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达奇大子扬山区九峰山组沉积聚煤规律
2019-10-09高博
高博
摘 要:该文主要从区域、区内地质以及含煤地层沉积特征等方面入手,对大子扬山区九峰山组含煤地层进行沉积聚煤规律的分析,并预测九峰山组含煤地层的找煤前景。
关键词: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区域地质;聚煤规律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志码:A
0 前言
工作区位于加格达奇市大兴安岭地区的松岭区大子扬山南部,以古里河为边界将工作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归属达金林场管辖,南部归属古里农场管辖,工作区面积263.32 km2。该文通过对九峰山组含煤地层的地质构造、岩性组合、沉积特征、煤质情况等条件的分析,从而了解该含煤地层的沉积聚煤特征。
1 区域地质
该区在区域构造上位于西伯利亚板块的东南缘、佳木斯地块西侧,华北板块的北缘的褶皱增生代上。盆地的形成与发展受盆地边界深大断裂控制影响。其中北东-北北东向正断层为盆地的主控断层,控制着盆地边界。有多时期继承性发育的特点。本次工作区位于大杨树盆地北部拗陷区的特克赛尔断坳带,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一个走向北北东的中生界槽地,盆地北东向主控断层内部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的伴生正断层,呈阶梯状向盆地深凹方向延伸。在中侏罗统沉积时期受到东西向拉张应力作用影响,形成了一系列近北北东走向的控陷断裂,并接受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较稳定的地层沉积,如图1所示。
2 区内地质
2.1 地层
龙江组地层为陆相中性火山岩组合,主要岩性为安山岩及其凝灰熔岩、凝灰岩夹流纹岩及其凝灰熔岩,下伏地层:花岗岩。光华组地层岩性为流纹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英安岩、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夹凝灰砂岩、珍珠岩、安山岩。与上覆九峰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构成煤系地层的底板。甘河组地层在区内普遍存在,岩性主要以气孔、杏仁状玄武岩、黑色致密块状玄武岩为主局部夹火山碎屑岩。第四系冲积层在全区广泛分布。主要由近代河流的冲刷作用及洪积-坡积作用造成,由松散的砂、砾石、岩屑、淤泥质亚黏土等组成。
九峰山组含煤地层为一套陆内火山活动间歇期的陆源碎屑沉积地层,发育煤层2~3层,其地层厚度大于190 m;九峰山组含煤地层可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灰色凝灰质含砾砂岩、砂砾岩、底部致密块状玄武岩。上段灰黑色泥岩、炭质页岩、粉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粗砂岩、泥岩、煤、泥岩的沉积序列,具有粗细粗的沉积旋回特点,含煤段主要集中在上段。与上覆甘河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与下伏光华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本区以推测F8断裂为边界将区块划分为南北两个凹陷区。北部凹陷区甘河组玄武岩盖层较厚,下部九峰山组地层较平缓,地层倾角一般为9°~12°。南部凹陷区甘河组玄武岩较薄,下部九峰山组地层与北部凹陷相比起伏较大,地层倾角一般为3°~11°,见表1。
2.2 构造
本区构造比较简单,断层分为南北向和北东-南西向、北西向和东北-西南向四组,均为正断层,断距100 m~400 m,见表2。
3 含煤地层沉积特征
九峰山组的含煤地层时代属白垩系下统。九峰山组下段火山活动结束之后,古里区域较为频繁的火山活动使得区域内湖泊沉积体系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冲积平原为主的水上陆源碎屑沉积,由于盆地整体下沉速度开始变缓慢,陆源碎屑及火山岩的充填使盆地内部沉积与充填速度达到平衡,同时西侧大兴安岭处于快速隆起时期,区域性的隆起-沉降机制扩大盆地内部的碎屑物充填区域,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两侧的隆起区域。在此构造背景之下,九峰山组上段沉积叠至于下段之上,发育冲积扇、三角洲平原和河流沉积体系,该时期也是九峰山组最主要的聚煤時期。
4 煤质特征
该区预查阶段施工钻孔共有2个,其中见煤钻孔一个,见煤3层,均不可采。见九峰山组煤层最浅为341.15 m,最深为1 060.70 m,煤呈黑色、黑褐色,条痕深棕色—棕黑色,沥青光泽—弱玻璃光泽,断口呈平坦状、贝壳状断口。
九峰山组煤层原煤空气干燥基水分含量(Mad)为1.40 %~2.00 %,平均1.70 %;原煤干燥基灰分产率(Ad)为11.15 %~40.87 %,平均26.01 %。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份产率(Vdaf)为44.93 %~49.78 %,平均48.69 %。原煤全硫(St.d)Ⅰ号煤层含量为0.32 %~0.41 %,平均0.37 %。浮煤全硫为0.14 %~0.41 %,平均0.28 %;本区煤层原煤干燥基高位发热量(Qgr,d)发热量为20.59 %~31.23 %,平均26 %。本区煤层黏结指数(GR.I)Ⅰ号煤层为76.00~78.00,平均77;煤种为气煤。
5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钻探工程的验证,本区发育有煤层,根据化验数据分析,煤变质程度较高且煤种为气煤,但是所见煤层的厚度均为不可采,并且从煤层自身发育特征及本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分析,本区很难形成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供开发的煤层,因此,本区找煤前景较差。
参考文献
[1]柳玉洁,樊金云,王志民.大杨树盆地九峰山组地层聚煤规律分析[J].山西煤炭,2012,32(11):55-56.
[2]杨振邦.九峰山组煤层特征及沉积聚煤环境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3):170.
[3]温丽,常稀祥,郝文丽.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沉积聚煤条件及找矿远景[J].黑龙江国土资源,200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