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2019-10-09郭强
郭强
摘要:识谱能力作为基础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学习者的基本技能,也是音乐学习者建立音乐审美的关键。当前,我国部分学校在识谱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造成多数音乐学习者在经过多年的音乐学习后,仍存在不识谱、不会唱谱的情况。本文通过确定教学定位、改良教学方法等措施来提升当前的识谱教学水平,希望给同业音乐教育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音乐教学;识谱教学;教学定位;教学方法
在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对学生识谱能力的要求,“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学习并掌握常见音乐基本要素,了解乐曲常见的题材形式,能够演奏、演唱、识谱、编创”;“对音乐创作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解,能够在建立起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可以运用乐谱到音乐实践活动中去”。“新课标”实施以来,我国的音乐教学定位逐渐从注重音乐技能的学习过渡到注重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我国多数学校在音乐基础教学方面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逐句教唱、模仿教学来进行授课。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能够立竿见影,马上就能学会需要演唱的歌曲,但是对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收效甚微。如何将识谱教学贯穿到学校音乐教育中,夯实学生音乐素养基础,是笔者经过长期思考,想要通过本文表达的内容。[1]
一、学校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教学定位
在“新课标”中,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被放在了主要的位置。识谱能力通常被认为是知识性的内容,被大多数教师忽视了。然而,识谱能力并非仅仅是知识性内容,通过识谱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内心听觉,进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另外,在“新课标”中对学生识谱能力要求只提到“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而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无法衡量“一定的”标准到底是怎样的,导致教师无法确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学校在对待音乐课程的态度上,不能仅仅认为音乐是副科,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音乐教师整体教学能力,明确音乐教学定位,将音乐素养高低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
(二)音乐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在音乐基础知识教学部分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方法,音乐教课通常都是采用讲授法和模仿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清楚究竟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不知道每首乐曲想要表达怎样的深层意义,对音乐学习没有深入的体验。学生只是单纯地记住音乐,而未能体会到音乐层层起伏的美感。
在学校的音乐学习中,通常是教师弹奏,学生反复跟唱,最后达到熟练的教学效果,但是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一板一眼,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贴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同时创造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在音乐素养提升的同时,掌握音乐基础知识技能。[2]
二、识谱教学实践建议
(一)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反复的音准练习会使学生产生疲惫感,在识谱教学过程中,应当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第一,可以先学歌词,再进行唱谱练习。在学生对乐曲的音高有了一定的感觉之后,再进行唱谱学习,能够有针对性地对难点进行学习。
第二,先练节奏,再进行识谱。教师可以先将乐曲中的难点节奏进行讲解,结合律动训练和节奏朗诵训练,将节奏先熟悉之后,再进行识谱练习。
第三,每首乐曲中都可能会存在重复或者相似的句子,可以先进行分段,再进行识谱练习。相似的乐曲可以由学生自学完成,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巩固老师讲授的内容,也可以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二)创造情景,激发识谱兴趣
单一的讲授知识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和乏味,在识谱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创造一些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识谱教学需要学生快速地调动脑、眼、口、耳、手等多处感官,是学生内心听觉、节奏、音准、速度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基础。音乐学习过程中可以增添其游戏色彩,本身音乐就具有游戏性,通过音乐游戏可以调动身体的各个感官,发展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利用柯尔文手势来增加识谱教学的生动性,柯尔文手势是由约翰柯尔文发明的通过借助手势来表示抽象音高位置的教学手段。通过不同的手势可以表示各个音阶之间的高低关系。在识谱教学中,通过运用柯尔文手势不仅能够提高唱名准确度,还可以增强课程的生动性,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我国基础音乐学习中,想要对曲目进行正确的演唱,必须把握好音乐的节奏和音高。然而抽象的概念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柯尔文教学将抽象教学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空间位置的手势将音高表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樂感知程度,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手势进行创造,提高创造能力,完善审美体验。[3]
(三)磨耳练习,提高识谱能力
通过音乐欣赏进行磨耳练习,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识谱教学。首先,以听为主地进行音乐欣赏,在音乐欣赏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听辨、视唱和背唱。然后,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训练学生对于节奏节拍的把握,可以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来附和节奏,这样不仅使教学更有意思,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最后,可以通过给乐段排序来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熟悉度,学生可以通过视唱每个主题来将整个乐曲排序,接下来再欣赏音乐来确定正确顺序。
(四)借助乐器,强化识谱能力
借助乐器将识谱教学进行实践。乐器学习的前提是能够识谱,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口琴、竖笛等乐器的吹奏。在吹奏简谱的选择上,可以选择短小易奏的熟悉曲目,给学生降低难度、确定演奏信息。
在学习乐曲、进行识谱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打乱乐谱顺序来对学生进行识谱能力训练,通过不同的顺序来感知演奏效果。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根据中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态、认知能力以及注意力持续时间等因素循序渐进地安排课时,做到重难点知识能有效分布到不同章节,让学生一一突破,另外内容安排上要紧密连接,有始有终。例如在实践过程中,音的长短比高低更形象和直观,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体验音的长短入手,教学可以从音符的时值开始教学,在第一课中对常见的二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按照四分音符的进行行走,感受均等的节奏和律动,以此产生对节奏最基础的认识,进而用拍手或走步感受八分音符(半拍)。在明确两个音符的时值不同后,教师可以将节奏动机写出来,要求学生看着谱例进行体态律动的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进行巩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提倡在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后,能够自主地进行一些编创活动。在编创环节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学生自由选择队友,通过讨论合作完成任务。最后可以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感受进行创作,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编创内容,不限定主题、时间地点和内容,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原创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当然,学生可以结合已有设备如乐器、视频等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编创。[4]
(五)优化考评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性
考试评价体系是教学中的一个必要环节,不仅能反映学生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掌握情况,更能给及时地将这一情况反馈给老师,让老师知道教学中个别知识点的遗漏,最关键的是能对学生下一阶段的学习起到监督和鼓励效果。如果该阶段学习效果好,则会鼓励学生进一步努力,而如果该阶段学习结果并不好,则学生会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自身学习的自主性。当前很多中学阶段的音乐课程都是一周两小节,且不进行比较正规的期末考试,这样往往给学生的印象是不够重视,以一种玩乐的态度进入课堂,随随便便就能通过考核,甚至运气好的话还能获得优秀,有的音乐老师有时候为了迎合学生,甚至给全班学生都是优秀。这种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价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教学的需要,只是根据一个学期对学生的印象而进行的考试评价无法促进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和延续。
在国家提倡应用型培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背景下,音乐课应首先强调音乐对生命的意义和识谱学习对整个生活情趣的重要性,同时考试评价体系坚决不能单一化,应当进行多元化优化,进行学生间的互评、老师打分以及学生给老师打分等多种形式,更重要的是老师应当变化课堂教学模式,尝试进行翻转课堂、微课、慕课教学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部分识谱知识进行讲解,或者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然后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给不同层次间的小组学生以不同任务,每个层次间设置不同的评比标准和评价体系,以达到好、中、差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充分参与课堂的效果。另外,可以应用生活道具,比如音符卡片、音符动画等,完成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乐谱是开启音乐之门的钥匙,教师在进行识谱课程的过程中,应依据学生的认知發展的一般规律,调整授课模式与考核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仅能够学到乐谱知识,提高识谱能力,更能将其应用在下一阶段的音乐学习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周蓉.音乐识谱教学趣味性的提升策略探析[J].黄河之声,2019(5).
[2]阮瑞霞.浅议课堂吹奏乐器教学的“定位”作用[J].北方音乐,2018,38(21).
[3]肖眉雅,常艳妮.学校音乐教育读谱教学的反思[J].黄河之声,2018(11).
[4]刘宗晨.运用游戏化识谱实施钢琴启蒙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5]周鑫.音乐之门从识谱开启——提升学生识谱能力的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