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策略
2019-10-09陈媛
陈媛
摘要:美术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大载体,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小学美术课程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创作,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教学方式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美术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新课改也对小学美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小学美术教学问题
(一)学习氛围问题
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会面对所有小学生进行整体教学,表面上使小学生在统一条件下进行美术学习,然而这种方式会导致小学生主动思维受限,面对教学内容十分被动,相应其学习行为变的被动,最终课堂环境中的学习氛围表现不佳,不利于小学生美术学习。在先进理论角度上,学习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行为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学习氛围表现不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小学院校单位应当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动手能力方面,因为小学生受学习氛围的影响,其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更别提动手创作,这一表现说明小学美术教学学习氛围不利于小学生美术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小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长期进行学习,会潜移默化的形成被动心理,这种心理甚至会影响到小学生未来发展,所以必须得到改善。
(二)审美教育问题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所教导的知识内容一般为美术技法,例如水墨画的线条勾勒、作画顺序等,这些内容确实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但整体上,小学美术教育缺乏审美教育步骤。美术作为艺术手段,作画者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这是其作画“灵感”的来源,在良好的审美意识下,作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发现美,并通过画笔将其展现,而小学美术教学的表现则说明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并不能得到提高,相应出现一系列问题,代表教学质量表现不佳。此外,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之所以会出现审美教育步骤缺陷,主要因为传统教师对小学美术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即大多数教师认为,审美意识属于高层次艺术范畴,而小学生只需要掌握基本内容即可,而实际上小学生在作画过程当中,因为其技法水平不足,所以作画更需要审美意识来引导,那么在审美意识缺乏的条件下,其不能保障作品质量,同时缺乏创作的动力,可见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对小学生美术动手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
(三)手工技巧问题
美术是一项十分考验作画者手工能力的艺术形式,如果手工能力不足,其最终作品就必然存在瑕疵,因此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十分重视小学生的手工技巧问题,会展开大量关于手工技巧的训练,而从其训练内容上来看,很多教师并不能良好的区分所有训练项目的难易度,相应经常要求小学生去学习一些难度较大的手工技巧,此时首先因为小学生心理稚嫩,且智力尚处于发育阶段,很难理解这些难度较大的技巧要领,相应其学习水平进展缓慢;其次因为学习内容难度过大,容易导致小学生出现负面心理,例如消极、胆怯、抵触等,这些心理会严重阻碍小学生学习水平发展,甚至导致小学生放弃学习手工技巧,这些表现显然代表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存在缺陷,需要进一步得到改善。此外,还有部分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其手工技巧教学内容相对独立,没有与其他理论知识相互结合,例如没有将画作框架与颜色填选联系起来,相应当小学生完成画作框架进行填色时,其对于色调的把控并不准确,说明其动手能力存在缺陷。
(四)教学形式与内容问题
综合上述问题表现,其或多或少的都体现出了教学形式与内容问题,但具体来说,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在教学形式上,经常采用“学生被动听讲,教师作为主导讲课”的形式,而正是因为受该形式的影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才会出现被动思维,因为小学生所接收到的内容是教师的主观思维,相应小学生必须跟随着教师主观思维来进行学习,此时其主动思维受到了局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习惯,其次在教学内容上,现代教师大多采用课本理论知识来进行教学,而单纯依靠这些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在先进教育理论角度上是一种教学缺陷,尤其针对美术作画这种考验作画人动手能力的学习科目,过于理论的知识只会使其学习方向发生偏差,所以有必要进行改善。
二、小学美术教学问题改善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相比于严肃、沉闷的教学氛围,轻松的教学氛围更易受小学生的喜爱,因此教师要尝试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的氛圍,要学会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动手创作,逐步提高动手能力[1]。例如在学习形体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中外雕塑作品,有条件地还可以让学生近距离观察雕塑实物,让学生在观察后说出这些雕塑(形体)的特点,让学生思考艺术家是如何设计这些雕像的。通过学生讨论与回答、教师总结可以得出人工创作的雕塑主要由矩形、圆形、三角形几何形体构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自行准备的立体形的废弃物进行创作,教师进行巡视并进行引导,之后让每个小组展示创作作品,描述创作理念。多媒体与事物展示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目光,也可以使学生更为容易理解如何进行雕塑的创作,并通过自行准备的材料进行创作,使学生可以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动手能力。此外,在心理角度上,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负面心理问题,对此本文建议在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当中,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来进行学习,即围绕某个创作主体,教师可以将若干小学生分为一组,每组成员需要商讨主体表现形式,并且自行进行分工,同时教师在小组创作过程当中,要加强与小组成员的沟通,恰当的给予指导,帮助小学生“渡过难关”,且要鼓励小学生向教师提问,由此不但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改善了以往疏离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良好学习氛围的延续。
(二)重视基于兴趣的审美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方式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引导学生动手创作[2]。在鉴赏一幅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视角出发,与学生一同分析图画的线条、构图、色彩等,对图画进行评价,必要时通过案例讲解审美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生具备一定审美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或者根据课外资料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动手能力 可以得到提高,而且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审美问题的兴趣,通过作品鉴赏、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技巧,并基于某种审美技巧通过模仿已鉴赏的作品动手创作,提高动手能力。此外,因为“美感”是一种表现极其复杂且具有动态性表现形式,要发现美,就必须通过相应的思维模式才能实现,所以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形成“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的思维模式,由此才能保障审美意识教学顺利开展,同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发展。
(三)加强手工技巧培训
美术作品创作是美术教学的重要课题,而作品创作要求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切割、勾勒、绘画等技巧,如果盲目地开展手工课,不重视手工技巧的传授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在多次遇到难题或者创作效果较差时,学生容易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美术技巧的传授。例如在讲解《神奇的肥皂粉》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水彩颜料快速的涂在纸板上,并将另外的白色粉末洒在纸板上。之后,让学生根据纸板颜色猜测白色粉末成分。教师还可以让前后桌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颜色放入调色盘中,让学生观察调色盘内颜色的变化。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学习配色知识与配色方法,总结出水分控制、色彩饱和度、撒粉速度等操作技巧,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特殊的色彩技法,体会不同的色彩感觉。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手工活动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大途径,所以在开展手工活动之前,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审美知识,手工活动的难度不宜设置过高,在实际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组织不同难度、内容的手工活动,例如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开展拼贴、剪纸等手工活动;三至四年级学生可以开展泥塑、编织等手工活动;五至六年级学生可以开展雕塑、植物标本等手工活动。
(四)优化课程教学形式与内容
第一,现代小学美术教育要摒弃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讲,教师作为主导讲课”教学形式,采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教学形式,在此形式条件下,教师应当向学生提出美术主体,鼓励小学生围绕主体进行大胆想象,使小学生主动思维、艺术思维充分发挥,相应在小学生作画完成之后,教师应当对其进行点评,点评应当依照作品创意、艺术感进行讲解,并给予优秀作品加强,同时也要重视其他学生的心理。
第二,教师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此举可以围绕一些著名案例来展开,例如在学习《夸张的脸》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青铜人头像》、《北方多聞天王》等美术作品,然后让学生观察同桌的某些特征,尝试进行变形夸张的创作,学生可以采用拼贴、绘画或者二者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课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家对着镜子画出自己带有夸张性的表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美术知识,并基于美术知识与审美能力的基础动手创作,熟能生巧,提高动手能力与美术素养。
参考文献:
[1]朱秀菲.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 2017(4).
[2]郝婧瑜.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途径研究[J].时代教育, 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