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省三甲医院医生职业倦怠干预情况调查*

2019-10-10唐昌敏梅俊华王林海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8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生医院

程 潇 唐昌敏 陈 莉 杨 桦 梅俊华 王林海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耗竭或职业枯竭,医生职业倦怠主要是指从身体和心理角度来描述医护人员长期面临的情感和人际压力,近年来一直是国际心理健康、危机干预领域及医生健康管理领域关注的热点[1-3]。2018年1月,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宣布关于临床医生健康的研究重点将会放在“让医生的压力和倦怠引起更多关注”、“更多的个人和组织联合干预的实证研究”和“监控干预实质性效果”上。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提高医生健康完好状况,减轻倦怠感的相关实证研究将会继续保持热度,且将成为全球健康研究的重要分支[3]。医生职业倦怠概念自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成因、影响因素、量表和解决措施上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医生职业倦怠干预的实践研究缺乏,特别是目前尚无关于各医院如何开展倦怠干预的规模调查[4-6]。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医生职业倦怠干预和心理干预在三甲医院的开展情况,为未来的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于2018年12月~ 2019年1月在湖北省4所三甲医院(武汉市2所,襄樊市1所,十堰市1所)按照科室随机选取有执业医师执照并具有1年以上从医经验的临床医生250名,对其进行了问卷调查。

1.2 研究方法

1.2.1 自编一般情况信息调查内容

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职称、科室、月平均收入、聘用形式。

1.2.2 倦怠状况和干预手段调查

根据研究现状和前瞻性研究需要,参考类似研究[4-7],设置了6个封闭式问题: 您感觉您周围的医生倦怠情况如何?您所在医院有专门对医生进行的倦怠干预手段吗? 您所在医院的倦怠干预手段有哪些?您的医院有哪些形式的心理干预?您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干预吗?您觉得有必要对医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吗?

1.2.3 医疗纠纷对倦怠的影响调查

根据前期调研和研究成果[4-8],设置了3个封闭式问题:您是否经历过(包括现实亲历和见闻)医疗纠纷?是否感到恐惧和苦恼?经历过医疗纠纷对您的职业倦怠的影响是什么?

调查最后还设置了一个开放式问题:您对医生工作环境(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所在医院工作环境)有何看法?

1.2.4 数据收集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各调查医院医务处和科室负责人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集中实施,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保证问卷填写内容的真实有效。对抽中但无法现场填写的医生,采取网上发送链接限时填写电子问卷。

1.2.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发放问卷250份(现场200份、网络5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现场146份、网络14份),有效率64.0%。其中女72人(45.0%),男88人(55.0%);年龄(37.08±7.54)岁;已婚131人(81.9%);受教育水平,硕士最多,为101人(63.1%),其次为博士34人(21.3%),本科25人(15.6%);职称方面,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为61人(38.1%),主治医师61人(38.1%),初级职称26人(16.3%),其他为12人(7.5%);外科56人(35.0%),内科48人(30.0%),妇科和儿科17人(10.7%),其他科室及选择了2个科室的39人(24.3%);月收入10 001元~20 000元的最多,为50人(31.3%),其次为8 001元~10 000元为46人(28.8%),超过20 000元和低于5 000元的都比较少,均为14人(8%);聘用形式大部分为正式在编128人(80.0%)。

2.2 湖北省三甲医院医生倦怠干预情况

2.2.1 医生倦怠情况

对于“您感觉的周围医生倦怠情况”的回答,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选择较多但症状不严重的占比最高为92人(57.5%),选择很多很严重的为37人(23.1%),选择不是很多也不严重的为31人(19.4%)。

2.2.2 个人或医院对医生进行倦怠干预的情况

对于“您所在医院有专门对医生进行的倦怠干预手段”的回答,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选择从来没听说过的为81人(50.6%),选择听说过的为67人(41.9%),选择知道且接受过干预的为12人(7.5%)。

2.2.3 医院倦怠干预的手段

针对医院的倦怠干预手段调查显示,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选择没有,全靠自己调节的为87人(54.4%),选择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的为40人(25.0%);选择塑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的为39人(24.4%);选择营造舒适工作环境的为37人(23.1%);选择主动减轻工作量的为20人(12.5%)。

2.2.4 医院心理干预的形式

针对医院心理干预形式情况的调查显示,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选择没有的为89人(55.6%),选择做过调研的有36人(22.5%),选择有专门的讲座的为34人(21.3%),选择有专门的心理辅导的为19人(11.9%)。

2.2.5 医生个人接受专业心理干预情况

针对医生个人是否接受过专业心理干预的调查显示,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没接受过但想尝试的为85人(53.1%),没想过的为57人(35.6%),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干预的为18人(11.3%)。

2.2.6 医生个人对是否有必要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的认知

对于是否有必要对医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辅导的调查显示,有必要,但要专业且合理为101人(63.1%);很有必要且迫在眉睫为52人(32.5%);没想过的7人(4.4%)。

2.3 医疗纠纷对倦怠的影响

2.3.1 医生个人经历医疗纠纷情况

对于医生个人是否经历过(包括现实亲历和见闻)医疗纠纷调查显示,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经历过的为106人(66.3%),经历过多次的为39人(24.4%),没有经历过的为15人(9.4%)。

2.3.2 医疗纠纷对医生个人影响情况

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曾感到恐惧和苦恼的为93人(58.1%);还好,麻木了的为48人(30.0%);深受其苦,影响工作和生活的为19人(11.9%)。

2.3.3 医疗纠纷对医生职业倦怠的影响情况

经历过医疗纠纷的医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的调查显示,按百分比从高到低依次为:选择有影响且加重了倦怠感的为106人(66.3%);几乎没有影响的为28人(17.5%);选择很有影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的为26人(16.3%)。

2.4 医生对工作环境的看法

医生对工作环境(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所在医院工作环境)的看法经过词频分析,出现频率大于5次的词语按频次依次是:医生、环境、满意、医疗、政府、医患、纠纷、待遇、医患关系、改善、医疗纠纷、压力、政策、保护。热词云图见图1。其中,热词云图中字体越大代表这个词出现频率越高,词语相近相关性越高[9]。

图1 医生对工作环境看法的热词云图

3 讨论

3.1 湖北省三甲医院医生倦怠状况比较严重

本研究虽然没有直接测量医生本人倦怠情况,但通过调查医生感知周围医生倦怠情况也可以说明医生倦怠状况,而且往往比对本人测量更能反映真实状况[10]。针对本问题,选择较多但症状不严重(57.5%)和选择很多很严重的(23.1%)人数比例总和达到了80.6%,这和其他研究的结论相似[10]。

3.2 湖北省三甲医院对医生的倦怠干预手段较欠缺

关于医生对倦怠干预的认知,超过一半的医生从来没听说过(50.6%),41.9%只听说过,选择知道且接受过干预的仅为7.5%。关于医院对医生进行的针对个人或医院层面的倦怠干预手段,有超过一半的医生(54.4%)没有接受过任何倦怠方面的干预,全靠自己调节。采取其他组织倦怠干预手段的比例也较少:合理安排工作时间(25.0%)、塑造和谐的工作氛围的(24.4%)、营造舒适工作环境(23.1%)、主动减轻工作量(12.5%)。

这些都说明湖北省三甲医院开展医生倦怠干预活动较少,医生对倦怠干预的认知也较少。

3.3 医生对专业心理干预的需求迫切

关于组织针对医生的心理干预,有超过一半的医生(55.6%)没有接受过任何心理干预,做调研(22.5%)、有专门的讲座(21.3%)、有专门的心理辅导(11.9%)这些组织心理干预手段开展率都在1/4以下。而有53.1%的医生没接受过心理干预但想尝试,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干预的仅为11.3%。

更重要的是,有95.6%的医生认为对医生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和辅导有必要,其中32.5%的医生认为很有必要且迫在眉睫,没想过的仅为4.4%。

这些都说明医生对于专业的心理干预需求迫切,医生对于自身的心理和身体状况比普通人更为敏感,对医疗干预的认知也更为科学,心理干预不仅是对职业倦怠,也包括职业外的生活方式辅导,这在国外已属于职业保护的一部分,被纳入“员工关怀计划”中,国内一些知名企业也在逐渐开展[5]。

3.4 医疗纠纷对医生倦怠影响较大

近年来,国内医疗纠纷频发,三甲医院是医患纠纷的高发地,国内外研究都表明目睹和经历医疗纠纷对医生的职业心理影响很大[8]。在本次调查中专门设置了相关问题,调查结果显示: 91.6%的医生经历(包括现实亲历和见闻)过医疗纠纷,其中经历过多次的比例有24.4%,没有的仅为9.4%。58.1%的医生曾感到恐惧和苦恼,11.9%的医生深受其苦,影响工作和生活。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有30.0%的医生选择“还好,麻木了”,但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心理防御,这种“麻木”的感觉长此以往会发展成倦怠中的“去人格化”,影响医患关系。

82.6%的医生认为经历医疗纠纷对职业倦怠有影响且加重了倦怠感,这其中有16.3%的医生认为医疗纠纷是影响医生职业倦怠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4 建议

4.1 相关部门亟需开展医生倦怠干预管理

据2016年《柳叶刀》的荟萃分析研究表明,采用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医生职业倦怠,特别是能明显降低情感耗竭评分和人格解体评分[5]。国外对于医生工作环境中采取的组织干预措施包括修正临床工作流程、缩短值班时间、缩短住院医生轮转、组建工作团队、建立更扁平化的同事关系等;个体干预措施包括开展小组课程、进行压力管理和自我管理培训、培训沟通技巧以及归属感干预[5]。

我国对于医护人员的干预主要是宏观层面的“倡导互助的文化价值、构建和谐的职业环境、加强社会公关、完善运行机制”[11],个体层面包括真实职位预视、期望降低计划以及员工关怀计划等,总体来说,个体干预措施主要是对被试者心理的干预,提高心理弹性[5-6,11-13]。

但从调查结果来看,针对医生的倦怠干预和专业的心理干预手段仍然十分缺乏,而医生对专业的干预需求非常迫切。职业倦怠对医生长期的心理损伤严重,倦怠感强的医生更易发生医疗纠纷,职业倦怠对医疗纠纷有较强的指针作用[12],不论是从医生健康角度还是从医疗安全的角度,相关部门都应对医生职业倦怠干预和专业的心理干预重视起来,尽早全面深入调研,系统开展试点工作,尽快推出医生心理干预指南。

从调查结果来看,医生希望的倦怠干预的形式包括:(1)系统干预。包括改善医院内外医疗环境,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特别是提高医疗纠纷处理能力。(2)个体干预。不仅是停留在调研和开展讲座,还希望医院有专门的团队负责医生心理管理,有计划地开展专业的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指导,切实关心医生负荷和健康状况等。

4.2 医生需自省倦怠状况,及时正确自我干预

国外已有实践对于医生的倦怠干预除了外界干预,更重要的是让医生自我感知心理和身体状况,并指导医生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应对倦怠[1-3]。例如,医景网(Medscape)每年都会对全球15 000多名医生进行生活方式的调研,在每年1月份公布上一年的调查结果,最近3年调查的主题都是关于“倦怠”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调查医生们应对倦怠除了比较健康的运动和倾诉外,有41%的人会孤立自己,32%的人会吃垃圾食品、吸烟,甚至抽大麻[7]。在本次调查中,95.6%的医生需要心理干预,80.6%的医生感知周围医生倦怠,但却有超过一半的医生(54.4%)没有接受过任何干预,全靠自己调节,这些人群中也可能有很多采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应对倦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导致长期的抑郁和其他身体状况,也会严重影响执业过程,据2019年1月医景网的调查显示,平均每天都有一名医生自杀,医生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的2倍[7]。引导医生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的第一步是让其自省其心理和身体状况,早期让其认知倦怠等级,及时引导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及对其进行生活方式指导,促使其更加积极地面对倦怠[14]。

4.3 医院需提高处理医疗纠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在调查中,91.6%的医生经历(包括现实亲历和见闻)过医疗纠纷,82.6%的医生认为经历医疗纠纷对职业倦怠有影响且加重了倦怠感,在医疗场所目睹医疗纠纷对医生会造成创伤后应激综合征,使其“麻木”、“去人格化”,带来严重的心理后果[8]。在开放式问题中,90%的医生在未强制要求填写看法的情况下都有留言,“医疗纠纷”在非题干词中出现频率排名第一,一些医生表示“目前医生的不利处境,几乎都是政府造成的,其制定的政策直接影响了医生的工作环境及诸方面包括医疗纠纷”、“我认为医院应该增加对医生的维护”、“医生工作压力大,特别是有医疗纠纷时,政府不仅要立法,而且应该执行,并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医院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对医生进行保护,并对医生给予长期心理疏导”等。治理医疗纠纷不仅是避免发生,更重要的是事后处理,其关系到医生对医院和职业的信心,而现状是医生普遍对医院息事宁人的处理方式不满,看上去强势的医方在实际医疗纠纷中处于舆论弱势,医院应多考虑从保护医生的角度开展调解,增强医生的职业信心,否则,短期的问题解决可能会带来医患关系的长期对立。

4.4 社会需正确引导和认知医疗与医生的局限性

在开放式问题中,很多医生呼吁社会正确引导舆论,例如,“社会缺乏具体的引导作用,没有给予医生应有的尊重”、“希望对医生多一份理解,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份职业带来的压力、焦虑,医生同样会生病”、“社会对医生很苛刻、要求多,社会认可度低……经常加班加点、开会,根本没有休息时间,也没时间陪家人,所以改善医生的待遇、工作环境及上班时间迫在眉睫,越来越多的好医生弃医从事其他行业”、“希望社会舆论好一点,希望待遇好一点,希望休息多一点”等。情词恳切,让人动容。现在很多舆论宣传不实、夸大的消息,例如,“重大医学突破治愈癌症”,还有诸如“医生连跪20小时救活病人”等新闻将医生过度神圣化,使医生承担了很多非人的责任,不断推高的社会期望使医生(也包括其他医务人员)精疲力竭。新闻和舆论领袖们究竟该引导民智还是将民众引向极端?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的。

5 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是对于医生职业倦怠干预的探索性研究,未涉及职业倦怠、职业投入、职业意向等变量间关系研究,也未开展干预效果的实证研究和试验研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生医院
最美医生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我不想去医院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萌萌兔医院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