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旅游扶贫村发展困境与路径分析
——以典型案例村为例
2019-10-10王晓伟戈大专
王晓伟,戈大专
(1. 山东女子学院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2.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旅游扶贫是一种开发开放式的扶贫形式,发展旅游业已成为贫困村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支撑。旅游扶贫已经成为各级政府脱贫攻坚的首选举措之一[1-2],但实证调查表明,虽然很多旅游扶贫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当地旅游经济的收入,但并未完全起到“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作用[3]。适逢国家提出要创新扶贫模式、实施精准扶贫,如何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如何发挥旅游扶贫的精准效用,如何优化发展路径解决上述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话题。
脱贫攻坚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旅游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国际减贫与发展领域先后提出PPT(Pro-poor Tourism)和ST-EP(Sustainable Tourism and Eliminating Poverty)的概念,即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以及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随后,旅游扶贫研究在国内外成为热点话题[4-7],相关研究文献不断增加。我国扶贫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先后发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扶贫政策,扶贫体制经历了由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变,长期以来“大而化之”的粗放式扶贫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进入攻坚克难阶段扶贫工作的现实需要[8]。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详细规制了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使“精准扶贫”思想落地生根。为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原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具体的方案和事项:《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2015年国家旅游局携手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宣布,要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扶贫开发中的战略作用,着力将乡村旅游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重要载体,实现到2020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国17%(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9]。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10],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推动力量,旅游扶贫在较短时间内调动了贫困地区资源的整体开发,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引起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乡村旅游扶贫研究可以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的有机融合,健全旅游扶贫工作机制,完善精准脱贫政策体系。扶贫理论方面主要集中在扶贫效用[11-13]、扶贫模式[14]、扶贫策略[15-16]、生态评价[17]、扶贫精准识别[18],地区扶贫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区[19]、武陵山区[20-21]、秦巴山区[22]、藏区[23]、三江源区[24]、乌蒙山区[25]等地区。目前全国乡村旅游发展不均衡,旅游扶贫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如产品同质化、服务管理低级化、乡村性破坏、扶贫效益较差等[26-27]。
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地区省份,较中西部22个省在旅游扶贫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选取山东省旅游村中的典型案例村开展系统的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旅游扶贫村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形成了哪些模式?遇到了哪些瓶颈?如何优化扶贫路径解决所遇到问题?这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基于RHB(Resource-Humanity-Benefit)开发战略,利用山东省旅游扶贫村行业统计数据及典型案例村的实地调查资料,运用调查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旅游扶贫村的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总结,对其发展困境进行全面诊断,从依据乡村发展地域类型分类推进开发,拓展多方合作渠道,聚合多源力量综合开发,打造乡村发展增长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等角度出发提出细致解决方案,以期脱贫富民,推动乡村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理论基础与典型案例村选取
1.1 理论基础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旅游开发为媒介,既具有经济活动特点,又具有社会发展活动特色。RHB(Resource-Humanity-Benefit)开发战略同时考虑资源、人、效益等多种因素(图1),并以旅游资源为凭借,创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增强商品意识,改变发展观念,同时获得人与经济双发展,社会、生态、经济三重效益[15]。本土化的青山绿水、风土人情等旅游资源是旅游扶贫开发的前提和基础,贫困户是旅游扶贫关注的核心对象,聚焦贫困户受益(物质脱贫、精神脱贫)是旅游扶贫追求的目标。基于RHB分析体系,有利于总结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炼优化旅游扶贫开发的有效路径。
图1 旅游扶贫开发的RHB战略体系示意图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RHB strategic system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ourism strategy
1.2 典型旅游扶贫村选取
2016年12 月原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将省内400个乡村旅游资源好、区位交通条件佳、干部群众发展愿望强烈、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列为旅游扶贫村,省旅游发展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对扶贫村开展了系列开发工作,扶贫开发成效显现。2016—2018年山东省共拨付7 29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资金用于旅游扶贫,截至2018年底,全省旅游扶贫村通过各类资金扶持、旅游业态打造,聚焦贫困人口受益的村庄达到360个,直接带动17 886户、41 276人脱贫,间接带动26万人增收。
山东省典型案例村的选取依据旅游扶贫村基质环境的差异性、区域发展的代表性和开发模式的多样性原则,结合山东省旅游扶贫统计数据与实地调研的长期追踪,聚焦半岛渔村、丘陵山村、平原农村,按照扶贫村类型分布比重情况从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共选取11个典型案例村,分别位于沂南县、莱芜区、新泰市、兰陵县、博山区、高青县、临邑县、文登区等8个县(市、区)。根据地形分布可划分为丘陵山村:马公祠村、压油沟村、竹泉村、房干村、官正村和掌平洼村;平原农村:菜园村、西张村和朱家林村;半岛渔村:二王家村和西里岛村。其中主要以依托景区模式发展的有压油沟村、竹泉村和房干村;以农户自组织模式为主发展的有掌平洼村、西张村、菜园村和马公祠村;以合资共建模式为主发展的有压油沟村、官正村、二王家村和西里岛村。
全省旅游扶贫村旅游扶贫开发分析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文化与旅游厅旅游扶贫统计数据,典型案例村的分析数据来源于2018年3月、4月、11月对山东省典型旅游扶贫村的实地调查。
2 典型旅游扶贫村发展模式分析
2.1 依托景区模式
依托景区模式是将扶贫村融入景区的规划开发或将贫困户融入景区的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以景带村的扶贫发展模式。依托旅游项目将扶贫资金融入景区整体建设,诸如生态停车场、景观廊道、游步道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体推动扶贫村的发展。如依托枣庄市翼云湖度假区的市场优势,周边旅游扶贫村形成了与景区产品配套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利用景区的市场拉动优势和产业组织优势,形成景区与村庄协同发展的旅游开发模式,在均衡多方利益的基础上,让景区周边的贫困村、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以莱芜区房干村和沂南县竹泉村为例详细阐述景区依托模式扶贫村发展的运行内在机制。房干生态旅游风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通过重点培育带动性、融合性强的旅游产品及特色产业项目,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构建成以旅游产业引领、重点项目支撑、示范典型带动、各具产品特色、全面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大格局。旅游扶贫开发以来,房干村直接安排周边贫困村务工人员1 000多人,间接带动了周围十几个村4 000多村民依靠旅游致富,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竹泉村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按照1.5万元/hm2的价格流转景区周边土地39 hm2,村集体增收25万元,带动了全村26户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竹泉村二期红石寨项目流转范家庄土地100 hm2一次性支付216万元,且每年支付13万元土地补偿金,村民年增收816元。闲置土地变成了“活资产”,村民享受旅游发展的“大红利”。景区的发展壮大,每年带来近百万的客流,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与周边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目前,贫困户中有120人在景区直接务工,人均月工资2 000元以上;景区内还有商铺114户,其中贫困户自主经营65户;全村经营民宿、农家乐达到90户,其中贫困户经营12家。
2.2 农户自组织模式
农户自主经营能力、个人素质直接影响乡村旅游扶贫开发的进度和效果[28],乡村基层干部党员、乡村能人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人在村里说话有份量,发挥乡村精英的带头作用,通过能人典型示范,带动全村发展。“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户给公司打工的“公司+农户”模式不同,旅游合作社则是以入会农户为主体,不仅发挥了农户的积极性,同时农户以土地、房屋、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在降低农户投资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农民分红的收益。因此,农户自组织模式下发展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具有较强的内生动力,成为部分旅游扶贫村率先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发展模式。
贫困户对旅游扶贫经历“成像—识别—认同—自我意识”[29]过程,积极引导贫困户参与旅游扶贫,充分调动和发挥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旅游扶贫的减贫实效。通过资产流转、减租营业、直接就业、间接就业等系列扶贫战略,通过土地出租、政策优惠、增设岗位、虚拟就业等扶贫举措的落实,让农户得以赚租金、增收入、挣薪金、有赡养,动态扶贫脱贫提质增效。如新泰市掌平洼村农户充分开发龙廷杏梅、石头老屋、螺旋老井等资源,发展有机杏梅80 hm2,每年杏梅的产量达6 000 t,修建7 km的盘山公路,修缮古建筑,景区功能逐步完善,每年吸引周边地区游客1万余人。12名有完全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在旅游市场卖土特产、停车场收费、农家乐打工以及从事门卫、保洁等工作年增收5 000元以上;18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出租果园或空余石屋获取租金得以脱贫;2名贫困人口子女在该村就业,子女从收入中每月拿出200元给贫困老人。
2.3 合资共建模式
合资共建模式是一种快速聚集资本扶持旅游扶贫村发展的方式,旅游企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各方面具有规模优势,农户可以将现有旅游资源折股量化,企业组织、农户参与,共同服务于旅游扶贫村的开发与治理。企业自身技术和资本优势,与农民对本土化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的熟悉度融为一体,化解了企业难以了解乡村民情的难题。合资共建充分发挥了企业的引领和引导作用,让农民广泛参与,赋能于民,以标准化的运营方式,促进乡村旅游高效发展,保障贫困户增权增效。
当前,仅有扶贫资金远不能支持旅游扶贫的持续发展,探索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等多渠道融资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同时注重以宣传环境、品质等吸引外界投资。合资共建旅游开发模式目的在多赢,旨在贫困户的脱贫,贫困户可以入股分红,打工收薪,土地收租,经营收现,多种渠道实现贫困户创收。如莱芜区官正村凭借招商引资,引进社会资本近10亿元的乐嬉谷旅游项目,项目建设集旅游观光、养老、文化、餐饮服务业于一体。近年来,乐嬉谷项目开工建设的特色景点热带雨林谷、瀑布群、风雨桥,观光火车轨道等项目,已吸收本村就业劳动力260人,年人均增收1.2万元。同时,为村内7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提供救助资金1 200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年提供救助资金1 500元,143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3 典型旅游扶贫村发展困境解析
3.1 乡村旅游规划紊乱,造血功能有待提高
旅游扶贫村前期缺乏科学、有效的旅游发展规划和策划,部分旅游扶贫项目在选定和筹备阶段缺乏长远思考和统筹规划。旅游拓展基地、旅游俱乐部等旅游项目类型涉及面广,旅游扶贫资金作为奖补资金无法有效撬动社会资本的全面落地形成旅游收益,国家森林公园附近的农家乐项目未综合考虑环保部门的最新要求,导致旅游项目的启动运营、扶贫收益受到影响。一是旅游资源产业化开发过程,缺乏针对当地居民和游客进行系统的调研,缺乏对当前旅游市场需求的科学研判,对旅游资源禀赋条件挖掘不够,综合效益认识不足,产品的开发停留在浅层次的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层面,乡村旅游发展整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二是合作社或村集体为主体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能力有限,导致市场定位不准确,低水平旅游设施建设较多,项目单一,产品档次较低,功能设计不够完善,区域内雷同现象严重,开发存在无序性和盲目性。诸如高青县菜园村、临邑县西张村等扶贫村初期已有一定思路的旅游规划,但存在旅游规划与乡村规划混淆、功能分区不明显、主题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3.2 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未来发展缺乏持续性
乡村旅游的开发能够重新塑造乡村的价值形象,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也是乡村的乡土性[30],乡土性的核心竞争力又以乡村价值的形式推动乡村旅游扶贫的发展。扶贫村旅游开发未能进行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开展有效整合,难以形成合力,打造旅游特色突出、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产业丰富、旅游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全省旅游扶贫村,通过3个批次10万~100万不等的财政资金的支持,实现了一定规模的旅游项目的落地和一些旅游业态的发展,但因资金数量、村集体发展决策等因素的影响,旅游扶贫村中观光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产品线开发较完备。而部分旅游扶贫村的旅游配套设施如旅游标识、旅游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的配备不够重视,特别是体现旅游功能的景观道路标识系统不够完善,有些旅游项目虽有旅游标识,但不够规范,缺乏专业设计和打造。西张村依托资源情况自主打造农业采摘游项目,但是项目与周边村镇的旅游扶贫项目重复且创新不足,未能突出西张村的乡村旅游特色。根据2018年全省400个旅游扶贫村发展调研汇总和实地调研,旅游项目中观光采摘型占84%,扶贫村旅游开发出现同质化现象,核心竞争力不明显,后续内生动力不足。
3.3 乡村旅游管理不专业,服务水平较低
旅游扶贫村的产业和项目经营主体是农户或者缺乏旅游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旅游专业化人才不足,本土化旅游人才紧缺。目前,旅游扶贫村缺乏专业的旅游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规划策划、产品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难以形成经济高效的运营模式。而且从业人员多数为农户,如官正村、西张村、菜园村等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专业知识匮乏,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难以接受旅游相关理论与技能,尚未建立起良好的服务习惯和服务意识,以至于旅游服务理念、服务质量、服务意识等供给层面与游客身心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贫困地区基层群众关注商品质量而忽视营销,旅游商品缺少地方特色、个性化服务,影响旅游者购买欲。
3.4 其他突发和偶发限制因素
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多部门协作,任何环节的滞后都可能影响旅游扶贫工作的进度。政策的调整可能会造成旅游扶贫的不可抗力,紧邻原山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博山区马公祠村,受环保部门的政策要求,部分时间段农家乐需要停业。利用旅游扶贫资金改造民宿、打造农家乐等旅游业态扶贫村的收益已初见成效,农家乐的停业对扶贫收益有一定影响,进而限制民宿的接待能力。村庄建制改革也会对项目的落地运营造成一定影响,旅游扶贫资金的使用进展和旅游规划的贯彻落实需要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团结的村集体。高青县菜园村面临拆村并居与村集体的换届工作使旅游扶贫资金处于静默状态,旅游项目落地延迟。
4 旅游扶贫村发展路径优化
4.1 分类推进梯度开发,打造旅游发展差异化路径
山东地势中部山地凸起,东部为半岛,西部和北部属华北平原,中南部为山地丘陵,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山地丘陵占29.98%。全省共9个基本地貌类型,形势复杂的地貌类型塑造了山东省多元的乡村面貌。针对半岛渔村、丘陵山村、平原农村的资源禀赋条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开发,不违背旅游市场规律。以RHB开发战略,结合山东差异化的乡村地域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扶贫村旅游开发规划,将有利于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的适宜性和科学性,完善旅游扶贫机制。
基于地方特色开发适应地方发展差异化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有力提升乡村旅游扶贫的成效。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31],不同地域和环境下的空间格局规划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山东半岛占有优越的海岸线风景资源,将海洋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该类扶贫村发展的突出特点。威海市渔村扶贫成效显著,二王家村养殖面积6 667 hm2,年产值5 000万元,增加就业人员800人,有效保障了扶贫效益;西里岛村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就业1 000人以上,给全村创收300余万元。二王家村、西里岛村等渔村可凭借自身滨海的区位优势及水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渔家乐和海草房,走文化旅游、海洋垂钓、海水养殖、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生态旅游、科普宣传于一体的“渔旅融合”扶贫新路径。
低山丘陵地区的扶贫村保存着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与山地地形肌理紧密,诸如官正村、掌平洼村、压油沟村、马公祠村等山村凭借绿水青山发展观光娱乐、红色教育、主题民宿、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山村旅游。平原型农村的优势在土地资源和民俗文化,菜园村、西张村打造休闲观光、田园采摘、农事体验、科普研学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是该类农村旅游扶贫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平原村可发挥集聚优势打造旅游特色突出、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产业丰富、旅游竞争力较强的乡村旅游集群片区,菜园村可联合前杨村、弭家村以红坛寺森林公园为核心组团发展,菜园村可联合蓑衣樊村聚力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山东省东中西渔村、山村、农村资源禀赋的差异需要按梯度规划,着重考虑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深挖各村落的历史文化,并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和村民生产能力等开发产业链较长的旅游产品,同时政府应详细考量村落间的资源差异和互补,实现旅游差异化发展,充分实现村落间旅游优势互补。
4.2 多元开发多方合作,聚合多源力量综合开发
提升农户在旅游扶贫村开发的参与度,创新农户参与方式,聚合多源发展渠道将是旅游扶贫村脱贫时效的关键。山东省旅游资源优势不明显的贫困村,体量较少的扶贫资金很难实现乡村旅游的有效开展,因此村与村之间应进行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旅游合作。通过乡村环境整治,营造旅游氛围,发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特性,开发乡村亲子游产品、自驾游产品、研学游产品等,实现乡村功能休闲化,产业形态旅游化,提升旅游扶贫造血功能。多数贫困村采用的是合作社模式,在合作入股方面,处于对眼前利益的考虑,不愿多拨付资金以股本的形式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在未来乡村旅游发展中,应强调资金入股的多样化与村落间合作社共同联合开发,实现村与村之间的强强联合和旅游项目共建共享,真正实现小量资金汇聚,撬动村落大型旅游项目的开发。发挥旅游扶贫资金的乘数效应关键在旅游扶贫体制和机制,从旅游项目的实效性和长远性角度考虑,对口拨付和管理扶贫资金,强化旅游部门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
政府、企业、居民、游客作为旅游扶贫动力机制的动力因子,各自有着不同的目的与需求,在旅游扶贫活动中起到的作用与承担的责任不尽相同,在整个项目中相辅相成。产业融合是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开发和保护生态环境,满足市民旅游需求,提高农户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凭借经营者的创新、创意和实践,开发生态农业资源,提升和优化文化资源,打造就业潜力大、附加产品价值高、生产效益价值高的产业。加强区域内旅游业的整合和协同发展,推进多元旅游资源之间的融合发展,凭借资源特色优势,联合政府调控、市场运作、企业开发、个体参与的运营模式,打造地域品牌亮点,是解决扶贫成效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有效路径之一,是凭借旅游为支点有效解决贫困村脱贫的重要途径。
4.3 打造乡村增长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志与智是扶贫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穷”只是贫困问题的一个表症。贫困户缺少一定的脱贫志气,缺少必备的知识和脱贫技能,缺少获取知识、技能、经验的有效途径、平台以及参与旅游项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机会,经济能人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鼓励能人回村及能人治村,以乡村精神内核为动力,促进新型乡村基层组织体系重建,充分发挥村民主体的自治能力[32],通过能人精英、乡村名人、本籍乡贤典型示范,带动全村发展。“能人治村”为建立乡村旅游开发利益分配机制创造了条件[33],贫困户有效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管理、利益分配,享受旅游扶贫的红利,避免“富了老板,穷了老乡”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困境。沂南县朱家林村青年创客中心负责人是旅游扶贫带头人的典型,以“共建共享”的理念,采用“旅游+文创+生态建筑”的开发模式,通过对49户闲置院落产业植入式的改造,重点打造了青年创客中心、乡村美学馆、沂蒙生态建筑实验基地等创业平台,全村贫困户各尽其能的本地化就业,所有贫困户均已脱贫,村集体每年增收达50万元以上。
贫困村的旅游扶贫资金注入了已有的旅游项目开发中,但因旅游项目经营主体的私营化,使得旅游扶贫对于村落的作用还仅限于对贫困户的分红和实现脱贫任务,旅游带动效应未能很好地显现。未来应适当考虑对资源优势强、客源市场好的扶贫旅游项目给予后续资金支持,并鼓励其发展成为贫困村支柱产业,打造全村居民收入提升和福利改善的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普通村民和周边村落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共同发展。如省定扶贫重点村兰陵县压油沟村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造形成了集湖光山色、农事体验、特色美食、手工作坊、红色教育、主题民宿、休闲养生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景区,吸收22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子女就地务工增加收入,仅2017年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达2万元以上,顺利摘掉贫困村“帽子”,群众稳步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通过精英和项目的辐射带动,聚人气,发挥产业规模集聚涓滴效应,真正发挥典型扶贫村的示范引领。
5 结论
研究表明,旅游扶贫志在脱贫富民,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山东省旅游扶贫村转型发展逐渐形成景区带动型、农户自组织型、合资共建型等差异化旅游扶贫发展模式。目前旅游扶贫村存在定位不明晰,乡村旅游规划紊乱,造血功能有待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特色不突出,未来发展缺乏持续性;管理不专业,突发和偶发因素限制等困境。山东省旅游扶贫村转型发展的优化路径主要包括实现山东省农村、山村、渔村等多类型扶贫村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引导多元资本介入助力脱贫增效,聚合多源力量综合开发;打造乡村增长极,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山东省东、中、西部地貌类型复杂,塑造了多样化的乡村面貌,致贫成因较为复杂。因地制宜摸清乡村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以贫困人口为本,有意识地引导贫困人口认识乡村所具有的旅游开发价值及经济价值,增强致富脱贫的自信心。建立立体化的旅游扶贫战略体系,政府部门调控,社会企业主导,全民参与互动,积极构建旅游扶贫开发中贫困人口脱贫受益的长效发展机制,不断提升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和贫困人口的内生造血发展力。解决贫困人口的自身造血和旅游扶贫村的内生动力可持续发展问题,关键是抓好“资源”和“产业”两大方面。本文所总结的山东省旅游扶贫村发展模式及其优化路径,仅是初步的尝试。如何推动经济较发达省份的旅游扶贫开发,需要深入和系统的总结。
旅游扶贫是一种典型的“造血式”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等优势,旅游扶贫村的造血机制以及脱贫过程动态追踪是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未来,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的融合,自我意识、扶贫权力、社会排斥等聚焦贫困人口的微观透视,时间、空间、要素等多维度的扶贫政策绩效评估将是研究的新趋势和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