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9-10-09彭妮娅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要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继续坚持。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1]。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到党的十八大报告独立成篇论述生态文明蓝图,生态文明建设被写入党章、国家“十三五”规划,再到如今国务院改组原环境保护部为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被历史性地写入宪法,十多年间生态文明发展态势迅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则是肯定了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2],也预示着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将更加规范和系统。我们研究中小学生态教育,是为了了解现状,查找问题,建立完备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和路径,从而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
一、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
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我们编制了调查问卷,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进行了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问卷发放主要集中在河北、山东、湖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最后回收填写完整的有效问卷7,174份。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男生占53.96%,女生占46.04%,性别比例基本均衡。年级分布上,小学一至三年级占7.33%,小学四至六年级占44.37%,初中占32.24%,高中占16.06%。小学四至六年级和初中学生较多,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回答问卷需要有老师协助,参与调查的较少。对问卷进行整理后,发现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如下。
(一)中小学生态教育的积极面向
1.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教育的主观意愿强
参与调查的中小学生中,表示很开心参与调查、会认真如实回答问题的占96.64%,认为生态环境重要的占93.06%,表示非常愿意学习生态知识以及积极支持参加环保志愿活动的约占八成。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主观意识较强。同时,他们对相关概念和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表示对生态教育比较熟悉和有所了解的占87.97%,有86.16%的受调查者对学校开设生态教育课程表示明确支持。另外,他们在生活中对生态环境知识持积极留意态度的也占大多数,对报刊书籍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表示会认真阅读和大体浏览的超过九成。
尽管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但由于接受生态教育的时间还不长,对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尚有所欠缺,一些生态常识的测试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生态素养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2.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教育的形式丰富、渠道多样
学校生态教育在课程建设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设置单独的生态教育课程,讲授生态知识;另一方面是在自然、生物、地理等课程中以学科渗透的形式涉及生态相关知识,采用以上两种形式进行生态教育的超过七成。中小学生参加生态活动的形式较丰富,除了参加校内组织的生态主题的手抄报、绘画、征文、演讲、辩论等活动和实地考察外,还有不少学生参加校外团体和机构组织的生态实践,参加过校内外的实践活动的约占受调查者总数的三分之二。
除了学校教育以外,生态知识的获取还有多种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等,现在的媒体已经成了生态知识来源的主要渠道。当阅读报刊书籍,看到生态环境方面的报道时,表示有兴趣阅读的占93.47%。同时,老师和家长的日常教育和交流,也能促进生态情感和生态行为的丰富和发展。
3.学校生态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家庭支持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起点、补充和延续,同样,高效的生态教育也离不开家庭的支持。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态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家庭支持:一方面是指家长对于子女參加生态实践和相关活动的态度;另一方面是指家长自身的行为习惯在潜意识中对子女造成的影响。
具体而言,家长对子女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态度,表示非常支持、鼓励其参加的占64.50%,以子女自己的意愿为准的占31.04%,可见中小学生参加生态实践能够获得家庭支持的大约占95%。对于余下5%的家庭,家长也有自己的考量。究其原因,比例较高的是怕户外活动有不安全因素,占比53.75%,其次是不想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占比37.91%,再次是活动花费问题。[3]总体来说,中小学生态教育获得了较好的家庭支持。当然,生态文明的社会舆论热度也提高了生态教育和实践的关注度。
同时,家长自身生态素质提高,也为生态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在各行各业开展推广,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家长在与生态有关的细节上的言传身教,也能使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
(二)中小学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中小学生态教育显示出良好的态势,但是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1.教育者对生态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虽然各地的生态教育都在逐步开展和推进,但是调查发现,基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生态教育的认识水平还有待提高,对其理解还存在一些偏差。一是对生态教育认识不清晰,将其与环保教育等同起来,认为只是新瓶装旧酒;二是由于经验不足存在“敬而远之”的状况,因为怕出错、怕效果不好,于是干脆就不推行;三是担心生态教育课时对“正课”造成影响,认为只有文化知识课才是“学”,而生态教育课就是“玩”。
实际上,生态教育内涵涉及的方方面面虽不是全新,但也绝不是对旧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学、教育学的相关经典理论,对生态价值、和谐共生、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既以我们所熟识的知识作为基础,又从方法和技术上拓展新的视角,进行新的整合,它与已有学科有交叉,但不等同。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被写进党章和宪法,国务院改组原环境保护部为生态环境部,生态文明教育被单列写进《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2.生态教育尚停留在较浅层面
生态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对生态价值观的学习和理解也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态教育尚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离系统全面的生态价值观的树立还有一定的距离。首先,生态教育还停留在教大家领会何为生态价值观的知识教育层面,仅属于生态教育的第一个层面,而对于遵循生态价值观理念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将生态价值观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以及用生态价值观将教育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里的其他因素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较深层面,还少有涉及。其次,对生态价值观的教育也停留在微观层面,即对于自然生态和环境系统的价值认识,而对于“两山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性、历史性、哲学性的思辨和教育还有待加强。
以上现象也反映出我们中小学生态教育的体系还不够完善,一是缺乏独立的生态教育的课程建设和教材研发,设置专门的生态教育课的学校为少数,现在所进行的生态教育大部分是在其他相关课程中有所涉及和渗透,课程的不完善、课时的不充足导致教育内容老旧、部分重要内容缺失;二是缺乏专业的生态教育师资,生态学成为一级学科时间较短,师范院校中尚未开设生态教育专业,生态教育的教师只能由生物、自然、品德等课程的教师兼任,于是造成了生态教育内容浅显、不够深入和全面的局面。
3.生态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教育部门也积极响应号召,各级各类学校纷纷采取各种方式开展生态教育。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表示对相关内容不太熟悉和到目前为止尚未接触过的占一半,这说明中小学总体的生态教育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同时,通过数据筛选看各地区的调查结果,中小学生对生态知识的了解程度呈现出了一定的地区差异,生态教育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生态教育出现地区差异的原因与地区资源条件密切相关,一是地区的教育资源,二是自然生态资源,三是经济资源。由于生态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都较为新颖,于是拥有前瞻视野和现代化教育资源、教育发展水平较领先的地区较易获得先机。同时,地区的生态和地理环境也为生态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便利条件,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或者拥有生态产业的地区在生态实践教育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另外,经济保障能力也是影响生态教育的重要因素,一些实践体验项目的开展离不开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拥有不同的资源条件的地区生态教育的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同时,开展时间的长短、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差异等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发展建议
基于以上的调查研究,本文拟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强化认识,加强生态教育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端正态度,加强认识,提升生态教育施教者的业务能力。由于基层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是生态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执行人,因此应该以他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升带动生态教育的理论体系构建和学科发展。教育者应充分领会《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论述,树立坚定清晰的生态意识,认识生态教育在立德树人进程中的重要意义,理顺生态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以全面协调的生态观作为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前提,以思想建设带动学科建设。
第二,积极研究,构建生态教育理论体系。既基于教育又跳出教育,既面向教育又融入教育,既研究教育又服务教育,为生态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基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研究生态教育入手,微观和宏观层面相结合。微观上结合实地调研,研究相关教育的实施过程、具体方法以及教程、课时、考评等,研究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宏观上研究生态价值观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从而将生态教育与社会生活和经济中各种关系融合促进。建立生态教育的推进时间表,针对不同教育现状的地区和群体设置因材施教的步骤,将口号变成行动,将理论付诸实践,争取都能取得落到实处的成效。
(二)教研合作,尋求高效的生态教育实施路径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在开展生态教育之前,都应明确其教育目标。各级教育主体要通过研究生态教育的内涵、作用、现状和问题、实施途径、预期效果等内容,探索其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全面解析生态教育的发展历程、理论和现实背景、实施的推力和阻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找准着手点,深入探索生态教育有效实施的背景、条件和途径。
其次,当对教育目标和实施路径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便可分层次对生态教育的路径进行解读。第一是认识,对生态教育的路径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便可加强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充分的概念解析有助于后续教学实践的开展和成效评价。第二是实践,以对知识体系的认知为基础,以实施现状为参考条件,对各级各类学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施生态教育。教育部门兼顾各学段特点进行统筹,学校注意课程的设置和课时的安排,教师注重教育形式的优化和教育素材的选取,学生则应积极配合,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各地区应积极利用区域有利条件和相关资源,建立和开发教育实践基地,减少生态教育进程的地区差异。第三是评价,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实践,便应对实施成效进行评价。一方面将实际成效与预估成效进行对比,了解实践的难点和重点,并适时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和补充;另一方面,对预估成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行相应的评价,预估成效既是实践的标准和方向,也应根据实践评价的结果进行灵活的变通,以成效易于评价、目标便于调整为最佳。
最后,应着重加强课程建设和教材开发,解决目前面临的影响生态教育高效进行的最大难点。正值《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学校要开发生态文明相关课程之际,我们应加强教研者和一线教师的交流沟通,使生态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基于课程设置和施行现状,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提高反馈的效率,以教学实效分析增加研究的权威性,以研究指导增强教学的科学性,争取课程建设中的每一次调整都有理有据有目标。同时,加强师资水平建设,增加对生态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让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的教学,从而达到专业的效果。另外,利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信息资源潮涌的态势,加强生态教育的网络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补充。一是开发、规范、筛选、监管生态教育网络课程,确保渠道的通畅性;二是对网络环境和交流平台进行管理和疏导,确保网络环境的洁净安全。
(三)增加投入,加强安全、经费支持等外围保障
基于影响中小学生态教育的因素分析可知,除了教育本身以外,还有一些外在因素在生态教育中发挥作用。其中实践活动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影响学生家长对生态教育的支持力度的首要因素,也是给实践课教师带来不小心理负担的因素,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安全保障,以消除家长和教师的后顾之忧。首先,预防为主,安全知识先行。以《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预防和应对意外伤害事故的处理办法为依据,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知识宣讲。一是自己不要做危险行为,二是当户外实践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意外状况时,要有科学的自救和救助办法。其次,安全意识贯穿全过程,活动前反复强调,活动中安排安全教师专员全程陪同和协助,活動后及时交流总结经验。最后,为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师生购买安全保险,未雨绸缪。
除了安全因素以外,费用问题也是影响生态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个因素。由于实践活动多在教室外开展,容易造成相关费用是“额外支出”的这一印象,有时还需要家庭负担一定比例,这样就会给家庭带来一些“不必要的”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中小学生和家长参加生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在中小学校中投入生态教育专项经费,为生态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消除教育以外的因素对其造成的阻滞。
另外,加强外围保障时应考虑地区和校际差异,鼓励进行县际、校际联合教学和实践,发挥各自的优势,对起步较晚的地区和学校进行适当的支援和帮扶。一方面,通过援助减少认识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差距;另一方面,重视和利用客观资源差异,鼓励各学校根据本校和本地实际进行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研发,形成地区特色。通过缩减差距、保留差异,创造各地生态教育均衡发展的良好局面。
总之,以教育者不断提升的业务水平回应中小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以完备的理论体系构建带动课程建设开发和强化师资培养,以充足的经费支持和有力的安全保障创造友善的外部环境,同时利用各地资源优势形成地区特色,补齐发展短板,循着如此有效的路径不断前行,我们的生态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全民拥有健康的生态文明素养、国家实现富强和谐美丽的日子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李干杰.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大力提升新时代生态文明水平[N].人民日报,2018-03-14(16).
[2]刘贵华,岳伟.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教育研究,2013(12):10-17.
[3]彭妮娅.中小学生参与生态教育意愿强烈—中小学生生态教育现状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7-10-19(12).
【彭妮娅,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 敏
读者热线:010-62027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