕裸体卷发力士5人。

■明蜀王陵墓群

“北有十三陵,南有蜀王陵。”明代藩王蜀王的家族陵墓位于成都龙泉驿区十陵镇,其中僖王陵地宫规模最为宏伟,装饰最为华丽,出土了彩釉兵马俑、舞乐俑等500余件随葬品;昭王陵中的一对仿朱元璋头像的人头龙,堪称明代艺术珍品。明蜀王陵的发现,对于了解明代藩王陵寝制度及建筑、雕刻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

Tips

成都考古大事记

■成都平原史前古城址群

199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分布最密集的史前城址群。包含新津宝墩遗址、温江鱼袅村遗址、郫县古城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紫竹遗址等6处古城遗址,属宝墩文化,是三星堆文明的前身。

■水井坊遗址

199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中国目前发现的古代集酿酒和酒店为—体的唯一实例。

位于锦江区水井街,已发现面积约1700平方米,布局为“前店后坊”,揭示了明清时期酿酒工艺的全过程。

■古蜀国大型船棺独木棺墓葬遗址

200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古蜀国开明王朝王族的家族墓地,约600平方米的大型多棺合葬土坑竖穴墓,现存船棺、独木棺等葬具17具,均用贵重的楠木整木刳凿而成,其中最大的一具长18.8米,直径1.7米,堪称中国“船棺王”。

■金沙商周遗址

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极有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后在成都地区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遗址确认面积3平方公里以上,发掘出土重要文物共2000余件,其中“太阳神鸟”金箔被确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和成都城市形象标识主图案。

■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

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纵横交错长达数十余米的铺砖街道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遗迹分为唐末—北宋和南宋早中期两期,演化特征明显,为探讨唐宋时期成都的里坊布局变化提供了宝贵材料。

杜甫 戛然而止的归乡之路

杜甫恐怕从未想到,千年之后自己会以别样的方式红遍大江南北。然而,无数人到过草堂,却很少有人直一正走进过诗歌背后那个老人的内心世界,连擦肩而过的也寥寥无几。无数人感叹,如果杜甫能够终老草堂该多么美好。但他终将离开,走出了崇山峻岭包围下的四川,也走出了自已内心的禁锢。

此草堂与彼草堂

坊间一直流传着所谓“草堂定律”,说的是但凡去过成都杜甫草堂的人,都会有两大疑问:其一,我一定是去了一个假的草堂,这和被掀翻的茅屋、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民窟差距怎么这么大?其二,我一定是认错了人,你确定这是语文课本上那个一脸严肃、仰天叹息、自艾自怜的落魄工部郎吗?

我们今天看到的草堂,到底是不是杜甫曾经栖身的那个草堂?是。也不是。

说它不是,是因为茅屋毕竟是草搭的,秋风尚且能吹破,何况历经千年光阴。我们现在所见的草堂,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的前蜀,前蜀宰相、诗人韦庄是铁杆的“杜粉”,他根据史书寻得草堂遗址,第一次重结茅屋,意在“思其人而成其处”。此后草堂历经宋元明清各代的修葺、扩建,有了现在的规模,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圣地。如今的草堂基本完整保留了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整时的建筑格局。

说它是,是因为草堂不仅是具象的一座茅屋、几分田地、一汪清水、几片果木,更是“诗圣”精神的象征,也承载了历朝历代人们对他的崇敬与思念。

古今诸多名人雅士都曾在草堂留下痕迹。少陵碑亭中的石碑是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允礼所书,允礼是历史上有名的“杜粉”,1734年他送达赖进藏时经过成都,特别停下来拜谒草堂,留下“少陵草堂”四个笔力浑厚的大字镌刻入碑,此后这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一直被作为草堂的形象代表。后来允礼还多次拜谒草堂,又亲笔写下了中轴线最南端正门牌匾上的“草堂”二字。花径尽头用青花碎瓷镶嵌的造型别致的“草堂”字样,最初由清末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一点一点静心拼成,后遭损坏,其弟周竺君重新书写、镶嵌。茅屋柴门楹柱上悬挂的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出自明代时成都华阳县令何宇度之手,巧妙结合了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与杜甫的名篇“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此外,在诗史堂内可以看到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铜像,以及朱德、郭沫若、陈毅等撰写的对联。

人们也根据杜甫诗词对草堂当年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的还原,以此寄托对他的思念。在草堂中蜿蜒流过的小溪上有一座小石桥,站在上面便能看到“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景象。“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草堂曾有的建筑,“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横跨在小桥左侧,茅屋的“柴门”在桥头迎面而开,可以想象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推开咿呀作响的院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石上留有诗人老妻所画的棋盘,篱边倚靠着小儿女们垂钓的钓丝……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当年诗人生活中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主要沿袭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让人想起杜甫笔下的“熟知茅斋绝低小”“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勇阿求”。室内有三间屋舍,中间是卧室,左右分别为会客室和灶问,屋内墙壁上的破洞和墙体夹杂的草料,提醒人们“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往事。走在屋外红墙夹道的花径,想着“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仿佛能在这落英缤纷的巷子中瞥见诗人的身影。

草堂是历朝历代共同打造的一个文化瑰宝,也是人们心目中杜甫的家园所在。

失意不假,潦倒未必

草堂经过历朝历代的复修,这似乎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其规模、规格与人们一贯认为的“又破又小”大相径庭,其实不然。草堂并非凭想象随意为之,修建者都是杜甫的铁杆粉丝,对“忠于原著”十分执着,事实是,草堂一开始就绝非“寒舍”。

郭沫若曾经对草堂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草堂有5亩桃林、10亩桤木林、100亩竹林。”这还只是附属的林地。如今草堂除去现代管理用房外面积约150亩,相差无几。再来看看草堂的位置,杜甫《怀锦水居止》一诗中的“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明确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成都南门大桥的位置,史载三国时诸葛亮在此设宴饯别費祎出使东吴,深感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得名,草堂就在这桥的西边;“百花潭”位于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并非现在的百花潭公园),据说当年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也有人根据陆游诗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认为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花飞花谢、满潭溢香,因而得名,草堂就在潭的北面。

从这些考证来看,当年草堂所在地虽然是郊外,但绝非贫民窑,而是一处有着深厚文化渊源、备受文人墨客推崇的名胜,众多史料表明,早在唐初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就喜欢在此游春赏秋。杜甫自己也感叹:“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杜甫的邻居也绝非等闲之辈,是当过节度使的大人物崔旰,相当于省长兼军区司令。

这片土地,是杜甫的铁哥们儿——成都府尹、剑南节度使严武送给他的。但建草堂也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需要大笔资金,杜甫没钱,于是,历史上有名的一份“眾筹”文案就此诞生。杜甫写了一系列诗歌送给朋友们,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草堂建设蓝图,然后告诉大家自己囊中羞涩。高适、萧实、何邕、韦班、裴冕……这些朋友不是四川各州市县官员,就是部队中的大小司令,大家纷纷慷慨解囊,于是,草堂顺利地在两个月内建成,包括一个茅屋和林地、农田。杜甫相当兴奋,写下《客至》《水槛遣心》《春夜喜雨》等欢快诗句,由此可见当时杜甫的生活相当舒适,安逸而不失雅趣。至于后来一场秋风把茅屋掀翻,只能说是自然灾害,现代的钢筋水泥建筑在自然灾害面前尚且不能幸免,何况古时的一座茅草房呢。

所以,别被杜甫的自怨自艾所迷惑,更别被后世的穿凿附会欺骗,以为他的生活潦倒不堪。当时杜甫因政治失意造成生活大不如前是不争的事实,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何况以诗结缘的好朋友们一直在为他提供各种帮助。迫于战乱,杜甫先去了陕西,然后到了四川,其间断断续续在成都和梓州、阆州、夔州等地反复搬迁,朋友在哪里,他就到哪里。怎么说杜甫也是穿过貂、骑过马,还能弯弓射大雕的人,即使再不济,家里依然鸭鹅相闻,有三两佣人,一顷竹林,百树桃花,过着比当今大多数白领都要巴适的生活:“药许邻人剧,书从稚子擎”,种药材读书,自耕自足;“鹅鸭宜长数,柴荆莫浪开”,养鹅养鸭,荤菜也够;“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天天还有酒喝;“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病了有高适等高官好友探访;“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心血来潮还写写香艳小诗。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出仕,严武主政四川的时候,为他谋了个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六品官,是他因为与同僚合不来辞了职。至于“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那是自己不讲究,并非穷困导致的狼狈。“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他拿衣眼涣酒吃挨了儿子骂,是因为古代用粮食酿酒,贵啊,落难本应省吃俭用,他却豪放买醉,难怪儿子生气。而杜甫的死,也并非因为晚年凄惨,贫病交加。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杜甫离开四川是为了洛阳的家产,途中还绕道去衡山岳祠旅游,不料因为发洪水断绝了水路交通,粮食半个月没运进来,后来路通了,当地县令给他送上和牛烧和白酒献殷勤,饿急了的杜甫饱食大醉一宿,第二天就去世了。

田园牧歌与广庇天下

还原了真实的草堂和草堂生活,再去认真品味这里的一草一木,杜甫诗中的那些描述变得更加真切:他在席榻上半躺着吟诗,在柴扉旁寻邻要酒,在桥上逗趣鸭鹅,半挂着衣服呼呼大睡……这是杜甫耗费半生精力营造起来的精神世界,有谁曾经真正触及这些诗词中的细腻神经呢?被误解了千年的“诗圣”,竭尽全力想表达的,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破屋”,而是他的理想——田园牧歌,还有诗和远方。

杜甫少年时春风得意,因为他原本是一个标准的官二代、富二代,远祖杜预是三国末期名将,后来家里又出了不少刺史、县令,爷爷杜审言是“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老爹当过兖州司马和京兆府奉天县令。因为既有钱又有闲,杜甫既读了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巨大,“诗与远方”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一辈子,也使得他在官场失意之后,萌生了构建草堂的念头。这个念头在陕西投友时便已产生,到成都终于得以实现。

杜甫一生创作诗歌1400多首,其中草堂落成之后的创作922首,即使除去在夔州的400多首,在草堂创作的也有475首,超过三分之一,草堂在杜甫生命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里,他真正建立起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漂泊半生的心灵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盛放的空间,所以他丝毫不吝惜词汇去描述它的美好,也淋漓尽致地宣泄自己压抑已久的所思所感。

杜甫的生活并不凄惨,他只是一直在诉“苦”,这是一种内心深处的精神之苦。他少年得志,才华横溢却只能在乱世中随风飘零,终老异乡。他避难蜀中,目睹过乱世的满目疮痍,却苟活于群山保护下的繁荣热闹。草堂美好的田园生活也成了一种煎熬,这种美好似乎是建立在虚无之中,正如此时的成都,而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杜甫与战乱中苟活者营造起的繁华格格不入,所以在茅草房被吹倒时,他能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但这种清醒的认识也让他变得更加孤单。

无数人感叹,如果杜甫能够终老草堂该多么美好。但他终将离开,在四川的4年,他时刻都在准备踏出这一步,走出崇山峻岭包围下的四川,也走出自己内心的禁锢。在史书的记载中,我依稀能感受到他顺江而下,过三峡,绕道湖南游历时的畅快,但他没能回到他的起点——洛阳,他的生命就在从草堂到故都的路上戛然而止,让人感叹命运的诡谲。

Tips

唐代诗人在成都

■王勃

670年入蜀,度过了3年漫游生活,游览过成都北郊的武担山,拜祭了古蜀王杜宇王妃之墓;前往成都和彭州之间的九陇县赏山水,写下著名的《春思赋序》;后又从成都往返游览梓潼、绵竹、德阳等地。在此期间尽情邀游咏歌,题字留墨,显示出其横绝千古的才华和浪漫主义的气质。

■卢照邻

大约662年入蜀,任成都府新都县尉,671年离开。因功名无成,进取的热情渐渐消退,他在成都到处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曾游览过文翁石室讲堂、相如琴台、石镜寺等地,留下《文翁讲堂》等名篇,也曾与王勃等人结伴同游。

■骆宾王

672年被任命为成都军中,公务之余遍游成都名胜,如李冰父子的七星桥、诸葛武侯的八降图址等,写下著名的《畴昔篇》,描写了蜀地的优美景色,更将相关历史典故蕴含其中。

■李白

20岁时从江油来到成都,写下《登锦城散花楼》等诗作。4年后再到成都,游览了武侯祠等地。成都给李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多年后他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美成都: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岑参

别号“岑嘉州”,因为“出为嘉州(今乐山)刺史,使罢,寓于蜀。中原多故,卒死于蜀”。乐山离成都极近,他在成都留下的足迹颇多,也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

■李商隐

他来成都之前就对当地的风光、史迹甚为向往,诗文中常有关于成都的典故。受聘于梓州幕府期间,奉命到成都“推狱”,待了一冬一春,游览武侯庙,写下怀念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名诗。成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他的游历故事,可惜相关诗文大多已遗失。

■雍陶

晚唐时期成都本地诗人,曾任简州刺史,国子博士等职,因家境贫困,长期流落异乡,在成都留下《经杜甫旧宅》《武侯庙古桕》等诗歌。

■唐求

成都著名文人,曾任青城县令,在唐末的动乱中以吟诗自娱,喜欢将所得诗句装入随身携带的大葫芦中,人称“一瓢诗人”。他常骑牛负琴往来各地,访诗问道,晚年贫病交加,将装诗的葫芦扔入江中,被人发现时,仅存残诗30多首。

浣花夫人 让视野穿越高山

浣花溪在成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古代文人墨客来到成都的必游之地。浣花夫人是平草贼、扶江山的城市英雄,也是众多历史典籍、传奇小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天府之国”的富庶滋养了成都百姓,也引来各方觊觎,一个懂得居安思危的川妹子,冲破高山围合的“舒适圈”,为成都带来一段静好岁月。

古时的网红打卡地

杜甫草堂所在地古时就是成都远近闻名的风景区,这主要归功于那条婀娜多姿、清新脱俗的溪流——浣花溪,浸润出一片片风光秀丽的湿地。这条溪流不长,但在成都文化史上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古代文人墨客来到成都的必游之地,而且它的走红并非昙花一现,历朝历代关于它的诗歌、文章、对联数不胜数。

早在战国时候,古蜀人的民歌中便有这条溪流的影子,唐代相关诗文尤盛,当时院花溪水面宽阔,能行大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的就是浣花溪的繁忙景象。万里桥两岸形成了旅馆、酒家一条街,繁华程度不亚于江南名城。苏州人张籍曾经感叹:“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宋时成都知府赵抃描述说:“往昔太守分遣使臣以酒均给游人,随所会之数以为斗升之节。”可见当年游人甚众,连官员也要远行来到这里施行政绩。在杜甫所处的唐中末期,浣花溪由于战乱萧条了一段时间,宋朝

建立后,随着社会安定,它又重新焕发生机,与苏轼齐名的黄庭坚等人都曾在这里流连忘返。特别是南宋时,远离战乱的成都偏安之风盛行,浣花溪、百花潭一带成为全国知名的游乐之地,赵孟兆亘曾在这里大笔挥墨,柳永在《一寸金·成都》中详细记录过这里的生活,陆游也写下了《梅花绝句》:“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宋末元初和明末清初的战乱让浣花溪彻底荒芜,但人们依然追寻着古诗词中仙境般的美好图画。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文学家杨芳灿在诗中记录了当时浣花溪聚会的盛况,是“太守招同人祀”,感叹风俗依然可见,却没了昔日的风味。后来成都渔者在浣花溪中捡到一块铜章,被鉴定为杜甫旧物,轰动一时,郑天锦等诗人作诗相庆,引发了一场围绕浣花溪寻访古代文人墨客和诗词中旧景的成都文艺复兴运动,这也导致了一个一直延续到现在的误会。清代著名书法家黃云鹊寻访古人诗词中的百花潭旧址不得,听信当地人随口之言,在一个错误的地方树碑题下“古百花潭”字样,成就了现在的百花潭公园。

如今,浣花溪流域依然是成都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水流如温润的玉带,笼着薄薄的白雾,有时垂柳依依点着水面,有时繁花似锦怀抱涟漪,有时三两碎石激起浪花,有时豁然开朗舟影入天;白鹤在水中小心地试探,寻找美餐,黄鹂在枝头歪着脑袋,偶尔清脆地叫上—声。

锦缎未若佳人

我第一次到成都,原本是为草堂而来,却被浣花溪迷醉,以至忘却了时间。当时的心动感觉,犹如见到一位清新脱俗的女子一般。据说这条溪流的名字也确实源于一个美丽的女子。

这是成都人从小便反复聆听的故事,口口相传了上千年。传说唐代时溪畔住着一对姓任的贫困夫妇,虔诚信佛,乐于助人,见到溪流中被困的小鱼也会想办法施救,他们一直没有孩子,后来妻子梦中得到仙人赐予的一颗宝珠,终于有了身孕,顺利生下一个女孩,长大后美若天仙,也继承了父母善良、肯吃苦的精神。一天她和同伴去浣花溪洗衣,有个浑身长满恶疮的和尚不小心掉进路边的粪坑,和尚爬起来,气急败坏地走到溪边,脱下污秽不堪的袈裟一扔,其他女子吓得四散跑开,任氏却捡起僧袍认真搓洗。僧袍一入水,便化作一朵朵莲花,漂满小溪,清香四溢,和尚则早已不知去向。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百花潭”的美名,小溪被称为“浣花溪”,任氏波称为“浣花夫人”。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古籍,基本都采纳了这个传说作为地名的依据,直到现代才有学者考证,浣花溪一名应该是源于成都的名产蜀锦。从战国以后直到唐代,成都织锦业一直冠绝华夏,灿若云霞的蜀锦,织成之前必须放到水里洗濯,称濯锦,而流经成都的两江水质清澈,正是濯锦的好地方。三国时期蜀中历史学家谯周在《益州记》中记载:“成都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他水濯之,不如江水也。”江水因濯锦而美名远扬,得名“锦江”,而锦江之上最好的一段濯锦水域就是浣花溪,在这里漂洗的蜀锦更加亮丽。风和日丽时,五彩缤纷的蜀锦像朵朵鲜花在江中、潭中漂动,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段河流为“浣花溪”,称这一潭水为“百花潭”。

不过,不论学术真相如何,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佳人的故事,这也是文化的魅力所在吧,若非如此,千年间由这溪水与佳人引发的无限遐想和无数美好诗句又如何安放呢。我曾向那位考证“濯锦说”的学者请教,得到的答复是:我考证过,写下来是对历史的尊重;我合上纸,对我的女儿讲起的还是浣花溪畔有佳人。

血战之后的岁月静好

虽然浣花溪并非得名于佳人,但浣花夫人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这个女子还是成都的一位城市英雄。

浣花夫人也的确住在浣花溪边,而且和杜甫是邻居。当年这位任小姐的美丽善良远近闻名,剑南西川节度使崔旰微服拜访任家,颇费了一番周折之后,纳了任小姐为妾。

唐大历元年(766年),崔旰奉召入朝,泸州刺史杨子琳乘成都守兵空虚发动叛乱,倾巢而动偷袭成都。守城者——崔旰之弟崔宽溃不成军,率青壮年弃城败走,城中只剩手无寸铁的妇孺百姓,内无粮水,外无救援。危难之际,任氏拿出家财十万,在百姓中招募到勇士数千,她自己带领节度府留守的妇女、家仆披挂上阵。当时成都城门洞开,叛军得意扬扬地正欲蜂拥进城,不料前方突然出现一片黑压压的人头,喊声震天,任氏一马当先,颇有大将之风,率领敢死队冲入敌阵,叛军以为中了埋伏,慌了神。经过一场血战,杨子琳大败而逃,成都城及百姓得以保全。

3天之后,成都告急的情报才送到都城,满朝慌作一团,此时又传来危难已解的消息,皇帝大喜,封任氏为“冀国夫人”。成都百姓纷纷集资,建成“佑圣夫人祠”,就是如今的浣花夫人祠,奉任氏为守护女神,将成都最美好的溪流与她合为一体。浣花夫人名垂青史,也成为《旧唐书》《新唐书》等众多历史典籍、传剞、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的成都血战让浣花夫人意识到,危机的根源并没有解除,“天府之国”的富庶会引来各方觊觎,高山的庇护只会让成都人安于现状而忘却危险,山外面却是环伺的虎狼之师。她认为,要保住成都,只有主动向外,一方面保持危机感,另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崔旰支持她的想法,于是浣花夫人拥有了古代女人罕有的特权,可以带领成都百姓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她将中原及江南地区的很多生产生活工具、技术引入四川,和崔旰一起调整成都的城防布置,学习先进的练兵方法,使得成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经济得到更大发展,外敌的威胁也大大减少。

浣花溪看似纤细温柔,其实也有奔腾入海的抱负,它由温江西来,经苏坡桥至成都,然后入岷江,最后随长江流入大海。浣花夫人的精神气质与之神似,这可能也是人们更愿意相信溪水的名字来自于她的重要原因。人们希望记住她的美丽,更希望记住她凭一己之力挽救成都的果勇、智慧。每年四月十九浣花夫人生日那天,成都人都会举行纪念她的活动,后来规模逐步扩大,成为著名的游乐庆典,宋代更是演化成万人空巷的祭祀大游江,这一天官府会组织军士嬉水竞渡,船上彩旗招展、笙歌杂沓,两岸观者如云,热闹非凡,—直延续到深夜。宋人任政—在《游浣花记》中描述了当年的盛况:“成都之俗,以游乐相尚,而浣花为特甚……都人仕女,丽服靓妆,南出锦官门,稍折而东,行十里,入梵安寺,罗拜冀国夫人祠下,退游杜子美故宅,遂泛舟浣花溪之百花潭……凡为是游者,驾舟如屋,饰以绘彩,连樯衔尾,荡漾波间;箫鼓弦歌之声,喧哄而作。其不能具舟者,依岸结棚,上下数里,以阅舟之往来。成都之人於它游观或不能皆出,至浣花则倾城而往,里巷阗然。”陆游也曾亲身参与庆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四月十九日,成都谓之浣花,遨头宴于杜子美草堂沧浪亭。倾城皆出,锦绣夹道。自开岁宴游,至是而止,故最盛于他时……”

如今成都人还常去立有任氏塑像的“浣花夫人祠”纪念自己的英雄,仰望祠堂中的楹联“庙貌照花溪,邻舍独容诗客驻;戎功平草贼,江山有赖美人扶”,想象当年的铁马金戈。从小听着浣花夫人故事长大的川妹子,也继承了那位奇女子的风骨,入得厅堂,上得战场,天生要强。

Tips

唐代成都最受欢迎的名胜

■摩诃池泛舟

摩诃池是始建于隋朝的一个人工湖,史载蜀王杨秀在这里建造了散花楼。唐代中叶这里已经成为泛舟游览的胜地,也是受到文人青睐的一处风雅之地,杜甫、薛涛、高骈、畅当等诗人都曾到此踏青。

■合江亭游园

唐时的合江亭并不是孤独地立在两江交汇处,而是与始建于戰国晚期的张仪楼、建于隋初的散花楼形成自西向东的绚丽风景线。后来韦皋在合江亭旁建了芳华楼等楼阁台榭,四周植下许多奇花异草,统称“合江园”,成为“一郡之胜地”,是唐代成都市民游春黉花的理想之地。

■浣花溪游历

百花潭、浣花溪是唐代成都的风景名胜区,充满诗情画意,它们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唐代著名诗人的诗文中。

■碧鸡坊看海棠

“碧鸡坊”是成都的一条街巷,据说唐代女诗人薛涛曾在这里住过,种了许多海棠花,后来这里成为古代成都人会友、赏海棠的好去处。

■青羊宫赶花会

青羊宫的花会始于唐代,盛于宋时,二月春光明媚时,万干花木争奇斗艳,兼有丝竹管弦、百货杂陈,热闹非常。

薛涛 成为“成都记忆”的一部分

望江楼是清代建筑,在有近3000年历史的成都远称不上古老,却被视为这座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成都人忘不了的家乡记忆。以前人们但凡出川闯荡,总要先去一趟望江楼,在这方凝聚才气的宝地求个大展宏图的好兆头。这里也是人们纪念唐代奇女子薛涛的主要场所,对成都人来说,这位命运多舛的美女诗人就是才华与爱情的代表。

20岁的“女校书”

望江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本名“崇丽阁”,取自晋代大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楼上供奉着文曲星,還有清末“联圣”钟云舫书写的一幅长达212个字的长联。到这里沾沾才气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宋代,这与前朝一位才华卓越的女子有关。

薛涛(约768—832),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据史书记载,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她的诗有五百多首,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令狐楚、裴度、杜牧、刘禹锡、张籍等都是她的粉丝,写了大量诗歌与她唱和。可惜她的《锦江集》等当时闻名遐迩的作品大都在后世散失,流传至今的90余首诗都是诗歌爱好者耳熟能详的精品,其中包括《送友人》《题竹郎庙》等以清词丽句见长的名篇,也有大量如“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等关怀现实、极具思想深度的作品。杨慎说薛涛的诗“有讽谕而不露,得诗人之妙”(《升庵诗话》),《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她的《筹边楼》“托意深远”“非寻常裙屐所及”,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计有功撰著的《唐诗纪事》,元大德八年(1304年)辛文房所做的《唐才子传》,以及近代张蓬舟编制的《薛涛诗笺》等都对薛涛推崇有加,可见其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

薛涛身世坎坷,她是长安人,幼年随被谪贬的父亲流寓成都,后来父亲不幸亡故,因家贫,16岁的薛涛来到玉女津,入了乐籍,成为一名营妓,终身未嫁。

望江楼所在的地方,古时称玉女津,津即是渡口,唐宋时期,这个渡口在成都的地位相当于南京的秦淮河,水中漂满彩船,岸上亭台楼榭比肩,音乐十里不绝,文人在这里舒展才情、一醉方休,官商在这里享受歌舞、流连忘返。如今望江楼公园里还能找到后世对那段繁华岁月的想象,荷花掩映的流杯池飘荡着昔日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豪放,嶙峋假山上的竹亭泉香榭似乎还在等待“花外喜陪荀令坐,池头定有右军来”。

玉女津是薛涛的修罗场,也是她最广阔的舞台,这里有太多虚伪与丑恶,却也卸去了闺阁的束缚,她在这里感受到命运的残酷与无助,也修炼出诸多清雅婉约的美好诗句。因为美貌,加上“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薛涛很快成为城中的头牌,全国各地的文人、官员争相前来一睹芳容,她也得以和无数著名诗人、文学大家一起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她的才华随着这片濯锦之水流淌进成都的每一个角落,并和这座城市的名字—起传遍全国。

在玉女津,薛涛也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韦皋。韦皋比薛涛大20岁,可谓唐中晚期的第一奇人,他是一员猛将,和南诏,平吐蕃,东南西北打了一圈,总能令强敌拜服;脱下铠甲,他又是写得“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长江不见鱼书至,为遣相思梦入秦”的温润书生,在文化圈里名列前茅;他还善管理、懂经济、精外交,为唐王朝做出过突出贡献。贞元元年(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初到成都,一次酒席宴上,有人请到薛涛前来助兴,韦皋让薛涛即兴作诗一首,薛涛提笔从容写下:“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韦皋惊愕不已,不相信这清婉中暗含大气的词句来自那只纤纤细手。第二天,韦皋便托人赎出薛涛,从此薛涛成了韦皋身畔最耀眼的那束光芒,几乎每次盛宴总能看到她落落大方地施展才华。

韦皋欣赏薛涛的才华,对她也十分信任,相处日久,甚至会将一些案牍公事交给她处理,让她拥有了更为宽广的施展空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薛涛对此也倍加珍惜。韦皋对薛涛的工作成果甚为欣喜,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朝廷申请,希望破例让薛涛做“校书郎”。校书郎虽然只是九品官,但门槛极高,许多大诗人都是由此开始步入仕途的,女性更是不可能获得这一职位。虽然韦皋的申请并没有结果,但人们私下却开始以“女校书”来称呼薛涛,因为在大家心中她是当之无隗的。

然而,薛涛性情天真,不谙官场,并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她有机会接触到当时的达官显贵与知名文人,其中有人仰慕她的才华,也有人想要巴结韦皋,经常送各种礼物给她,虽然她都悉数上交了,但处世极为谨慎的韦皋还是对此十分不满,一怒之下将她贬至松州(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当时那里还是沼泽遍野的蛮荒边关,对一个年仅20岁的女子来说简直就是炼狱。路途的颠沛让薛涛精疲力竭,但比松州更远的是那颗以前近在咫尺的心,她一直把韦皋当作终身可依的知音,如今对方却轻易将这份情谊斩断。薛涛在颠簸的车马上含泪给韦皋写下了《十离诗》,一句“为惊玉貌郎君坠,不得华轩更一嘶”看得韦皋心尖一痛,后悔不已,派人快马加鞭追回了薛涛。经历了这段寒彻心扉的长途跋涉,目睹了沿途的战乱、萧条,此后薛涛的诗歌开始出现大量描写社会、百姓及边关战士生活的内容,优美中透出一丝悲怆。

用一生守护爱情

濯锦楼始建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建,是望江楼公园里最有人气的建筑,虽不如崇丽阁高大精美,却是有名的爱情圣地。这座两层三楹的全木建筑修建成工画舫的形状,据说是为了纪念当年薛涛载酒船上、为元稹送行时依依惜别的情景。宋美龄、朱自清、郭沫若、巴金等名人曾在此宴客、小憩,留下了感叹这段旷世情缘的文字。

这是一个典型的才女与“渣男”的故事,与元稹的爱情改变了薛涛的一生,也将她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痴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两人见面之前早已互闻大名,当时薛涛名扬海内,元稹则是当时元白诗派的主力军。元和四年(809年)三月,31岁的元稹被授监察御使,出使东川,在曾经的同事严绶的撮合下,薛涛去梓州会晤元稹,元稹对散发着成熟魅力的薛涛一见钟情,她的詩更让元稹倾心不已,于是展开了疯狂的追求。此时薛涛经历了韦皋暴病而死及其他诸多世事起伏,元稹的关怀让她深为感动,两人顺理成章地相爱了。

可惜,元稹是一个无法托付终身的“渣男”,这段情缘终究会有一个无言的结局。

第一次分别是在元稹最困难的时候。元稹入川为官,虽然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但得罪了一些利益集团,遭人构陷,被召回京城。元稹对薛涛依依不舍,历经世事沧桑的薛涛却很淡定,鼓励元稹走出温暖窝巢,暂别四川去为自己争取更为广大的前程。

元稹回京后,接着被贬洛阳,其问妻子韦氏去世,但他并没有兑现对薛涛的承诺,而是另纳了安仙嫔为妾。之后他继续被贬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安仙嫔也撒手人寰,他只剩孤身一人,可谓掉入了人生的低谷,这让一直关注着他的薛涛心痛不已,不惜由成都远赴江陵。薛涛自幼入川之后,从未主动离开过,古代交通工具匮乏,这次行程无疑是漫长的,但怀着帮心上人走出困境的决心,薛涛的心情还是美好的。然而,等待薛涛的却是元稹的敷衍,带着“风雨过去一定娶她”的承诺,薛涛郁郁离开了江陵。从薛涛归去之后的诗中可以看出她的痛苦,凭借女人的直觉,她已隐隐察觉元稹的不可靠,但还是痴情一片,回到成都后,专心等待来自江陵的消息,并想尽一切办法暗中为元稹提供帮助。

漫长的等待等来的还是坏消息:为了仕途,元稹娶了世族之女裴淑。之后元稹平步青云,长庆元年(821年),这位春风得意的翰林中书舍人承旨学士,居然又想起了远在成都的薛涛,写了一首《寄赠薛涛》去招惹她,薛涛自然是五味杂陈,两人的道路已明显不同,从此再无往来。第二年,元稹如愿当上了宰相,但没过几个月就遭人暗算,罢官远调。再次处在人生低谷的元稹可能真的想起了薛涛的种种好处,据说计划着要入蜀去娶她,不料还没动身就移情别恋,对象是“诗才虽不及薛涛,然容貌佚丽”的名妓诗人刘采春。元稹的好友白居易实在看不过去,写诗寄给薛涛:“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劝她死了这条心,这样的等待不值得。

元稹死后,薛涛从浣花溪移居碧鸡坊(今成都金丝街),筑起一座吟诗楼。她脱下最爱穿的红衣,换上一袭道衣,闭门而居,独自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时光,用一生守护了一个爱的承诺。望江楼公园中的吟诗楼位于崇丽阁右侧,是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模仿碧鸡坊的原楼而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重建,一楼三叠,翘角飞檐,四面敞轩,玲珑秀巧,颇具江南庭园风韵,风和日丽时,楼外的锦江波光云影,令人恍若置身画中。楼中保存有清咸丰初年(1851年)四川学政、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特为此楼撰写的对联“花笺茗碗香千载,云影波光活一楼”,以及著名画家关山月为此楼所作的画。

或许正因为元稹的“渣”,让后世之人清楚看到了薛涛的一往情深,因而在众多才女中对她隋有独钟,并在她曾经栖居的城市寻找她的足迹。

王建、杜甫、浣花夫人“走出成都”的目的更多是为了理想和抱负,而薛涛主动走出这片怡然自得的天府之地的理由要单纯得——为了爱隋。她的爱也化作一片春泥,让人们在这座城市能感受到更多美好。

Tips

薛涛的望江楼

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主要建筑是明清时期为纪念女诗人薛涛而建,民国时辟为公园。这里与四川大学近在咫尺,也见证了无数学子的张扬青春和炙热爱情。

薛涛一生爱竹,后人便在园中遍植各地名竹,现共有竹215种,是中国竹子品种最多的专类公园,崇丽阁、濯锦楼、吟诗楼与毗连的五云仙馆等与翠竹为伴,构成极富四川风格的园林建筑群。

■枇杷门巷

位于吟诗楼东北方,是薛涛从松州返回成都后的居所,原来位于浣花溪畔,后人把它搬到了望江楼公园。院落名称取自唐代诗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中的诗句“枇杷花里闭门居”,当年曾种了满园金黄的枇杷。

■薛涛井

公园中最古老的遗迹之一,面临锦江,有莲花台座,口呈八角,井旁立有碑石,上面“薛涛井”3个字是清康熙年间成都知府翼应熊的手迹。薛涛井最初是明代蜀献王朱椿为纪念薛涛而修建,仿制薛涛当年取水制笺之井。唐代纸笺常用于抄写佛经,篇幅甚大,而唐代文人写的多是律诗、绝句,用这样的纸笺非常浪费。薛涛写得一手好字,对纸的感情尤为深厚,她将大幅笺纸裁剪成长宽适宜的专用诗笺,10张为一叠,既节省纸张又便于携带。她酷爱红色,便将红色的芙蓉花瓣和上胶质捣成泥,加上浣花溪、百花潭的水,一遍遍均匀涂抹在纸上,然后用吸水麻纸附贴色纸叠压成摞,盖上书籍压平阴干,制作出一种飘着清香的红色彩笺,世称“薛涛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个人定制产品,一时间广为风行,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后来历代多有仿制。

赵抃 打开看天下的窗口

罨画池是与草堂、望江楼齐名的成都三大文脉之一,历史上,它的名气曾经远胜于江南和北方的园林。只有在成都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才能出品这样的神作,因为只有在这里才会遇到如此多后来名垂青史的人,从北宋名臣赵忭开始,一棒一棒地传承,想要实现同一个目标——走出四川,把外面最好的景色带回来,打造一个集天下园林之美于一身的旷世之作。

中国唯一的唐代官署园林

说起中国古代园林,江南可傲视天下,北方皇家园林也独树一帜,唯独西部,既没有江南富甲天下的商贾,也没有北方权倾四野的皇族,要完成一个将乾坤浓缩于咫尺的宏大工程似乎勉为其难。不过,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神作还真有,这便是位于成都郊外崇州的罨画池,很多方面与江南及北方园林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从建设年代来看,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建于北宋年间,以拙政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主要建于明清时期,北方皇家园林更多为明清时期修建。而罨画池始建于唐代,北宋成为胜景,明清达到鼎盛,从史书记载来看,在历史上的很多时段,它的名气也远胜于江南和北方的园林。

从景观设计来看,罨画池融江南园林的山水画与北方园林的工笔风于一体,既有小桥流水的婉转精细,又有殿堂府邸的大气庄重,更将川西特有的粗狂掺杂其中,形成独一无二的园林盛景。

罨画池的大气源于其官家血统,它是中国现存极为罕见的衙署园林。衙署,就是古代政府办公的地方,自秦汉开始,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派驻,流动性大,不可能每到一地上任就去租房、买房,所以地方衙署都包含供官员及家眷居住的官邸;另外,上面不时会派工作组下来,衙署还要兼具政府招待所的职能,负责迎来送往、接风饯行、宴请宾客。既然衙署兼有居住、接待功能,好好打理一下配套的花园也就顺理成章了,只是一般的衙署园林都不大,毕竟唐代的州府老爷也不是什么大官,要不到那么多资金。唐代时的罨画池同样不大,连水都没有,称为“东亭”,但它的名气却不小,毕竟唐代这么多文豪诗人挤到成都这块平坝坝上,怎么也得去瞧瞧这个西部唯一的园林,杜甫等人也留下了“东阁观梅动诗兴”等诗句。相传杨贵妃少女时代是在崇州度过的,常在东亭研习琴棋书画,所以有了崇州画池出美女的说法。

罨画池的脱胎换骨,要感谢北宋的—位名臣赵抃,他入驻衙署之后,对园林进行了重新设计,并完成了规模宏大的建设,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也更奠定了集江南、北方及川西性格于一身的格调。在此基础上,后世又有无数入驻官员蚂蚁搬家—样进行扩建、维护,精雕细琢,使得这座园林终于在明清时走上顶峰,成为可与全国各大名园比肩的杰出园林代表,名气也越来越大,后来清政府干脆将州衙迁走,此地逐渐向普通百姓开放,不再是达官富豪、文人墨客的专属。

罨画池的第一大看点便是水域。水是整个园林的主体,面积达14600平方米,颇具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之风,众多建筑围绕水边层层展开,又叠叠倒影入水,远远听到潺潺活水之音,才望见一段飞瀑从嶙峋的黄石假山中飞跃而出,这样豪放的手笔在江南园林设计中是看不见的。清光绪年问,州府对原有水系进行了梳理,在西北角开凿了一个口子,从五云溪引入活水,并在外池东南角开凿内池,与外池构成一个“L”形,交界处修建三折廊桥,形成内外两个区域,相对较小的内池如同婀娜少女,精致宜人,外池继续主打开阔疏朗。同时,将内池水引入琴鹤堂建筑群之间,进而形成众多支水系,在全园建筑中纵横交错、明暗相间。后来干脆将罨画池的水引出至陆游祠、州文庙等外部建筑群,与州文庙的泮池、月儿池相通,从此罨画池不仅终年活水不绝,更巧妙利用水系的疏密、贯通,与建筑、假山等巧妙结合,丰富了空间的层次,在豪迈大气的基础上演绎出了江南园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处。

罨画池的第二大看点是亭台楼榭。这里的建筑有官府的大气,也浓缩了江南水乡的精华,琴鹤堂、问梅山馆、湖心亭、望月楼等亭台楼榭,或攀假山而错落,或孤立池中而独秀,或如画舫与红鱼相戏,或如飞虹与绿水相映,所有建筑彼此呼应,由云墙、花木、曲径相接,你牵着我,我环抱着你,只是其间有层层石门与假山分割,留存着各自的一点小性格。行走其间,像是行走在唐诗宋词之中。拍摄1987年版《红楼梦》时,剧组遍访包括苏州、北京在内的中国各大名园,最终却是这孤立于西部的罨画池成为赢家。除了“移步换景”的丰富,罨画池也将皇亲国戚的霸气与江南金陵织造世族的清秀融合得恰到好处,既撑得住攻治的厚重,也能渲染出爱情的浪漫。走在这片园林中,不时可以看到电视剧中熟悉的场景,后门走廊处还保留着当年剧组砌的炉灶,摆设的风箱、砧板等道具。后来罨画池就成了电影、电视剧最喜欢的取景地之一,几十年来频频出现在人们视野里,陆毅、黄磊等出演的电视剧《家》基本都是在这里拍摄的,还有黄健中导演的电影《银饰》,刘德一主演的《傻儿司令》,孙松主演的电视剧《千古风流苏东坡》,王珞丹、刘威、史可等主演的电视剧《红娘子》……寻找影视剧中的经典瞬间,也成为人们来到这里的一大乐趣。

“罨”字的意思就是彩色,所以罨画池的第三大看点便是满园的色彩。官署园林的开阔气象,让建造者有充分的空间施展在其他园林中无法完全呈现的手法,在磅礴与缤纷中任意切换,四季幻化出不同风采:春天步步烟柳依依,夏天满池莲荷绽蕊,秋天银杏漫天金黄,冬天处处梅花凌寒。也正因为如此,罨画池成为与草堂、望江楼齐名的成都三大文脈之一,知名文人墨客在四川留下的诗词曲赋,有一大半都是为它们而做的。

历代名家薪火相传

从中唐到宋,要么是战乱,要么是政乱,于是有了“天下未安蜀先安”的说法。唐僖宗多次移驾入蜀,掀起了旷日持久的入蜀狂潮,大量文人或避难,或遭贬,或远政,纷纷云集成都,在这样一个远离中原、十分封闭的城市中营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学盛世。这些风云人物既陶醉于眼前这片桃源般的安定乐土,又时刻挂念着远方那个自己曾经为理想、信念而奋斗的地方,于是一有机会,便将心中那个外面的世界在成都进行重塑。罨画池身处小小衙署,却成为容纳南北、贯通东西的古代园林界奇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当年使罨画池得以脱胎换骨的赵抃,在历史上名气极大,他当过殿中侍御史,还担任过太子的老师。戏剧舞台上黑脸的包大人形象,原型实际是赵抃,因为现实中的包拯脸可不黑,赵抃才是“面颜黢”,人称“铁面御史”。当年他与包拯齐名,公正不阿,不避权势,敢于弹劾,皇族权贵都畏之三分,如今在纪委、监察委办公地的墙上还常能看到他的形象。有这样的性格,仕途自然也是大起大落,一会儿在万人之上,一会儿被远远流放,光四川就先后来了四次。赵抃颇有风骨和气度,被贬到哪儿也不生气,不仅“不思悔改”,还乐观地享受当地风景、吟诗作画,写出“背琴肩酒上青城,云为开收月为明”等佳句,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名号。不过他最有名的还是清廉勤政,当年被下放入川时,他轻装简从,就骑了一匹马,带了一张琴、一只鹤,被引为美谈。据说他弹琴是为了保持乐观、清净之心,养鹤则是为了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得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如今罨画池的主体建筑以“琴鹤堂”命名,便是纪念此事。当年蜀地地处偏远,百姓温顺,而小吏放肆不法,州郡官员贿赂成风,赵抃到来之后,官风大变,一清如水,为政宽松平和,以富民为根本,深受爱戴,宋英宗都不得不感叹:“赵抃为成都,中和之政也。”

罨画池是赵抃被调入川任江原(今崇州)县令时的杰作。当时蜀地蔽塞,尚没有园林的概念。赵抃是浙江人,在小桥流水中长大,望着府署的后花园,心中生起无限思念,同时也冒出一个想法:把江南水乡搬到千里之外的四川,让这里也拥有一座为世人称道的园林精品。于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广纳全国名园之精华,扩地整土,引水成池,修山筑亭,回廊拱榭,垂柳育花,终于成就一方盛景,他将其命名为“罨画池”,源自古时江南会稽郡长兴县风景秀丽的罨画溪,这也表露了赵抃兴修此园的初衷。

清廉简朴的赵抃一生就干了这么一件大兴土木的奢华之事,却从来无人因此对他有丝毫诟病,更多的是对罨画池的赞许,这座园林如同是为当时蔽塞的西部内陆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窗口,让里面的人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如今在罨畫池可以看到后世为纪念赵抃所做的建筑和文字,罨画池碑上刻着他《蜀杨瑜邀游罨画池》中的名句,宰相韩琦在此题下“世人标表”,苏轼为他撰写了《赵清献公神道碑》,晚清政治家、书法家翁同龢临此碑时,赞赵抃“东郭慎之清,孟献子之廉,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贤”一人“兼而有之”。

罨画池建成之后,历经元、明、清各朝官府,不断增修,但每一代都原原本本地接过了赵抃手中的接力棒,继续秉承“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不管全国各地的园林如何更新换代,罨画池依然能够一枝独秀,这在古时思想相对封闭的四川内陆尤为可贵。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曾入川出任蜀州通判,成为这座衙署及罨画池的主人。陆游是会稽(即绍兴)人,在边远的西部突然看见家乡美景,还有与家乡名胜同名的“罨画池”“罨画亭”,欣喜可想而知。他第一眼就爱上了这座园林,兴奋地提笔写下上任后的第一首诗:“襞牋报与诸公道,罨画亭边第—诗。”(《初到蜀州寄成都诸友》)后来他一直生活在罨画池东边的怡斋,小楼、朱阁、放杯亭、重阁、画船、小桥、“三千官柳”与“百亩湖竹”,都给他留下了难以割舍的回忆。陆游能够体会当年赵抃的心境,他也不遗余力地将自己游历过的华夏美景添加到这座园林之中,并作诗留念。他在罨画池留下140多首关于崇州的诗歌,其中30多首是专门为这座园林而作,他甚至想过放下一切,长居于此,直至终老。但正如赵抃一样,他将心血寄予罨画池的一草一木,也就注定心中还有放不下的情怀,成都不是他们的归属,他们注定将走出这片群山。

为了纪念赵抃和陆游,明洪武年间,人们在罨画池畔修建了有着典型四川风格的赵陆公祠,同年又在附近修建了州文庙,如今是成都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文庙,南起正东街“万世师表”牌坊,北至罨画池公园的尊经阁,人们希望能借此将罨画池的文脉发扬光大,让后世子孙从中汲取才气,金榜题名,走向全国。赵陆公祠后改为二贤祠,20世纪80年代重修时又改名陆游祠,是中国唯一纪念陆游的祠堂。祠堂中保存着著名的“琴鹤梅花”牌匾,“琴鹤”象征一琴一鹤入蜀的赵抃为官清正廉洁,“梅花”则代表陆游“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傲然风骨。

Tips

成都更多古典园林

■新繁东湖

位于新都区新繁镇,唐代宰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是中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约占三分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几乎所有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都可以在这里看到,布局谨严,韵味高雅。现存的20余处建筑主要是清代重建的。

这里历代均为川西名人学士雅集之处,东湖碑林中珍藏有大量名家书画作品。

■桂湖和杨升庵祠

桂湖始建于隋唐,原名南亭、新都驿,是川西园林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八大荷花观赏胜地之一、五大桂花观赏胜地之一。

明代三大才子之首杨慎(号升庵,1488—1559)是成都人,常在此处游憩,并沿湖种植桂花,后将此处更名为桂湖。经明末战乱,园林荒圯,在清代两代知县的努力下,博采各地园林之长,重开胜迹,并在湖上建起升庵祠以示纪念。园中的碑林聚集了苏轼、黄庭坚、杨慎、董其昌、刘墉等宋代至清代近百名家的碑刻。

■净众寺盛唐园林遗迹

位于通锦路,是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净众寺(万佛寺前身)的附属园林,始建于盛唐,废弃于北宋。青砖铺就的水渠蜿蜒曲折,砖石大部分是唐砖,偶尔夹杂的花纹砖出自南北朝时期。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重要发展阶段,很多官僚贵族都在自家或别墅区穿池堆山,树花置石,这一时期的园林可大致分为皇家园林、寺院园林、私家园林,净众寺园林遗址是极为罕见的盛唐寺院园林遗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成都还可以这样耍

小通巷

原生态的土著文青打卡地

想感受成都的慢生活,不妨躲开宽窄巷子的喧闹,去不远的小通巷放放空,这里才是成都土著文青的私藏,朴实的外表下有着“成都最淡雅小巷”的精致与优雅。中国旱期话剧奠基人曾孝谷(1873—1937)曾在此居住,如今隐藏其中的各类特色小店按过了文艺的接力棒。

“来吧”的招牌菜鲜椒汁小煎鸡享誉蓉城,老板是搞服装设计的,所以这里其实是旗袍爱好者的私密接头地,店面设计也和旗袍文化息息相关。此外还有充满异域风情的“山间”、怀旧的好地方“朵朵家”、有美女老板的“米豆”,以及“喜鹊”“飞来鱼”“柒月”“牛奶书铺”……每家小店都有绝技,每位老板都有故事,让你的每次驻足都有惊喜。

虽然已是“网红街”,但这里没有宽窄巷子的人来人往,反倒是民居与小清新的自然交融。

■坐标:青羊区宽巷子往北,顺中同仁路的第四个路口进去

■特别提示:适合拍照、发呆、会友、觅食,白天、晚上各有风味。它正好位于宽窄巷子、青羊宫、杜甫草堂、文殊院、锦里、武侯祠这些热门景点的中间,近的几百米,远的也就不到两公里,耍累了可以来坐坐。

东郊记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工业朋克梦“东郊记忆”是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更是底都的创意大本营、艺术展演聚落和文艺创作基地。如今这里还没有太多游客,也没有太强烈的商业味道。这里的前身是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因制造出中国第一批彩色显像管而闻名。如今成都的老工厂已悉数消失在城市发展洪流之中,唯有这里还能看到当年的大厂记忆。穿梭于前苏联援建的各式特色建筑间,伸手丈量红砖厂房庞大的身躯,抬头仰望林立的烟囱和纵横的管道,工业朋克的视觉冲击呼之欲出。供销社、大食堂、老公交,随处可见的带有时代即记的口号标语,又让人沉浸在儿时去父辈厂里玩耍的记忆。摩挲着四川第一批蒸汽火车头的岁月痕迹,坐在绿皮车厢里喝一杯咖啡,望着窗外正拍摄艺术照的女孩,可以感觉到新旧岁月的缠绵交融。

中央大道上到处是抱着吉他的年轻歌手,张靓颖、李字春、姜文等明星的手模墙让追星族趋之若骜,各大音乐公司的音乐文化体验场馆散发着青春荷尔蒙的气息,2500平方米的演艺中心时时都是逐梦的舞台。

■坐标:成华区二环东路外侧建设南支路4号

■特别提示:可以多带几套不同风格的服装拍照打卡,還可以去附近的成都工业文明博物馆逛逛,深入了解这一片区的前世今生,然后去建设巷吃小吃。周边有海洋世界、新华公园、天府熊猫塔等景点。

鹤鸣茶馆

成都最古老茶馆的情怀

作为成都最早的“网红茶馆”,近百岁的鹤鸣茶馆依然特立独行,守护着老成都茶馆的传统。

鹤鸣茶馆始建于1923年,如今建筑、走廊、凉亭仍然是最传统的川西建筑,竹椅木桌、蜂窝煤、铜质老茶壶也都保留着最初的样子,茶具用的是相传唐德宗建中年间西川节度使崔旰之女发明的三炮台盖碗儿,净具、量茶、沏茶、闻香、品饮,五道程序都必须按照老四川的套路。

茶社的黑漆柱子上刻着一副烫金对联:“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和茶水相此,闲聊谈心、你来我往才是茶社的精髓。老成都人喜欢泡在鹤鸣吃茶、摆龙门阵,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马识途就是其中一个,据说他小说中的很多素材都来源于茶馆的所闻所见。

■坐标:青羊区将军街20号人民公园内

■特别提示:茶社很大,但老成都人都喜欢在这喝茶、打牌、聊天、打嗑睡,一待就是一天,要静静喝茶的话得早点去,否则没位置。有十几种茶可选,价格12—30元,可免费续杯。还能体验特色掏耳朵服务。

玉林路小酒馆

初心不改的民谣圣地

每个城市都有一首能深透灵魂的歌曲,每当旋律响起,便会让人想起这座城市的点滴。赵雷的《成都》便是如此。“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其实小酒馆已经20多岁了,早在这首歌红遍大江南北之前便已是艺术圈的圣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与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人几乎都曾在这里驻足。如今这里仍是成都原创摇滚大本营、一个十几年不曾间断的周末摇滚现场,在这里诞生的脍炙人口的歌曲不计其数。

如今小酒馆的老店只是单纯的酒吧,演出都转到了同在玉林西路的芳沁店,但每天晚上依然人头攒动。它和刚创立时几乎没有差别,你来或者不来,它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这里也是成都有名的美食聚集地,大到王妈手撕兔、玉林串串香、老码头、花串串,小到糍粑冰粉、蛋烘糕、乐山跷脚牛肉,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区域,那些小如毛细血管的街道里几乎汇集了四川所有的特色小吃。

■坐标:玉林西路55号

■特别提示:小酒馆下午3点才开门,听驻唱要去同一条路上的芳沁店。同样大名鼎鼎的“白夜”已经搬往宽窄巷子。喜欢像成都土著一样钻进巷子里吃各种苍蝇馆子的,过了王林西路站有一趟公交车——社区巴士1006线,被成都老饕称为“美食巴士”。

龙王庙正街

离市中心最近的老街,颇有大隐于市的洒脱,绿树掩映下的青瓦灰墙与四周繁华的现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此,爬满青苔的天井积水泛着彩虹的颜色,映出直耸云天的高楼的轮廓。

老街里隐藏着一个宏大的古建筑群——邱家祠堂,建于1869年,是当年从广东移民到底都的邱氏家族修建的群居院落,也是成都最后一个结构完整的祠堂,可以看到广东建筑与川西建筑的融合。虽然以前遍布的精美木雕、花窗早已不见,但仔细观察,还能找到房梁上镀金的“千亿子孙”及八卦阵等广东风味的装饰符号。老街居民还保持着老成都的生活方式,门口挂着一排排香肠、腊肉、成菜,狭窄的通道里还能看到如今大城市中几乎绝迹的租碟、修剪刀的摊贩。

■坐标:锦江区,与省政府隔着一条红星路

■特别提示:逛了春熙路、喝过鹤鸣茶馆、路过天府广场……之后,都可以顺道去这里逛逛。

祠堂街

清康熙年間,满城的旗人驻军在这里为当时的四川总督年羹尧建立生祠,由而得名。这里也是老房子的聚集地,沿街不起眼的砖楼里隐藏着众多著名建筑。10号是四川美术社旧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张大千、徐悲鸿都曾在此举办过个人画展。38号是当年共产党在国统区发行的《新华日报》驻成都办事处的旧址,穿过狭窄的门廊,走在这栋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中,依稀能感受到老式木窗、青瓦透出的历史沧桑,1947年3月最后撤离前,这里是共产党在底都唯一公开的对外联络处,周恩来、董必武、彭德怀、林伯渠等都曾来过。42号是民国时期的金秋茶社,如今叫弘道茶馆,窄窄深深的门道里别有洞天,战时这里长期为隔壁的《新华日报》作掩护,隐藏有很多暗道、机关。

■坐标:青羊区

■特别提示:旁边就是人民公园。这条街也是著名的“老妈蹄花一条街”,短短几百米就有数十家老妈蹄花的招牌。

北书院街

也是老底都的缩影,是喝茶、打牌的好地方。虽然现在成都环境好的茶馆很多,但破败的北书院街从来不乏铁粉,因为这里有成都人不愿舍弃的旧时光。街道一边是一排矮小的铺面,顶上铺着棚子,门额挂着巨大的实木招牌,开门关门还要装卸门板,几辆自行车停在路边,再加上锈迹斑斑的邮箱,是几十午前成都人最熟悉的街道模样,如今只在这里还能找到。

街道另一边是喝茶的棚子,蜂窝煤灶上早已发黑的水壶冒着烟,开水的沸腾声,竹椅的“嘎吱”声,街坊的麻将声,生意人的龙门阵……这一场别开生面的交响曲是“最成都”的声音。

■坐标:青羊区此书院街,隔着红星路与昭忠祠街相望

■特别提示:一定要坐下来喝喝茶,和茶馆不同,这里的市井百态才是最可贵的体验。如果赶到饭点,不妨去尝尝小街尽头出名的苍蝇馆子“三哥田螺”,它还是当年的老味道。

四圣祠街

清代路口的祠庙供奉着孔门弟子曾参、颜回、子路、子游四位圣贤,因而得名。这一带曾是大户人家公馆的云集之地,1891年加拿大英美会来华传教,建立了四圣祠礼拜堂,创办了川西最早的西医医院——四圣祠福音医院,因此,这条街虽然不足400米,却散布着众多中西著名建筑,被列为文物的就有5处。

36号附3号是谢无量旧居,谢无量清末任存古学堂监督,民国时当过孙中山的秘书长、参议长,还担任过黄埔军校教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学术、诗文、书法都堪称一代大家。北街17号是基督教恩光堂,为成都市内开放教堂中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典型的德国巴伐利亚式建筑风格,青砖彩窗,色调古扑。对面的基督教会旧楼是川西瓦房与洋楼相结合的建筑。

北街12号民居是当年四圣祠福音医院所在地,木制框架,青砖外墙,尖顶飞檐,一楼是红砖,二、三楼是青砖,不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时代,时空就这样浓缩在一栋小楼里。1895年的成都教案、1943年冯玉祥发起“节约献金救国运动”等著名历史事件就发生在这里。这里也是台湾作家琼瑶的出生地。

■坐标:锦江区,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医院宿舍之间一特别提示:可以和龙王庙正街、此书院街连成一条线路,这里距春熙路、文殊院等热门景点都不远。出发前最好多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走在老街上会更有一种“寻宝”的感觉。恩光堂周六、周日会做礼拜。

红瓦寺街

红瓦寺街最近很火,被称为“成都小香港”。这个建筑群落建于20世纪70年代,是那个时代各个单位大院的集中地,因为物质匮乏,这些大院的设计极尽简约、客集,加上午代久远,设施逐渐破败,看上去确实很像香港当年的九龙城寨。78号最早是四川大学的教职工宿舍,因两栋楼房的楼梯对立交错,分为左右两个方向分别通向左右两栋大楼,成双成对,被戏称为“鸳鸯楼”。这里的空间拥挤不堪,伸个手便能触到邻居家,一家做饭全楼都能闻到香味,但大家相处却非常和睦。破烂的门窗,生锈的铁栏,遍布过道、阳台的老旧家具和在天井中层层飘扬的晾晒衣物,写着老楼的沧桑,每扇窗户里面都有一个故事。

如今来到这里拍照、拍视频的人络绎不绝,街坊邻居们反而成了看客,趴在阳台、窗户上看着年轻人窜上窜下,这种反差也让老楼显得趣味盎然。

■坐标:武侯区,四川大学附近

■特别提示:适合拍照和录制视频,尤其适合情绪片和复古片。最近游客太多,居民意见很大,拍摄时要注意避免扰民,做好相应的沟通。

猜你喜欢

薛涛草堂成都
草堂旧事
草堂诗歌奖在杜甫草堂颁奖
穿过成都去看你
成都
章嵚天行草堂藏书捐赠史事考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