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阅读时代“跃读”的实现与意义
2019-10-09师曾志
师曾志
【摘要】近年来经典作品重回人们视野,传统阅读所需要的专注度、理解力和体验感已难符合当下人们快餐式的碎片化阅读习惯。互联网超链接、超文本技术引导出一种新的“跃读”,成为人们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保持对知识智慧的追求以及安置自我身心的源泉活水。在后阅读时代应观止经典,在传承中回归自我,在阅读传播中注重自我思想和行动的同时卷入,让经典阅读真正为我所用。
【关键词】后阅读时代 “跃读” 经典阅读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后现代阅读时代:“跃读”作为一种阅读传播方式
阅读原指人类从编码系统中获取信息并理解其含义的能力,后又特指人类对书写在物体表面上的连续文本符号的理解。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阅读还包括了人类从电子屏幕上获取编码信息的能力。阅读演变与传播过程也是考量人类进步的依据。
在某种意义上,阅读的历史也是媒介发展的一种折射。在文字尚未出现以前,阅读意味着朗诵和说话,口头文字在传递知识和记录交易等方面承担着“见证者”的角色。口头事实也伴随着歪曲、争执和遗忘,作为表达形式用以记录事实的文字便由此诞生。直到纸本早期,阅读仍是少数人的事情,识字、书籍、教育都是特權阶层的专属品,人们对文本尤其是经典作品往往怀着虔诚和敬畏之心,阅读传播是一种权力与权威的象征,这是传统阅读时代的显著特征。随着印刷术、数字技术的发展,书写文字的力量被释放,复制书籍快速取代手抄书稿,也催生了现代阅读。原属于少数人的阅读走近了大众,经典作品也从神圣迈向日常。
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发展并未减损人们对书籍的敬畏,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书籍仍保持着原有的权威性和神圣性,阅读经典一直被视为一种有深度的审美活动。然而,随着后现代思潮对权威的解构和对经典的消解,再加上技术发展带来阅读形态的转变,人们进入后阅读时代。
美国学者伊哈布·哈桑通过对文学领域的后现代特征进行考察与分析后,发现不确定性与内在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两大核心构成原则。不确定性是后现代思想及后现代文学的根本特征,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间断性、反叛与曲解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内在性是指文学不再具有超越性,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之类超越性价值感兴趣,相反,后现代文学是主体的内缩,是对后现代环境的内在适应。后现代文学的碎片化、平面化、互文性和反体裁的特点不仅体现在版式、印刷、字体等形式上,甚至也表现在阅读传播层面,由此,我们说人类进入后阅读时代。
不同于现代阅读,后现代阅读指的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读者打破以往线性阅读模式,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作品、解读文本,生成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自我认知、激发自我体验的阅读方式,碎片化与差异性是后现代阅读中最重要的特征。
后阅读时代人们常常不按作者和文本本身的顺序阅读,在随意浏览的过程中不断跳转、反复、腾挪,打破了印刷文本线性阅读的秩序,一种新的阅读方式——“跃读”由此产生。“跃读”是指读者根据自身的知识、兴趣和过往经验、体验不断越界,阅读逐渐由时间的连续中断裂出来,转向时空并置,实现阅读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共在。“跃读”突破作者权威和文本中心,互联网带来的超链接文本更是赋予了人们根据自身需要、兴趣、知识和过往经验进行阅读的选择空间。读者个体的经验、体验和认知方式决定了“跃读”的程度与水平,为自我实践提供态度及行为的基础,正因如此,阅读传播本质上影响到社会的变革。
经典阅读传播的途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西方社会有关后现代的研究更重视外部世界的变化,在他们看来,社会是碎片的和断裂的,而东方智慧则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由此,外部世界的断裂实则强调的是个体间差异的分野,个体自主性和能动性惟有在格物致知、诚心正意、止于至善的前提下,人格与行动才能形成有机整体。
传统社会中阅读与日常生活常常处于分离状态,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和理解往往属于“知”,而日常生活和行为则归于“行”。古有纸上谈兵的赵括、坐而论道的王公和“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今也有徒陈空文、不见之于行事的空想家,阅读若只是一种精神、思想活动,则很难在传播实践中生成智慧,化为行动的力量。
互联网传播速度加快,万物皆媒的连接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也大大激发和延伸了人的各种感官,人们的认知与信息快速流动、交换、生成和行动的实现联系在一起,对经典作品的认知和理解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不断在现实行动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
互联网唤醒了人们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它与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不谋而合。孔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老子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王阳明则继承了先人的思想并通过体悟和实践直接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主张。“良知”是人人自足、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而“致”则是兼备知行的过程,强调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致良知就是将良知具体入微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近代以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隔离在不知不觉中斩断了阅读、智慧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经典阅读传播强调的是将阅读与自我实践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服务社会,解决问题。经典作品的价值不只是记录先人的经历和空洞的、抽离了感觉和情感卷入的知识,其真正的魅力在于穿越时空的限度找到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经典阅读不仅要重视“跃读”,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阅读传播,不应只是书斋里的闷头苦读和和苦思冥想,更应该在阅读经典的同时体悟生活,将对经典文化和智慧的理解与个体对现实的关怀与创造结合起来,寄知于行,行中致知,使传统经典依然能够在传播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