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现代平面设计的本土化道路

2019-10-09张迎春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本土化平面设计

张迎春

摘要: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中体现其本土化设计的关键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视觉符号和价值系统加以改造,使这些符号与价值系统变成有利于时代变迁的种子,根植于国人心中,使其保持文化的认同。以现代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传统视觉符号,深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这对于具有新时期民族特色的平面设计艺术具有启发的意义。

关键词:平面设计;本土化;中国特色

一、本土化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韩美林先生讲过一段令人为之动容的肺腑之言:“我酷爱民族和民间艺术,我一生也不能离开这个‘根,它是抚育每一个中华大地艺术家的母亲。等我们长大成人了就得自己站、自己走、自己养自己。在困难面前或是在胜利面前,不要忘记回一回头,看一看这个赋予你的母亲。不要一辈子不断奶,但也不要跟着别人去姓人家的姓。”他认为,艺术要想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根”。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之根,有根的艺术才能够枝繁叶茂,日益强大,没有根的艺术最终不过是浮萍一叶,昙花一朵,经不起时间的雕琢。”而艺术设计的根,是扎根在多姿多彩的生活当中,扎根在我们本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文化当中。因而,生活和民族性,是艺术创作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五千年来的文化沉淀对于我们来说就有如是宝藏、有如是肥沃的创作土壤。面对传统旧有元素的改造,我们则必须先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加以吸收、消化才能继承和发扬。当然,这种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一种发展中的求舍,传承中的扬弃。扬弃,即批判地吸收,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它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本土化”设计不仅强调对传统的文化内涵的传承,而且还要利用传统、地域特色来表现现代的精神观念。本土化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但本土化不等于传统化;民族化、传统化这些词汇应当带有时代概念。对于平面设计而言,从“本土化”的设计理念来看,其对于旧有造型元素选择之侧重是反映地域概念与传递文化背景的手段。悠远的彩陶纹样、民间的剪纸图案等的运用都是体现文化意义和丰富设计形式的载体。“本土化”平面设计所要求的在地域文化的背景下传递现代设计观念、时代精神的主旨。因此,成功的本土化平面设计应以本民族文化审美趋势与时代要求为根本出发点,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因素,将其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并兼有时代风格和传统艺术特色的设计。

二、本土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

在探讨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设计风格中正确认识艺术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处在世界各民族联系愈来愈紧密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艺术设计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既不能等同,也不能截然分开;二者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首先,现代平面设计发源于西方,但是艺术设计的世界性不等于欧洲化,也不等于美国化,世界艺术设计的繁荣也要求必须保持各民族艺术的个性。其次,艺术设计保持民族性并不是要拒绝外来文化和外来风格,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成功经验,将新的外来文化融入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事实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一直以来就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途径之一。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古罗马文化是在希腊文化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古罗马文化并不是希腊文化的翻版。古罗马文化基于希腊文化,并融合东方文化和自己的特点,创造了更加辉煌的文化巅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说是长期兼收并蓄的结果。这种兼收并蓄,是国内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一体化过程,它不仅表现在中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与艺术的融合上,也表现在对外来文化与艺术的吸收和融合上。沟通中国与欧亚的古代丝绸之路,使中华民族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与西域各国保持着密切的交往,这种交往不仅是经济上,也是包含有文化与艺术的内容。我国唐代的工艺美术,大量吸收了印度、波斯、东罗马的图案风格,这种吸收就像一股新的血液渗入中国图案艺术古老的母体,为其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如当时的工艺美术师运用外来纹样中的对鸟、对鹿、连珠纹等图案,设计的绫锦纹样被称为“陵阳公样”深受中外人士所欣赏。郑和七次下西洋,也不仅仅是向太平洋、印度洋和亚非远播中华民族文化,同时也是把世界的文化与艺术吸收到中国的过程。中国清代的圆明园可以说是中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的最佳佐证,这种兼容不是固守传统也不是照搬照抄,而是恰到好处的中西合璧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园林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圆明园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园林艺术中的杰作,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受到中华文化陶冶的中国艺术家和设计师很早就具备了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这种思想不是艺术设计手法的照抄照搬,而是两种文化艺术优秀成果的强强融合;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具有兼容外来优秀文化艺术的博大胸怀,这种兼容不是剽窃和劫掠,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融合。以上举证的中西结合之例,都没有生搬硬套外来文化的痕迹。西方新的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导入为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与艺术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维度和素材。在融会贯通本国与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使合璧的文化艺术找到了新的位置。这些例证无不表明,只有勇于吸收、敢于继承、善于交融才能最终发展自己的文化與艺术。

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

从整个中国设计界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来说,我们还处于一个初步阶段,有的还不是自觉的借鉴,有的借鉴还主要停留在形式层面上;如有的设计师以为使用了传统纹样、图案就是借鉴和学习了传统,就有了民族特色,这实质上是表面的、肤浅的。日本平面设计师永井一正先生在中国考察艺术设计时曾对这种状况表示过担心,他坦诚地对中国同行说:“当我观看中国的现代设计时,我觉得你们对于传统艺术过于珍惜以至于直接地将图案用于设计。”他把中国设计师不加考虑地照搬传统图案于设计作品中客气地说成是“对于传统艺术过于珍惜”;实际上他是看到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不理解或对于在现代设计中如何处理传统的东西缺少经验。他认为,日本设计曾受到中国的宗教绘画、图案及动植物纹样的影响,但日本设计师是通过加入装饰变化及象征性的价值“将其提炼到既成熟又具美感的程度”,而不是生搬硬套。在日本现代设计形成的初期阶段,他们“努力将中国文化提炼而成的日本美感与嘉桑德尔的海报、包豪斯的理论以及后期美国广告与编辑设计的技巧结合起来,”形成日本现代平面设计的基础面貌。即将传统的文化经过现代设计思维的选择与消化,融合于现代设计之中,这里,作为传统文化表征的具体纹样、图案、符号或图形,既是有形的、可识的,又是无形的、隐寓的、内蕴的,即是精神性的东西。他认为中国设计师“需要进一步地理解与消化其传统艺术,因为其中的文化根源扎于深处,要刨根问底并注入一种新的平面设计艺术养分使之再生”。只有这样,才能使深具意义和价值的传统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视觉传递语言”在平面设计中重现生机。中国式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形式透溢出的“中国哲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本土化的内在精神。只有把握住文化传统中的精神内核,并使其融入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中去,以至在我们的设计中创造出那种具民族精神和美感的优秀设计来,应是我们每个中国艺术设计师所追求的。

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那种地域化、民族化、个性化的趋势会越来越顽强,越来越强大。全球化对经济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这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全球化就没有中国这二十年的进步。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任何人都在利用这个大的趋势。艺术设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既要保持自己本土的特色,又要在不断的与外来艺术设计文化的接触和碰撞中对其加以吸纳、借鉴、融合才能得到更广阔的发展。设计语言需要与其他种类的设计语言碰撞和融合,在碰撞中产生新的设计语言;这就如同语言文字原来是最稳定的、最富有民族性的,但不知不觉间,我们不知道吸收了多少外来的词语和外来的修辞方式。世界上的任何趋势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一个是所谓全球化、一体化、数字化、标准化,首先从工业生产上是这样的,必须是相容或者是兼容的,而另一方面,那就是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人群一直到每个个人都非常珍惜自己的个性,所以融合并不等于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身份和独特性,反而会让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爱惜自己的特点。中国文化本身有很大的兼容性和再生性,比如说佛教是印度的东西,到了中国以后就成了中国的禅宗,美国的可口可乐到了中国,中国人用可乐煮姜末来治疗感冒。所以说,来自西方的现代平面设计经过中国本土的适应性转变、改造,自然而然的要烙上中国民族的印记。

综观整个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少的优秀作品,他们真正做到了将民族性元素和现代设计很好地结合;如天安门广场的建筑群,包括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等,它们与天安门浑然一体,五百年的时间差距却是那样地和谐;流连于此,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静静感受文化交融的潜移默化;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和谐相处。同样,从八十年代起,平面设计的“本土化”进程在大陆、港、澳、台众多平面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许多优秀的具有鲜明本土特征、时代特征的设计作品涌现在平面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如靳埭強的海报设计、陈幼坚的标志设计、吕敬人的书籍装帧设计等等。在可以预计的将来,本土化趋势在设计领域中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本土设计的繁荣也一定会在众多本土设计师的努力中实现。

最后,遵循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坚持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前进方向,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继承、发展和走向世界,开拓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设计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新民主主义论[M].人民出版社.1991.6.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本土化平面设计
基于“主题语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本土化研究
国内少儿音乐教育发展的困境与思考
平面视觉语言中的艺术创作和形式表达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AutoForm金属板料成形仿真软件”市场在中国的开拓及本土化发展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