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与演变
2019-10-09李晨曦
李晨曦
摘要: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标志,代代相传却又代代不同,陶瓷是土与火结合的文明,是瓷器、陶器与炻器的总称。陶瓷在人类历史上一直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从原始社会到宋元明清,随着社会的发展,烧制技术的提高与审美的变化,陶瓷的用途,造型以及装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社会环境影响着陶瓷的制作与装饰,反过来陶瓷也体现着社会环境的状态。
关键词:陶瓷;制作;装饰;审美
一、概述
(一)中国古代陶瓷出现的背景
人类社会从荒野丛生的原始社会到如今的文明社会,经历了漫长而巨大的发展变迁,人类为了生存一直在不停摸索,总结经验,工艺美术应运而生。工艺美术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既是生活必需品,又是艺术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其中陶瓷制造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中国陶瓷在当今世界的地位
中国陶瓷的热销,带动了陶瓷制造业的传播和交流,非常富有东方艺术魅力的中国陶瓷,自从唐代开始对外输出后,世界迅速的掀起一股中国陶瓷之风。中国的陶瓷一度供不应求,因此世界各国开始纷纷仿造中国瓷器,促进了东方审美、东方艺术、东方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二、陶瓷发展简史
(一)原始社会陶器的出现与发展
早期的陶器是在篮筐内部涂泥或者用手捏成器皿,然后放在火上烧制,造型简单,制作粗糙,质量不高,如果长时间受潮的话表面还会一层层的剥落。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彩陶,它是在打磨光滑的陶丕上,用天然的氧化铁和氧化锰做颜料进行绘制,经过入窑一千多度的高温中烧制后,在橙红色的胎底上形成黑、红、白等色的一种陶器。彩陶根据艺术风格与时间先后的不同分为仰韶文化彩陶、马家窑文化彩陶和大汶口文化彩陶等,代表作《人面鱼纹彩陶盆》。[1]
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是继彩陶之后的又一工艺高峰。黑陶没有繁杂的装饰花纹,注重造型,规整秀丽。可以用“黑、薄、光、钮”四个字来概括其特点,代表作《蛋壳黑陶高柄杯》,证明人们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开始满足精神层次的需要。
陶器在原始社会具有两个属性,既是生活的必需,也是生活的艺术,在原始社会,生活必需品这个属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二)奴隶社会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原始社会陶器的发展反映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夏、商、周是阶级社会的开始,这个时期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青铜器大量出现,广泛使用,对于陶瓷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冲击,陶器是奴隶的主要用品。[2]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灰陶器与白陶器,陶器上的纹饰、文字、符号等都与当时的青铜器以及严格的阶级制度有巨大的关系,饕餮纹、双夔纹与云雷纹大量应用体现奴隶等级制度的森严。同时也出现了具有少量釉质的硬陶器。
陶器的应用范围变广,日用、祭祀、建筑等等都有,但是统治阶级还是比较钟爱青铜器,日常生活以青铜器为主。
(三)战国秦汉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封建制度的建立和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学术领域的空前繁荣也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陶瓷制造业取得了新的突破,多采用轮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灰陶与铅釉陶。最大的成就是陶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例如砖与瓦。[3]
明器制作也非常有特点,是为统治者与封建地主陪葬而生产的器物,是封建思想的产物。这个时候首屈一指的是兵马俑,与真人无异,各具神态,形象生动。
秦汉时期陶瓷最大特色就是重纹饰,把我国的文化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云纹、饕餮纹、动物纹等极具时代特色。例如:瓦当图案的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
(四)魏晋南北朝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出表现在青瓷种类多,造型多样,釉色纯正。南北方烧制的瓷器差别较大,为盛唐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大体上可分为四个系统:越窑、德清窑、瓯窑、婺窑。六朝青瓷上承两汉,下启隋唐,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
六朝青瓷不仅产地幅员辽阔,造型也丰富多彩,圆器有碗、盘、壶、钵等;人物造型有佛像、男佣、女俑、仙人尊等;动物造型有狮形器、青瓷羊等。
青瓷的装饰纹样受到宗教的影响,有铺首纹、网纹、莲花纹、菱格纹、联珠纹、忍冬纹等。莲花纹和忍冬纹是我国古代装饰中最早所见到的植物纹。
六朝青瓷装饰手法多种多样,从工艺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彩装饰与胎装饰。魂瓶是六朝青瓷最具代表性的器型,也是六朝所特有的。出土时器内还有谷物,所以又被称为“谷仓罐”。魂瓶上面堆塑了一些祭祀丧葬场面,有楼阁人物、飞鸟走兽等,体现了宗教对于当时陶瓷制造业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陶瓷无论造型、釉色、装饰都不恃豪華富丽,没有繁杂装饰,且多为单色釉。这种情况与当时盛行的佛教有很大的关系,佛教徒们追求清心寡欲,简单、清秀是当时的主流。
(五)隋唐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唐代政权稳定,经济高度发达,人民生活富足,思想意识解放,中外文化交流,传统工艺发展,商业繁荣,可以用“自信、开放、统一、上升”四个字来概括,为陶瓷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长足发展的时期。
隋朝虽然生存时间很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是不可或缺的,就如京杭大运河一样,是历史上辉煌的存在。陶与瓷分水岭更加明显,开始更加注重瓷的白润与坚硬,如果呈现出半透明的状态则会被广泛称赞。出现了非常专业的瓷窑,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真正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陶瓷品开始烧制出来。
青瓷制造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很大成就,最具有代表性是越窑青瓷,越窑青瓷在国际上都享誉盛名。此窑生产青瓷的特点是施釉均匀、胎骨较薄,釉色青翠莹润。追求类美玉的效果。装饰纹样变化多样,造型丰富,出现了很多新样式,例如《青釉凤头龙柄壶》,造型新颖别致,装饰十分有特色,实属一件精品。
白瓷在隋时就有所发展,真正成熟的时期是在唐代。邢窑白瓷是最有代表性的白瓷的瓷窑。邢窑白瓷,釉色类银似雪,釉白而且微闪淡黄或者淡青,瓷质坚硬,胎质厚而细洁,外釉往往不到足。器形光素大方,不重繁杂纹饰。代表作有隋的《白瓷盖罐》,白瓷类银似雪,色泽洁白,形容人性情德行如白璧无暇,清凉无为,清洁不染。青瓷的主要生产地在南方,白瓷的主要生产地在北方,故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除青瓷、白瓷外,还有黑釉、花釉、彩釉、等。另外还出现了极富时代特点,代表盛唐浑厚气派的唐三彩,可谓成熟之作。经济的高度发达和文化的空前繁荣为陶瓷工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为宋元明清的陶瓷烧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三彩在唐开元年间发展到极盛时期,三彩釉陶闻名海外,色彩亮麗,主色只有三个颜色,黄、绿、褐等色彩斑斓的铅釉在器皿上构成各种斑斓的色釉装饰。唐三彩综合了陶瓷、雕塑以及绘画的技法,线条粗狂,颜色交相辉映,呈现出唐代的富丽堂皇。
唐瓷的装饰十分多样化,既有单色釉,又有唐三彩,釉下绘褐彩,釉下绘褐斑等。反映了当时的空前盛世,为后代陶瓷制造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宋元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宋元的陶瓷制造业已经发展到了巅峰时期,无论造型、装饰还是釉色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时期是前无此面貌而后又有所不如的。宋代瓷器很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在满足实用的前提下,强调美的享受,在造型与装饰方面多采用自然的题材。宋瓷的装饰把陶瓷与中国画结合起来,为后来的陶瓷制造业开创了新的纪元。[4]
宋代名窑遍布南北,定窑、汝窑、哥窑、官窑、钧窑五大名窑广为世人所知。形态优美,极工尽料,制作精良,高雅清秀,超前之所及,空后人之未有,真正做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定窑胎质坚细,作乳白色,以烧制白瓷为主,颜色白而滋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定窑孩儿枕》,小儿形态憨态可掬,十分受人喜爱。
汝窑为著名的青瓷窑,有“似玉非玉而胜玉”之美妙。不仅釉色美好,部分瓷器上还刻有铭文。器型简单,釉色温润柔和,采取了定窑、越窑的装饰技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钧窑,宋代著名瓷窑之一,其工艺技术发挥到了极致,色彩多样,以沉稳,恬静,略带紫色的红釉为主,为后来彩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的许多窑变花釉以及元代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都与其有很大的关系。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还是对于窑变的控制,后世至今无人能仿造。钧窑釉具五色,极其艳丽,钧瓷故被称为“国之瑰宝”。
哥窑在装饰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利用胚胎和釉料在烧制过程中形成“开片”。官窑是被宫廷垄断的瓷窑,由于经验丰富,该窑所出的陶瓷质量更胜一筹。
元朝时,除了继续烧制传统的陶器、瓷器,青花与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的陶瓷制造业又走向了一个巅峰。元青花的艺术成分极高,制作极精良,特别是用单独的色调根据颜料的浓淡,用力的大小,层次的多少勾画出无限可能,将青花艺术推向了高潮。
宋元不重繁杂纹饰,清新、淡雅,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为明清工艺的前驱。
(七)明清陶瓷的发展与演变
明清时期是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生产技术水平提高,陶瓷制造业生机勃勃,施釉技术由蘸釉发展为吹釉,瓷窑众多,五彩、斗彩相继出现。景德镇也随之正式崛起,一直延续至今,长盛不衰。[5]
明代在陶器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紫砂壶,明代紫砂简洁浑厚、形制工整,用其作茶具,有“盛茶隔夜不馊,不走味”的说法,用紫砂制作其他的工艺品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明代陶瓷造型多样,非常有特点,这些器物不仅受到了当时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而且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密切,国外文化传播到国内,也影响了陶瓷的造型与装饰,最久负盛名的为德化瓷,制瓷手法出神入化。
清代的瓷器应用范围扩大,种类更加丰富,新品种大量出现。数千年的制瓷经验,再加上生产水平的提高,清代瓷器的生产又一次冲上云霄,在中国陶瓷史上描上了非凡的一笔。
明清的陶瓷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为后代陶瓷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思民.中国工艺美术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8).
[2]刘宇.文化创意产业下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新思维[J].艺术科技,2017,30(12).
[3]李亦文.有关活体传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思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7(12).
[4]陈凌.中国传统绘画对陶瓷工艺美术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7,30(08).
[5]侯样祥.中国工艺美术创作新趋向[J].上海工艺美术,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