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与特征
2019-10-09王昭璋
王昭璋
摘要: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诗词更是具有独特之魅力,在文学領域独领风骚,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音乐艺术中也深受欢迎。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音乐与诗词相互结合的一种音乐体裁,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中既注重演唱技巧方法也应该注重演唱风格的规范,本文以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为例,通过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演唱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特征。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长相思;杏花天影;枫桥夜泊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简单的来说就是将中国古代诗词与民族音乐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题材。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音乐创作手法的有效融合,使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得到了创新,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中国古诗词的题材:一般是谱曲后以诗填词的艺术歌曲,但也有民间乐曲与古诗相融合的艺术歌曲;旋律多为现代创作手法,不仅有民族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也吸收了外国作曲手法进行谱曲创编;大多数旋律创作风格是传统的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凸显民族音乐风格,调式结构严谨,音律婉转动听,深入人心。
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表达
在运用西方唱法的过程中,美声唱法会表达不出一些字的正确发音规律,比如对某些字的咬字行腔不够正确,从而表达不出诗词和谐雅致的情绪,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歌唱家们对艺术歌曲的节奏、旋律、织体进行分析,运用美声与民族唱法相结合,在咬字行腔收声归韵进行科学的探讨分析,理论联系实践,形成了更具美感的演唱技巧,凸显艺术歌曲演唱的多元化和民族化,从而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上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演唱风格特征。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声音特点
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一般将传统民族唱法与西方音乐技巧结合起来,运用头腔共鸣的理论进行实践,从而达到混声音效。演唱声音的音色要纯净通透,得以更好反映古诗词歌曲的悠扬淡雅美声的发声状态。要求声乐学习者在练习的时候需要降低喉头,扩大腔体,以此达到圆润明亮且具有立体感的、丰满的音色。著名声乐表演者龚琳娜曾说过:“学唱歌不是要学千人一声,而要学一人千声。音色就像画家手中的颜色。演唱中国民族歌曲要求我们带有自身语言的韵味和语调,唱出自身的民族特色、文化自信,才能有个性展示中华文化。”因此,在演唱中国当代古代诗歌和艺术歌曲时,应调整气息音色,并将作品与自己的声音特征相结合。歌声的选择应该从作品的情感表达开始。加强对声乐练习中音色问题的关注,可以有效减少对声乐学习和教学的追求,“科学化”和“标准化”导致了艺术个性的丧失,带来消极负面影响,所以更要加强对其问题的关注与研究。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咬字行腔
咬字吐字:“咬字”一个极其关键且重要的歌唱技巧,目前将其理解为字音归韵。演唱过程中最重要的时表达情感及内容,那么清晰的咬字则是演唱者表达情绪、内容的关键,中国汉语拼音分为声母和韵母,每一句古诗词的演唱都应该进行归韵,要把演唱的歌词进行准确的咬字吐字,掌握汉语中的轻声、连读、归韵等规律才是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
依字行腔:在演唱民族歌曲中讲究字正腔圆,对咬字发音极为讲究,“依字行腔”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技巧。在演唱前,脑海里就应该有音高的准确定位和咬字的腔体,而在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时,更应该注重字声形腔,每一句都咬准字头,归韵字尾,用沉稳圆润、含蓄清亮的音色、稳定的声音状态及情感,由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殊题材,演唱中注重更多的用“吟诗”的情绪特点,使情绪在伴奏中缓缓展开,将歌曲意境演绎出来。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特点
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旋律特点主要表现在音乐创作中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特点以及节奏和创作技巧等四个方面。首先是歌曲的曲式结构与诗词结构对应。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在其深厚的意蕴表达,也在其的辞藻以及声律与结构。任何内在的美都要通过外在形式来表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结构是表达诗词韵味及其意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的创作结构与诗歌结构相似,它是以诗填词的艺术歌曲题材,也是在民族音乐的创作基础之上。因此,它是将民族音乐优秀的创作手法之长集于一身,它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情感表达
诗歌是抒情性的文学,音乐作品能够表达真实情感,传递讯息,而刚好这种特殊感情引发共鸣的过程就音乐中所说的“传情”。古诗词艺术歌曲歌词的寓意深远悠长,不止是停留在表面的浅显表达,更是将诗词中所抒发的感情寄予在歌声中,通过婉转的旋律优美的琴声伴奏以及契合歌曲情绪的演唱技巧将情感委婉含蓄的表述出来。
三、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简述
《长相思》诗作者:李白的诗歌主要是以抒情诗为主,他十分擅长从民歌和神话故事中去搜集题材,形成他独特的绚丽色彩。主要作品有《静夜思》、《将进酒》等。曲作者:马思聪,是一位思想上及具丰富、教学上具有特色的一位音乐家。是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曾被称为“东亚第一提琴家”,代表作品有《思乡曲》、《摇篮曲》等。
《杏花天影》诗曲作者: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称白石道人。其词情感真挚,语言华丽优美,风格冷隽幽清,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姜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其主要代表作品有《暗香》、《疏影》、《扬州慢》等。[1]
《枫桥夜泊》诗作者:张继是一位知识渊博、好谈论、知治体的诗人,他写的诗豪放开朗,不加以任何多余修饰,鲜明突出对后代的影响非常大。作曲者黎英海,是一位将教学研究与音乐创作实践的音乐家,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和创作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创立先进的音乐和声理论。主要声乐代表作品有《太阳出来喜洋洋》、《春晓》、《阳关三叠》等。
《长相思》的历史背景:《长相思》共有三首作品。第一首诗通过描绘风景,营造氛围,表达男女之间得相似之情,仿佛寄情于景。第二首诗白描了一幅呈现气氛来表达气氛,思妇寄情于琴,借曲传情,望眼欲穿,流泪断肠得画面,表达了思妇对于远征亲人的十分深情得怀念。第三首诗以花与床作为意象,赋予情感,表达了男主人公对其心爱之人深深得思念与爱慕。这三首诗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意境上都有不同之处,但是却都十分深刻的将离人的相思之苦表现的情真意切、淋漓尽致。虽然其一篇整体看起来十分短小,但却也非常精炼,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将描写以及抒情和叙述融合为一体。歌曲节奏协调,引人入胜,文字易于理解,但不是非传统的。
《杏花天影》的历史背景:南宋姜夔作于1187年,收入《白石道人歌曲》。想念身在远处的心爱之人,感伤旧日时光的一部作品,与《踏莎行》同期,可以算是姊妹篇文章,所怀念的其实是同一个人。歌前小序说:“这是作者在这首歌的前面,小订单说这是北方怀楚地区自然美的感觉,当时作者在汉口乘船去往南京。所遇见的一路景色而发出的感触,上阕“桃叶”触动了思绪,借用“桃叶”触动了作者的思念感怀之情。下阙则是描写离别惆怅之情,向在远方的恋人表达自己身不由己的痛楚。文章落笔细腻,惆怅委婉,深情感人。
《枫桥夜泊》的历史背景: 这首诗准确地描绘了一副江南景色的美好画卷,将深秋深夜时客船夜泊的景象展现的淋漓尽致。它描绘了月亮落下,乌鸦不时啼叫的场景,寒冷的夜晚、江枫的渔火、孤舟乘客等等。此外,这首诗还充分表达了作者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情,对祖国的忧虑,以及对陷入困境的担忧,是写愁的代表杰作。
《长相思》作品分析:该作品的体式为“三三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三三”,以“长相思”起调。一般北朝乐府歌谣常用的句式为“三三七”句式,而李白诗起用的则是“三三七七”新创的句式。
音乐结构分为并列三段式,引子为两个小节,钢琴织体高音声部为两个音调,两个音调为后期旋律做了一个铺垫,A段:起始调式为#f羽,在第七小节后转入C自然大调,第八小节又转向它的同主音大小调c转入,在最后第十小节回到C自大。B段:调性上做了转换,由C自然大调转到了a和声小调上,钢琴伴奏中使用忧郁婉转的和声小调色彩,并一直保持这种和声进行。C段:C段的旋律一开始是g和声小调,之后的旋律在c和声小调和g和声小调#f小调之间反复交替,然后结束在了g和声小调上,最后一个旋律音停在bG上。[2]
《杏花天影》作品分析:这首作品在词体歌曲分类中,属于“小令”。
开始段与结束段的旋律基本上是重复的,只有开头时旋律稍微有一些变化。作品的曲调和歌词结构相一致。后段开始采用高音下行进行,音乐清新动容。全曲旋律采用燕乐调式,并通过增加变化音使其与歌词、情绪相结合呼应的方式,体现了词曲结合的特征。
《枫桥夜泊》作品分析:在这首歌曲的曲谱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连音线在这首作品中的巧妙运用,使得每一小節都是非常的连贯、通畅,乐句之间十分的紧凑流畅。曲谱中标记有“弱”、“中弱”、“渐强”的音乐记号,使整首作品充满丰富的音乐的情绪。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先是二度进行然后到纯四度,“升5”到“7”的小三度进行到纯四度,每一句之间都平稳进行中忽然跳进,给演唱者带来情绪激昂起伏的感受,整个作品的旋律大致以波浪旋律为特征,波动的旋律平滑而起伏,像诉讼一样稳定。起伏时,情绪高亢激扬,铿锵有力,荡气回肠。
四、三首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长相思》的演唱风格:马思聪把作品结构安排的有条有理,表达诗中豪放飘逸中兼有含蓄,托兴意味的感觉。在演唱该作品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音色上采用柔和,圆润通透的音色。在第一句“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采用了深厚的气息支持,用弱声且高的头腔共鸣来演唱,声音线条柔美,第三句“微霜凄凄簟色寒”运用多个临时变化音进行,用不协和音程,更多得体现出作品忧郁、苦闷、绝望得情绪特点,展示作品深层次得意境。第二段转入C大调,钢琴伴奏得旋律织体和调性发生了的很大得转变,速度上也加快了变化,由之前忧伤烦闷的心境转向自己对远大抱负的追寻,把思念的苦闷和不得志的烦闷以及苦楚的心情表达的十分透彻,“美人如画隔云端”结合后面的“下有绿水之波澜”相呼应,该作品极其具有民族韵味,也体现了歌曲整体的意境和作者心情的宣泄。
咬字上,吐字时咬住字的字头延长,字尾收起归韵,一字之“出口”与“收音”,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字尾都清晰可辨,在古诗词歌曲的演唱的过程中,要注意每一个字的发音过程,首先字头发音演唱要迅速,发音清楚准确,字腹的延音要保持,字尾注意共鸣,找到高位置。情感切入与声音的结合,在演唱古诗词过程中十分讲究声音的色彩运用、风格的把握和演唱意境,全曲以“长相思”展开又于“长相思”收尾,韵律极强,抒发作者的感受,第二段把对政治上的复杂情绪都得到宣泄,因此在演唱这段中应运用声音的重、轻、刚、柔表达复杂的情绪和内容。[3]
《杏花天影》的演唱风格:在歌曲谱例中标有一个中等速度的音乐记号,虽然古曲要咬字清晰、极富韵味,但也要从头至尾保持一个平稳的速度,不能太过拖拉,线条流畅,引人入境。气息音色,在古诗词演唱过程中,用柔和,有穿透力的音色去演唱,全曲的音跳度很大,所以在演唱时特别注意对音准的把握,特别是在开头第一句“绿丝低拂鸳鸯浦”,又一个音级大跳,应该控制好气息和力度将声音推出来,每一句词都应该完整的演唱,换气之际以逗号为准,保证歌曲的完整性。“又将愁眼与春归”与后几句都应该把握好伴奏的节奏,用吟诗之感将其演唱出来,在最后一句“更移舟,向甚处。”有一个渐慢的记号,所以演唱时应该放慢速度,给予结尾结束感,从而表达歌曲悠长意境之美。
《枫桥夜泊》的演唱风格:该曲具有浓厚的中国风特色,在整首歌曲中旋律悠长缓慢,曲调婉转,因此对歌唱者的气息又严格的要求,每一句歌词演唱都要将其进行归韵的处理,“月落乌啼霜满天”中的“霜”字作为前后音字的衔接,加大音量,用气息推出声音,并伴随音乐旋律的高低进行强弱音的起伏。到后面“江枫渔火对愁眠”又恢复气息的平静,用平稳平和的声音演唱,整首歌曲基调是忧愁、苦闷、无奈的情感,诗中出现的月亮、江水、孤舟、山岭来营造寂静的环境。最后“夜半钟声到客船”,将“到”字节拍延长,声音控制的十分丰满流畅,将歌曲的情绪完完整整的表达了出来。
参考文献:
[1]张超.枫桥夜泊的意境及其演唱诠释[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7.
[2]李慧.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意韵表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7.
[3]赵哲.古诗词艺术歌曲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