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涵养德育高地

2019-10-09陈先云

山东画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教科院山东省传统

陈先云

古琴悠扬清越,吟咏人声情并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幅千年前的送别画面浮现在眼前:春夜喜雨,杨柳依依,长亭古道,与知己依依惜别。琴声为这首诗营造了离别的伤感气氛。这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琴歌:中国古代琴曲与文学课程》结业音乐会上的一幕。

近年来,山东依托地域文化优势,创新方式方法,采用主题推进与多元融合等方式,推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山东省教育厅积极推进德育一体化工程,率先将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第一个设定传统文化地方必修课程的省份。经过多年探索,山东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成为“山东样本”。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2015年,山东就开始实施德育一体化教育,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成为其必修课程,这在全国是首家,而且山东也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传统文化体验式教育的省份。

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深厚,如何将传统文化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一话题尤其引人关注。

2016年,针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称山东省教科院)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中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在全省中小学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读诵经典、非遗文化进校园、传统文化研学游等等,各有千秋,成果斐然。同时,问题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组织散乱化、教学碎片化、文化知识化、学科模糊化等现象。

问题引发思考,面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走出困境,突破瓶颈,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头等大事。山东省教科院开始探索体验式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互融合之道。山东省教科院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耿成义认为:“文化本身是陶养式的,需要天长日久,慢慢浸润心灵,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将传统文化的根基真正植入青少年的心灵,同时又不增加他们的课业负担,这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本意。”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很快见成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让传统文化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更有待于他们将文化基因传承下去,这才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文化传承本身有其规律性,它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通过精神感通,内化融入,才能熔铸成他们的精神力量。因此,教育不只是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精神内化与人格陶养。”

显然,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寻求更好的方式方法,让他们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各种鲜活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激情和兴趣,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融入他们的精神世界,才能培育他们的传统文化情怀,让他们的生命更加丰盈饱满。正是基于此,山东省教科院找到了体验式教育这把金钥匙,率先在全国实施了以体验教育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016年,山东省教科院发出《关于推荐首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的通知》, 88所学校成为首批实验学校。同年,首届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年会成功召开,意味着这项新的适应性实验全面开启。2018年,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第三届年会暨传统文化公开课观摩会在山东潍坊举行,年会增设了第二批“山东省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实验学校”52所,设立36个 “春秋课堂”,“春秋课堂”培育工程正式启动。

山东省教科院尝试组建传统文化分类教育共同体,包括中华诗教、经教、新媒体教学联盟(数字国学教学、多媒体国学体验)、非遗传承联盟、民艺民俗教育合作体、研学游合作体等等,形成以课程教学为主、多学科融入、多元文化融合的传统文化教育格局。诸如此类,一系列举措都志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随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推进,山东省中小学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百花齐放。有的学校以诗文礼乐教育见长,有的以非遗、民俗文化见长。有些学校在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趋向一个主题,从而促使它们结成学习共同体,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传统文化的实验推进中,不断涌现出一系列卓有创意的特色课程。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将京剧、书画、蜡染、面塑等传统文化艺术融入课堂,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山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论语》生活化,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儒家文化的魅力。潍坊市奎文区德信现代小学将传统文化课程戏剧化,从创作剧本到演出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们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深刻领悟传统文化里的美德,远胜于单纯的说教。很多学校都努力探索,为传统文化教育找到孩子们更加喜闻乐见的载体和形式,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力。诸如此类的学习形式既有学生的创造,又有他们的感悟,从而把传统文化内化成自己的精神力量,这才是传统文化应该有的影响力。

“推进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其切入点、着眼点和目标指向,就是让青少年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欢喜心,增亲近感,发文化力,这是我们传统文化体验教育的‘生发观。”耿成义对传统文化教育深有感触,经过多年的实践,他认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应该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喜欢传统文化,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探索传统文化,主动学习,愉悦地接受,形成自己的文化力量,这才是“发文化力”的最终目的。

让孩子们乐于学习传统文化,老师也很关键,老师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山东省教科院通过每年的全省传统文化教学观摩会,鼓励学校和老师创新教学方法,激发相关教师的文化热情。观摩会上涌现出一批优质课例,也推出了大量优秀教师,他们创新教学方法,注重体验互动,充分调动每个孩子的热情,发挥每个孩子的智慧。有些学校利用现代技术,把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去,开设数字国学课堂等等,诸如此类的方法,都使传统文化形式更加新颖,更具感染力,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在继续实施的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基础上,通过专家引领、课题突破、学校配合、教学创新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文化体验、体察、融入的教学方法,探索一条适合文化教育规律的新路径,为传统文化教育界提供具有借鉴意义的‘山东模式。”耿成义充满期待地说。

(圖片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提供)

猜你喜欢

教科院山东省传统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北风催眠曲
再见,雪姑娘
湖南省2019年教育科研扶贫现场会召开
重庆市教科院赴巫溪、巫山开展教育扶贫联片教研活动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
少年力斗传统
更正启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