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级剧团的发展状况及解决方法
2019-10-09邓德明
邓德明
摘要:县级剧团属于基层艺术组织,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和服务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责任,也是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剧目和戏曲的重要载体,在丰富基层人民精神文化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县级剧团经历了早期的戏班和剧团模式,随着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转变,县级剧团向着企业的体制不断变革,传统戏曲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冲击,而县级剧团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目前在市场化背景下,很多县级剧团的生存发展陷入了困境,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县级剧团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县级剧团的改革思路,以期为县级剧团的长期发展发挥一些作用。
关键词:县级剧团;发展状况;困境;思路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戏班和剧团作为基层的艺术表演组织,对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和传承我國传统文化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也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文化体制在不断发生改革。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面向观众和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剧团体系。随着党的十八会议的召开,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纳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可见文艺是引领时代风气的重要号角,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在全社会中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浪潮。县级剧团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剧团对发展和传承我国传统戏曲艺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县级剧团向上与省、市戏剧艺术组织相衔接,接受着上级戏曲艺术组织的艺术熏陶,向下发挥着培养和提升地方戏曲艺术素养的作用,县级剧团属于我国基层的专业化剧团,人民群众是县级剧团直接服务的对象也是主要的受益群体,县级剧团作为我国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弘扬和传承我国传统戏曲剧目和丰富农村基层精神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见,县级剧团的发展状况与当地文化建设息息相关。
一、县级剧团的发展状况
长期以来,县级剧团延续着计划经济时期的文化体制,县级剧团是当地政府供养的文艺组织,其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全部依托于政府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文化市场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我国各种文化体制发生了快速转型,对于戏曲艺术剧团来说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促进了我国很多国家级和省市级戏曲艺术剧团的发展和振兴,县级剧团也面临着从文化事业模式向企业模式转变的大趋势。在此过程中,县级剧团的发展却陷入了艰难的境地,县级剧团由于既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化发展形势,也缺少地方政府体制和财政等资源的有力支持,其发展逐渐处于滞后的状态,县级剧团的演出场次在急剧下降,观众数量在锐减,县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低谷,部分县级剧团的发展规模逐渐缩小,有些县级剧团为了生存被迫化整为零,剧团人员平时主要依靠参加丧事、喜事、庆典等地方民间活动来维持生计[1],在此期间,传统戏剧艺术的专业表演技巧、表演基本功和戏曲剧目因无法派上用场而被搁置和荒废,县级剧团的发展出现了停滞和退化,戏剧艺术表演的专业人员和表演名家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导致县级剧团的发展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县级剧团的基层文化建设作用也无法得到发挥。
二、县级剧团发展所面临的困境
(一)体制困境
任何剧团的生存和发展与体制密切相关,剧团的功能定位、职能运作和生存发展等都由政府对剧团的体制支持所决定,对于县级剧团而言,在建国初期,县级剧团由当地政府供养,政府是县级剧团文化再生产的主导者,县级剧团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依靠于政府体制资源的支持,与此同时,县级剧团担负着政府文化再生产的职能。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推动下,我国文化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再此过程中,县级剧团的行政地位出现了下滑,县级剧团得到的政府体制资源支持也在持续缩减。此外,在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县级剧团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却在不断增加,除了要担负政府文化再生产职能外,还要承担传承传统艺术和发展经济等社会职能[2],因此,县级剧团所承担职能的增加和政府体制资源支持的减少导致了县级剧团陷入了压力型体制的困境中。
(二)市场困境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不复存在,以前由政府全面掌握社会资源配置的模式被彻底瓦解,社会和国家高度合一的政治格局逐渐被分离解体,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开始发挥主导作用,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是县级剧团生存发展面临的大趋势。因此,县级剧团必须向现代化企业模式进行转变,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利润是企业追逐的核心目标,县级剧团在市场经济文化生产资本运作中难以适应,县级剧团逐渐被政府和市场所淡忘,县级剧团处于市场低迷和观众数量不断减少的外部环境中,自身又无法完成向现代化企业模式的转变,导致了县级剧团整体转型动力不足,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生存发展异常艰难。
(三)身份认同困境
剧团属于文化共同体的范畴,剧团在日常文化生产的同时也让剧团和演员的身份得到了认同,县级剧团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我国社会个体化转变的一个缩影,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体从原先单位整合的模式逐渐向依靠市场和社会促进的模式转变,个体化进入了重新整合的发展阶段,个体化使得个体对单位和集体的依赖性逐渐降低,与此同时,也使得剧团和演员的身份认同陷入困境。市场经济改革使得计划经济时期的整合体制被解体,县级剧团在个体化转变的过程中陷入到了自我迷失的状态,而新的机制还未形成,演员和剧团之间保持着时断时连的模糊关系,县级剧团呈现出一盘散沙的状态[3],县级剧团整合机制的解体以及剧团和演员职业归属感的缺失导致了目前县级剧团和演员处于身份认同的困境。
三、县级剧团的改革思路
(一)当地政府加强对县级剧团的领导
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结合县级剧团的实际情况,对县级剧团的机制进行改革,对剧团短期和长远目标作出规划,制定出适合县级剧团的发展思路,为剧团的发展指明方向,从经费和队伍建设给予剧团大力支持,落实剧团剧目生产任务,打造精品剧目,将县级剧团发展纳入到当地政府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中,保证县级剧团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剧团农村基层演出
在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推进基层农村演出是县级剧团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县级剧团应结合群众身边事件和国家政策,编排出具有寓教于乐和宣传教育功能的戏曲剧目,县级剧团深入到基层农村进行演出,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到节目,利用戏曲与群众对话,在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达到对群众宣传教育的目的。
(三)打造艺术品牌,提高競争力
打造艺术品牌是县级剧团提升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县级剧团应充分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并进行不断创新,坚持科普宣教原则[4],广泛收集特色鲜明和在群众中影响力大的现实素材,打造出主题鲜明、思想积极和群众喜爱的精品剧目,逐渐树立起县级剧团的艺术品牌。
(四)注重县级剧团专业艺术队伍培养
县级剧团目前普遍存在新老人员脱节和艺术专业人才缺失的现象,县级剧团应加快人员替换,广泛吸收艺术院校毕业生,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通常不会选择县级剧团,而普通艺术毕业生一时又难以胜任工作,因此,县级剧团可以与艺术高校提前签订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定向培养县级剧团需要的艺术专业人才,县级剧团也可以自主招收一些具有艺术潜力的苗子,经过艺术培训机构培训后进入剧团队伍,此外,对在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定期将在职人员送到艺术高校进行培训深造,总之,通过多方渠道培养县级剧团专业艺术队伍。
(五)建立剧团内部管理制度
县级剧团的运转离不开内部管理制度的约束,县级剧团应采取改革措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对剧团艺术生产、人员任免、奖罚分配、民主监督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明确的规范,通过内部管理制度约束使得县级剧团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团队。
(六)树立名人,推出名剧
旧社会时期,在戏曲行当中流行“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5],可见艺术素养高的演员对弘扬剧种和壮大剧团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有时甚至关乎一个剧种和剧团的生死,为了县级剧团的生存发展,县级剧团应重视高艺术素养人员的培养,树立剧团名人,根据地方风土人情,结合时代精神和先进事迹,采集群众身边素材,编排剧团名剧,努力推出名人和名剧。
四、结束语
县级剧团是我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县级剧团应将服务基层群众作为其改革的理想路径,将现代化企业转型和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力作为发展的追求目标。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大形势下,县级剧团应正确分析市场化改革中困境形成的原因,增强剧团自身内生动力,政府应发挥其行政职能,将非盈利性组织作为县级剧团转变的方向,从资金和政策上加大对县级剧团的支持力度,帮助县级剧团开拓资金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注入,重点发展基层农村市场,将县级剧团融入到农村社会结构中,建立起以农村为根基的生存之路,如此才能为县级剧团的长期发展开拓出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刘建,王红光.国家与社会视角下县级剧团改革的路径及未来[J].文化强国论坛,2015(07).
[2]张杨.县级剧团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文艺研究,2013(03).
[3]郑玉琴.浅谈新时期县级剧团的发展[J].戏剧之家,2017(14).
[4]沈月华.浅论县级专业剧团的作用与建设[J].戏剧之家,2014(12).
[5]叶东林.体制改革-县级剧团能否彻底推向市场[J].文化论坛,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