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2019-10-09李梅芳
李梅芳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对不同时期外来文化与白族文化融合对白族服饰的影响进行概述,在表现白族服饰文化包容开放特性的同时,指出不同服饰类型下的文化内涵,深入分析白族服饰所处环境、从事产业、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观念等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具象化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白族服饰;演变;白族文化;民族服饰
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
白族文化发展与白族服饰演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白族独特的信仰、文化、崇拜、风俗、审美等促使白族服饰呈现独特性特征;远古之时,白族先民多群居,以渔猎为生,服饰特色难以言明,多以树叶、兽皮等为衣;据考古资料来看,白族先民掌握纺织技术的时间约为3000多年以前;秦汉以来,南北朝止,“头饰羽翎”为主要特征,这和滇池文化息息相关。随时代更替,白族服饰也在变更;南召时,鹤庆甸南已有规模纺织业;洱源县1974出土纺织品中,存在大量鹤庆甸南国工艺品;白族服饰于南召鹤庆甸南国时期趋于定型,刺绣和绢料虽不贵重却也华美。纵观中国发展史,白族服饰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根据各个时期白族服饰的特征来看,其民族文化精髓一直存在于其服饰中;在鹤庆甸南周边,白族男性上身多以黑色或白色对襟衣为主,下身通常是白色或蓝色长裤;同时,腰间所系为绣花包,头上缠绕包头(或白色或蓝色)在碧江四区一带,白族( 勒墨人) 男性,项上多戴白色珠子,上身以麻布坎肩、白色对襟衣为主,肩上挂有花布袋、护身刀。在鹤庆甸南海东地区,白族男性上身以麂皮领褂、短襟衣为主,头戴瓜皮帽,褂上还有绸质、布质领褂,绿丝裤带缠于腰间,上挂绣花肚兜,“云头”红鞋或白布鞋穿在脚上。鹤庆甸南周边,白族父母服饰特色鲜明,上身着白色长衣,套上黑(蓝)色领褂,下身以蓝色宽裤为主,绣花“百节鞋”穿在脚上;当然,未婚女性需盘头,以绣花布(白色毛布)包头;从5岁开始,白族女孩就用硬板制成腰带以系围,以保持身形窈窕;腰带绣有飘带,脚穿船形绣花鞋,象征未来一帆风顺,这是白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在鹤庆甸南海东一带,白族女性新婚,要梳“凤点头”,将花圈帽戴在头上,身着红绿衣裤;在丽江九河,白族父母上身多着氆氇领褂,下身以其它花边元素为主。在鹤庆坝区甸北地区,白族姑娘头上头巾多以给、蓝、紫为主,一般长为一尺二,外缠红头绳,长为三丈六,寓意为一年360天。在甸南坝沙河南部,白族妇女多以大圆帽戴在头上,圆帽指为日与月,象征妇女可头顶日月。在北衙、松桂一带,白族妇女多以二丈四黑布缠头,裹成尖状,象征24节气。在鹤庆地区,白族服饰特色体现在女装上,男装汉化严重;这一地区妇女服饰审美趋于务实,不求豪华绚丽,只求简洁庄重、朴素淡雅;姑娘服饰以白、黑、蓝、红为主;新娘妆起于清朝,与满足宫廷装相联系,多前短后长,用各种面料拼接。鹤庆甸北,白族认为红色吉祥喜庆,但服饰忌大红大紫,配饰合理,色彩协调。[1]
二、白族服饰的分类
(一)头饰
发展至今,白族头饰为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多以简约明快为主,随着各种文化不断交融,白族服饰的色调逐渐丰富起来,满足简约的同时,还更加时尚;其中,金花头饰是最具特色的。(见图1)
(二)头巾
第一,在洱源西山、乔后流行刺绣头巾;头巾底部浅绿或天蓝,彩线桃花绣于边角,中绣山花野草,寓意生机勃勃。(见图2)
第二,在鹤庆甸南周边,流行扎染头巾;头巾主料为靛蓝扎染白布,彰显出朴素、大方、简约。(见图2)
第三,其它地区多以挑花头巾为主,其底部是蓝布,以白线挑花勾勒,用几何针法绣出图案;各个年龄段头巾色彩不同:青年色彩绚烂,随年龄增长而简化。多层头巾指的是基于挑花头巾,外包其它头巾以区分长幼;一般而言,幼儿为单层,多呈兔耳状(见图4);青年为双层;已婚妇女及老年妇女为多层,8~10层为已婚妇女,3~5层为老年妇女;顶层为蓝色或黑色,上有挑制白花。(见图5)
(三)首饰
发展至今,鹤庆甸南一带的白族仍流行金属工艺品;其中,蝴蝶、龙凤、五须冠针等都属于白族需要打造的金属工艺品。据相关记载,白族女孩出嫁,家长会为其打造一套首饰,包含金银玉各种镯子及其它饰件;一般来说,佩戴首饰的多为已婚女性;只不过,随着时代變更,帽花、八仙、冠针、龙凤等白族传统首饰以逐渐消失,被各类名贵手表取而代之。
(四)飘带
在云南鹤庆甸南周边,白族飘带是较为流行的,白族习惯于系围腰,飘带的作用就是固定围腰;通常来说,飘带以扁状为主,随着里面延伸而不断变窄,简言之,腰头交接处最窄;白族青少年女子飘带多以白色或蓝色为主,配以挑花装饰;中老年妇女多以蓝色或黑色为主,一般不用彩绸;相较而言,年轻人的飘带不仅绚丽,还图案多样,包含飞禽走兽、百草野花。(见图6)
(五)绣鞋
云南白族绣鞋种类繁多(见图7),大体可概括如下:
圆口绣花鞋。流行于大多数白族聚居区;这类绣花鞋图案单一,仅有一组,两旁绣花卉,以梅花、桃花、山茶花为主,多为白族妇女所穿,当然,小姑娘上学也会穿这类绣鞋,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姑娘长大成人,出嫁时,这类绣鞋可能会有上百双。
船型绣花鞋。流行于洱源、下关山等地区;这类绣鞋得名于其造型,在大体造型上演变除了不同类型:鱼型鞋和鸡冠鞋;与此同时,船型绣花鞋图案丰富,装饰图案包括蝴蝶、石榴、桃花、公鸡、青蛙、梅花等;所以,这类绣鞋的适用人群也是白族女性。
绣花凉鞋。白族大部分青年男女都会穿这种绣鞋;以雪白布面缠绕,两侧绣有各类几何图案,鞋头上顶装饰绣球,通常情况下,每逢节日盛会,白族青年男女都会穿这类绣鞋。
三、白族服饰的特点
(一)服饰色彩主色以白为准
就白族服饰而言,白色一般是服饰的主色。一般来说,白色的白色反映在白色男士长袍,裤子,紧身裤和凉鞋的颜色上。即使你穿黑色衣领,白族服饰的搭配也应遵循“三滴水”的原则。与此同时,鹤庆的白族人也会在上半身穿鹿皮领,丝领和刺绣围裙,而下半身则以黑色或蓝色长裤为主;相比之下,各地区白族女性服装的差异更为明显。在黑色天鹅绒领下,没有留下诸如“三胡须”和“五胡须”之类的银饰。(见图8)
(二)服饰花型以上色调明快为主
白族女性服饰最完美的配色;对于年轻的白族妇女,有各种形式的服装,包括上衣,衣领,围裙,裤子,头巾和头巾;其中,顶部主要是白色,湖蓝色,浅绿色和嫩黄色,并覆盖着黑色或红色领。在腰部绣短围裙,佩戴“三须”和“五须”等银饰,并穿蓝色宽裤;整个身体上下,无缝,丰富多彩,协调。[2]
(三)头饰以简约艳丽为主
对白族女性而言,头饰装饰要和全身装饰协调一致,以保证锦上添花;在不同的白族聚居区,白族头饰也不尽相同;以鹤庆甸南周边为例,这一地区的白族妇女头戴头帕,而且,已婚和未婚女性之间的头发编制区别很大:已婚女性须挽发髻,未婚女性缠单辫,用红白绒线缠绕发髻。在剑川一带,白族青年女性喜好“鼓钉帽”、“鱼属帽”,喜欢将玉兔银泡等饰品镶嵌在鞋子两侧;与此同时,大多数地区的白族女性都喜欢佩戴耳坠、手镯等首饰。
四、白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一)表现白族文化的基本内涵
白族妇女服饰以白色为主,辅助以湖蓝色、粉红色、浅绿色、嫩黄色,上下一体皆为白色,配上风花雪月的头饰,可谓是浑然天成,协调一致;其中,粉红色代表温馨;浅绿色象征大自然;嫩黄色象征尊贵;在此基础上,配上黑色或红色的马褂,各种色彩交相辉映,将白族服饰的特色充分显露出来;令人惊奇的是,各种颜色交织,却没有沖淡白族服饰色彩淡雅、淳朴的本质,在各种色彩的作用下,让人形成一种视觉冲击,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活泼、开朗、热情、积极向上。历史悠悠,白族服饰随历史进程的发展也在不断变换,从白族服饰中,我们可以透视白族人民的世界,用感性思维去理解色彩给人的感受,力求与白族人民产生共鸣,深入了解、透析白族文化。[3]
(二)承载着民族特质的生活习性和环境特点
白族服饰承载着白族居民的诸多文化风俗,从服饰中,我们可以看见白族人民生活的习性及环境;就女性头饰而言,头饰体现的是鹤庆甸南绚丽的风光,可以留给人无限幻想,就此看来,白族人民对大自然及生活的热爱,确实直接体现在自身服饰上面。白族服饰中透露的不仅有白族人民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生活环境,还体现着服饰利于劳作的特性;据调查,白族先民最初定居与洱海周边,四周多高原湖泊,劳作时接触着水、天,宽松的裤脚可以在下地时折上。
(三)体现着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在文化迁徙过程中,白族与纳西族、彝族等民族之间一直保持良好关系,在诸多层面,民族之间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文化交流,各方经济利益、文化沟通都在相互促进;随着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各民族服饰也在不断调整,以符合当地大部分民族的审美需要;在鹤庆甸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服饰是新娘婚服,不仅做工精细、形态美观,其很多细节还保存着满族旗袍的特性。
五、结束语
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服饰可以从侧面反映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正如费孝通所说,虽然人们完全欣赏自己创作的美丽,但他们也必须学会欣赏和包容他人创造的美。进而融合自身之美与他人之美,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之美。
参考文献:
[1]刘鸣鸣,张瑞.多元文化对白族服饰的交融与影响[J].戏剧之家,2018(34).
[2]徐彦.文化生态变迁下白族扎染艺术的装饰性变化研究——以周城白族扎染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6(12).
[3]刘鸣鸣.多元文化对白族服饰的交融与影响[J].戏剧之家,20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