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中的理想绅士述行

2019-10-09张琳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张琳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18世纪英国书信体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的《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中的理想绅士述行。文章通过对小说中的“他者”言语进行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揭示作者如何通过“话语”及“规约”来引导“读者”成为完美绅士。

关键词:葛兰底森;理查逊;理想绅士;文学述行

《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The History of Sir Charles Grandison)出版于1753年,是英国小说家塞缪尔·理查逊(Samuel Richardson)写的最后一部书信体小说。小说讲述了葛兰底森爵士的生活爱情故事。他不仅出身名门,英俊潇洒,而且品行端正,颇具骑士风范。面对爱情,他能抵御诱惑,坚守清白,最终与同样道德高尚且美丽的哈丽特·拜伦小姐喜结良缘。

虽然学界对塞缪尔·理查逊的小说研究热度不减,但是对《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的研究却鲜有涉及。目前只有部分学者从叙事艺术、建构主义、伦理批评等视角对该小说进行研究。本文将基于文学述行理论,解读小说如何通过语言建构理想绅士形象。文学述行理论由英国语言哲学家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发展而来,它“不仅谈论话语表层的语法属性,同样也考虑这些话语产生的语境,参与者的意图、态度和期望,以及话语得以产生和接受发生作用的无言的规则和规约”。本文将分析小说言语述行特点,以期揭示作者如何通过“话语”及“规约”来引导“读者”成为一个完美绅士。

一、言内行为——“他者”言语塑造的理想绅士

作为塞缪尔·理查逊前两部道德小说《帕梅拉》和《克拉丽莎》的补充,《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在叙述视角上发生了较大转变,即由“他者”言语塑造为主。全书包含319封书信,有22个写信人,且百分之六十左右的书信由拜伦小姐书写。作者理查逊此举意在通过“他者”视角使得理想绅士形象合法化。因此,亲朋及爱慕者的书信语言共同建构了葛兰底森的理想绅士形象:风度翩翩、孝顺顾家、礼貌善良、正直勇敢、忠贞不渝等。

米勒认为,文学作为述行的言语行为,“促使事情发生,以言行事”是其基本特征:“文学作品中的每句话都是一个述行话语链条上的一部分,不断展开从第一句话开始的想象域。它们通过不断重复、不断延伸的话语方式在瞬间发明、也同时发现(即‘揭示)那个世界。”小说伊始,“他者”语言勾勒出葛兰底森的外在形象。在第一卷中,拜伦小姐描写了葛兰底森的英俊外貌:“他很高,很瘦,有着非常好看的椭圆形的脸,他看起来气色非常的好,非常健康,一定是得益于运动。他的脸上充满着男性的阳刚,他的眼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段描述作为小说“述行话语链条上”的首要部分,在话语发出的同时,隐含着向书信阅读者的一个承诺,即承诺接下来,拜伦要讲一个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的故事,展开读者的期待视域。

“好男人”的具体特征由“他者”言语逐一构建。首先,葛兰底森孝顺顾家,顺从父亲,拜伦在给塞尔比小姐的信中谈到令她感动的事件:“由于父亲的奢侈,英镑不够花,在国外葛兰底森主动要求父亲寄一半的生活费”。其次,葛兰底森彬彬有礼,里维斯如是评价:“查尔斯爵士是最有礼貌的男子之一。他的礼貌和客气没有让他的客人感到不舒服,他的整个举止中显露出自在与舒适”。此外,葛兰底森正直勇敢,剑术过人,眼见拜伦小姐遭遇劫持时,他打败劫持之人,毅然将其解救。在爱情方面,葛兰底森忠贞不渝,他能够坚定拒绝爱慕者的追求,并忠诚如一,面对昔日恋人克莱门蒂娜因宗教分歧和家庭专制而精神错乱,他毅然奔赴意大利,精心照顾,使其逐步恢复。在与克莱门蒂娜断绝关系之后,他才接受了道德高尚、性情开朗的拜伦的爱情,步入幸福的婚姻殿堂。葛兰底森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关怀资产阶级,尊重商人,勇于为商人辩护,行为处事表现出清教徒式的道德自觉。

德里达认为:“语言或者写作有着无穷大的力量,它能使一次单一的事件合法化,并通过不断重复而离开自身,成为‘典范”。小说中不断重复的“他者”书信语言将葛兰底森成功塑造成为道德典范,他是“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兄弟、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地主、最好的爱人”。

二、社会规约——绅士传统与绅士文化

奥斯汀认为:“言语行为成功述行的第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存在一套被普遍认可的、能带来规约性效果的程序”。小说对于葛兰底森爵士这一理想绅士的述行,建构于英国的绅士传统与绅士文化规约之上。

“绅士”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后在英国盛行并发展到极致。在传统英国社会中,绅士的社会地位仅次于贵族。在文学作品中,“绅士”一词首次出现在诗人杰弗里·乔叟最为著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里,其最初含义为“一个为留下好名声而勤奋做事的人”。此外,绅士风度是英国男性公认所崇尚的基本礼仪规范,要求注意仪容举止,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基于此,塞缪尔·理查逊创造了葛兰底森这一理想绅士,并于小说中反映了“绅士”的传统内涵。

葛蘭底森的理想绅士特征也与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对绅士的规约相符。在维多利亚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新兴的绅士阶层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中产阶级认为,在新时代中,取决一个人是否绅士的标准主要取决于他的人格性情和教养,而不局限于阶级。因此,《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中所声称的世界观、所欲建构的社会身份都是对“其所建构的社会立场的表达”,即中产阶级在经济地位上升的社会现实中,渴望通过自身美德改变社会身份、追求社会尊荣的共同愿望。

虽然葛兰底森体现了绅士传统与文化,但是它与18世纪英国盛行的经济个人主义相违背。经济个人主义强调对个人的关注,即以个人利益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这种经济个人主义是建立在个人经济自由基础之上的,还包括对金钱、簿记、清教伦理和契约的重视。在18世纪同时期的作品中,无论是兢兢业业经营自己小岛生活的鲁滨逊,还是揭示腐败与罪恶的格列佛等,都具备经济个人主义特征,而葛兰底森爵士的“无私”则显得格格不入。

三、言后行为——读者对理想绅士的接受与批评

理查逊在创作《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时,意图非常明确,即塑造一位“完美的基督教道德的男性楷模”。因为在《克拉丽莎》出版后,小说中品行不端的男主角拉夫雷斯受到了读者们的青睐,这使得坚守清教主义、坚持道德教化的理查逊一度很苦恼。于是他创作了葛兰底森这一“英国乡间有产绅士的梦想形象”。小说中虚构的“理想绅士”的生活是摹仿真实的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中真实的人的存在方式,并通过语词的“指称性”与读者分享作品里的世界。这种摹仿与指称“神奇地把读者从他/她熟悉的、逼真的地方带到另一个奇特的地方”,讀者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参与到文学述行中来。

《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出版后,读者通过褒扬、批评或非正式评论,把阅读转化为行事。有的小说家赞扬这部小说,认为其树立的绅士道德标准和男性权威值得借鉴,如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丁曾说小说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在创作中也曾借鉴过《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乔治·艾略特也特别喜欢这部作品里人物的心理描写。而有的评论家则批评到小说篇幅冗长繁复,且葛兰底森“这个理想绅士太呆板、乏味和一本正经,是全书的败笔”,此外,评论家们还认为这位完美的“道德人”既没有帕梅拉的革命性,也没有克拉丽莎的人性深度,道德说教成分太重,缺乏真实的生活气息。

由于文学作品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与指称性,作品细节越真实,越贴近生活,其虚构的世界也就越可信,因此在读者身上产生的言后效果也就越强,读者参与意义生产的可能性也越大,作为艺术的文学作品也就越成功。然而,因为《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更突出一种道德理想,所以这部作品不及作者塞缪尔·理查逊的另两本女德小说《帕梅拉》及《克拉丽莎》那般受到读者欢迎。

四、结束语

《查尔斯·葛兰底森爵士传》通过“他者”语言塑造了理想绅士形象,体现了维多利亚时期对于新绅士的要求以及中产阶级寻求身份晋升的强烈愿望,只是小说篇幅冗长,说教意味浓厚,且葛兰底森这一理想绅士的无私品质与18世纪英国经济个人主义的社会规约相违背,因此小说虽进行道德述行,却只达到引导部分读者成为完美绅士的述行效果。

参考文献:

[1]曹波.人性的推求: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 Mary Louise Pratt.Toward a Speech Act Theory of Literary Discourse.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7.

[3] Miller, J.Hillis.Speech Acts in Literature.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4]Samuel Richardson.Sir Charles Grandison.http:// books.google.Com.

[5]王建香.文学述行——当代西方文论中的言语行为视域[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6]Austin, 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