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州”怎么打脱贫攻坚战?
2019-10-09陈有勇
陈有勇
2019年4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对打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
4个月后,《求是》2019年第16期刊发了总书记这篇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讲到了“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在脱贫攻坚战的决胜时期,“三区三州”的脱贫攻坚问题,值得好好研究。
在哪?
“三区”是指西藏、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
“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州、四川的凉山州和云南的怒江州。
“三区三州”是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80%以上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
2017年6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第一次公开提出抓好“三区三州”的脱贫工作。
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西藏和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四川凉山、云南怒江、甘肃临夏等地区,生存环境恶劣,致贫原因复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缺口大,贫困发生率普遍在20%左右。”
2018年8月1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5处提到“三区三州”。
文件提出:加强“三区三州”电网建设,加快解决网架结构薄弱、供电质量偏低等问题;全面实施“三区三州”健康扶贫攻坚行动,重点做好包虫病、艾滋病、大骨节病、结核病等疾病综合防治;在援藏援疆援青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干部选派倾斜支持力度;实施全国性社会组织参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
脱贫难在哪?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民族、宗教、维稳问题交织,是决定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的关键。”
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
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
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曾把深度贫困的特征概括为“两高、一低、一差、三重”。
“两高”即贫困人口占比高、贫困发生率高。
“一低”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低。
“一差”即基础设施和住房差。
“三重”即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
“三州三区”作为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也具备这样的特征。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三区三州”仍有17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国现有贫困人口的12.5%,贫困发生率8.2%。深度贫困地区在2020年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
脱贫攻坚战怎么打?
在总书记亲自指导和密切关注下,“三區三州”脱贫成效明显。“三区三州”虽然只剩下172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但是这些地方的脱贫成本比别的地方高,脱贫难度比别的地方更大。这是我们这两年重点攻坚的区域,我们要紧盯这些地区,加大投入、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完成脱贫任务。
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动力。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既要用好“外力”,又要修炼“内力”。要在思想发动、宣传教育、感情沟通上做到位,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改变简单给钱、给物、给牛羊的做法,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力度,对生态环境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群众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分则力散,专则力全。”集中优势兵力,尽锐出战,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要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成色真实,脱真贫、真脱贫。而且,脱贫之后还有一个巩固脱贫成果的问题,不能“一脱贫就撒手”,既要打好脱贫的攻坚战,又要打好防止返贫的持久战,防止“饱而复饥、暖而复寒”的情况出现。作为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脱贫了也不能松劲懈怠,不能有厌战情绪,更不能着急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扶上马”后,还要“送一程”。脱贫攻坚要坚持做到“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越到冲刺阶段,越需全力以赴;越是胜利在望,越需专注用心。“三区三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来源:求是网
编辑/谭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