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时代背景讨论影响艺术创作的因素

2019-10-09魏欣珂

艺术大观 2019年17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政策影响因素

魏欣珂

摘要:艺术创作虽为一种艺术性行为,但创作的灵感并非凭空而来,都会具有结合当下生活的社会背景和艺术家心理状态的依据。如艺术家所生活的年代的政治政策对艺术方向的引导,安定或战乱的大社会环境下对艺术创作的需求,科技发展改变的创作模式,社会发展伴随的经济自然人文问题所引发的创作思考以及艺术家自身对社会矛盾的敏感认知而自发产生的创作欲望,众多因素共同决定了创作的内容与形式,然后通过艺术家的艺术行为展示给大众。

关键词:艺术创作;影响因素;政策;环境;科技

一、社会政策引导下的创作方向

艺术创作伴随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尤其社会变化的初期阶段,社会的先进人群已经意识到艺术对政治经济的促进作用。当时的艺术并非是个人抒情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属性,更多的是要服务于大众、民族,为政府宣扬思想理念,因此艺术的影响具有更多社会责任和教育内涵。当权者以艺术为武器,将艺术创作主题分为批判类和歌颂类,一部分用以批评恶与劣行,一部分用于歌颂善与美德,以达到统一思想,统一战线的目的。

刘春华在文革期间创作的油画作品《毛主席去安源》有很大的名气。画面采用纪念碑式的构图,给人顶天立地的视觉效果,青年毛泽东被描绘在画面的正中心位置,凸显了毛泽东的高大形象。他身穿长衫,脚穿布鞋,右手拿着油纸伞,走在去安源的山间小路上,同时头上翻滚的乌云,脚下的崎岖山路和毛主席镇定从容的神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远山的光辉则象征革命必定胜利,光明即将到来的坚定信念。这幅作品并不符合正统的西方油画的标准,甚至在绘画技法上也并不出色,但因其体现的人物精神与环境符合当时社会政治背景需求,而传为经典。

二、时代大环境决定的创作主题

在20世纪80年代,科学革命、工业革命与现代设计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整个社会文化大氛围中讨论的主题为现代性理论,具体表现为“反思国民性”。这股思想解放的风潮吹向当时的中国社会,从“星星美展”到“八五思潮”,一种自觉对艺术捍卫的精神产生了,使得更大范围内的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艺术价值标准[1]。他们将矛盾对准专治时期的“极左”艺术和“文革”传统,希望将长期制约艺术的政治意志,阶级意志,传统的艺术趣味,价值理想与思维方式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80年代是一个充满使命感的年代,青年艺术家们在自觉而积极的反思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他们急切的需要在艺术创作中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上有新的突破。这时期,很多艺术家有机会到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对于新接触到的西方经典文化中体现的时代性和关于人性与自由精神的創造引起了年轻艺术家的思考,于是对于思想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的主题曲,诸多青年艺术家开始追求艺术创作的现代化、多元化,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诸多关于人道主义、思想自由的较前卫的艺术作品相继产生。

油画家张群、孟禄丁的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他们从《圣经》故事中取材进行创作,两个裸体人物亚当与夏娃安排于画面两侧,他们将象征封闭之门的龙门石窟踩于脚下,远方走来的是拿着苹果的时尚少女,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太极盘已被打碎。画面极为大胆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挑战,表达现代青年宁可像亚当、夏娃一样吃下危险的果子,也不愿贪图安逸的决心。艺术家通过这样激烈的画面,展示出当时社会下人性解放对于人们心灵的冲击。

三、科技变化对创作主题、创作方式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人类社会的全过程,科学技术的前进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艺术领域也不例外。艺术形式的创新长久以来受到内在规律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不断变化,其中科技变化对艺术形式创新的推动作用尤为显著,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艺术创作的方式[2]。以视觉创作为例,在历史早期阶段,技术贫乏,没有工具,人类的艺术实践多为用石头、竹条在山间岩壁上进行壁画创作,色泽单调,线条生硬,更由于其空间固定性导致只能为小部分人群欣赏,无法广泛传阅。由于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帛和纸制品,这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创作方式,开始出现纸质绘画和收藏品。还有陶瓷工艺的出现,都说明科技变化对于艺术创作的方式的促进作用。历史早期如此,现代社会更甚,尤其科技力量所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力。

在20世纪90年代,各种各样以高科技为媒介的艺术品包括摄影、录像。电脑数码制作的图像迅速进入中国社会,如果说在90年代初期摄影技术还在用于对于事件和文献的记录上,那么到90年代末期,信息产业已经非常普及,影像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品登上现代社会的舞台,这种新媒体的环境改变了艺术家的对生活和艺术的感受,人们开始习以为常的使用摄影机、录像机、电脑、电视和手机等新型的创作方式来实现艺术的创新。

视像艺术是对科技变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如艺术家朱加的录像、行为艺术作品《永远》,艺术家将一个小型的摄影机固定在三轮车的轮胎边缘,然后在北京的街头任意骑行,摄影机随着轮子的连续滚动记录着360°旋转的景象,随着骑行速度的快慢和景物距离的远近而呈现出变幻多端的景象。这种令人头晕目眩的视觉感受将现代都市的光怪陆离表现的淋漓尽致。

艺术家徐坦的图片作品《飞机》,是一张由许多的照片拼贴而成的图片,每一张小图上都展示着飞机和某一地方的环境关系。这张图表明了科技的改变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生活区域都在发生着变化,不论人们的意愿如何,飞机已经将不同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人们共同居住的大村落,艺术家通过飞机与地方的关系,实质反应的是科技发展伴随的经济全球化问题。

四、经典的传承对艺术家的影响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艺术家出生于和平安定、经济迅速增长的年代,他们自身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也没有那个时代所独有的伟大理想的精神追求,他们感受最多的是自身的情感矛盾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故。他们从小培养的是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接触到的是社会先进文化,看到的是早期艺术活动中经典大师的艺术作品,受到的是系统的理论与艺术的实践教学。他们还擅长运用新时代的多种材料与媒体作为新的创作媒介达到创作的目的。

在平和的年代下,生活和思想都会趋于平淡,年轻艺术家没有太多突出的创作事件来源,经常会开始一次创作的时候面临选材的犹豫,这时经典的艺术作品便成为他们学习的方向,他们将研究经典艺术作品与结合当下社会现实相融合形成了一条自身的创作路线。初期学习画面的颜色与技法,进而研究大师的内涵与灵魂。艺术家通过临摹和研究大师的作品,学习画面组成的处理方法和表现方式,在临摹的过程中寻求灵感火花,进而实现自己的创作[3]。因而在这个年代,我们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中看到的更多的是经典大师绘画的风格或技法的影子,这可以让一个艺术家在专业方面进步的很快,但同时对于经典作品的依赖也导致现代很少有能超越经典的作品出现。

宋代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大家耳熟能闻,是艺术史上的经典名作。而现代艺术家袁晓舫的同名观念摄影作品《千里江山图》则是一个直接体现对经典作品学习继承并发扬的典例。袁晓舫在相同的构图下,用现代城市钢筋水泥、高耸入云的高楼替代了原作中的绿水青山,将《千里江山图》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结构和重新解读,用现代飞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对比昔日的自然环境,艺术家运用传统的经典提出现代的问题,引起当代人的思考,无疑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作手段。

崔岫闻的艺术作品《2004的某一天》中,作品的中心人物是一个戴有红领巾、身着白衬衫的少先队员,这些元素本身体现的是儿童的纯真与善良。但作品模拟了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为了达到儿童的单纯性与历史复杂性的对比,借用《最后的晚餐》给人心中的共识性特征,人们总是会寻找,哪一个是犹大,原来犹大也是由孩子长成的。通过这种借经典作品反映现代社会的手法,暗示了人类的成长过程是不断异化的过程。

五、结语

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是各不相同的,研究艺术家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对理解他们的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不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历史前提,就会对作品主题方向的变化摸不着头脑。因此,熟悉历史,做到谈论任何时段的艺术都能从容联系出相关的社会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与艺术的发展主线是我们必不可少的能力。在研究艺术作品时,不应局限于创作本身,在分析画面构图、颜色、形態的同时,更应该把作品放在它所产生的时代环境之中,结合当时的政治需求、经济基础、科技条件与大众的精神生活去理解一幅作品创作的原因和意图,这才算是完成了对一件作品创作全过程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罗兰.浅谈“85美术新潮”[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5(12).

[2]岳杨.浅谈科技发展对当代艺术创作的影响[J].艺术教育,2017(Z4).

[3]王彬.绘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因素解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4(18).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政策影响因素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