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物理教学有效性的课堂实践
2019-10-08李爱君王红霞许佳婷
李爱君 王红霞 许佳婷
【摘 要】对军校学员而言,学习时间主要还是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介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97-01
近年来,关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竞赛等提出诸多的新理念,但大学教育的初心和核心仍是回归人才培养,回归学员的学习。对于军队院校,学员能够学习的时间绝大部分在课堂,由于管理上的一些特点,目前阶段理论讲授部分仍会占据教学主体,同时教学手段和模式的变化,往往也需要基于课堂教学来进行。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员在课堂上的“参与”性,促进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理念
树立为“学”而“教”的理念,教以学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设计上,教学方法选择上,有所侧重和偏向。比如遵从学员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结构由浅入深,渗透方法,所提出的问题逐渐深入,让学员积极的参与进来,又不至于无从切入;再比如使用“探究法”教学时,不是直接给出问题,而是给学员“提出问题”的机会,并和他讨论该问题的必要性和探究的意义,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员从“研究者”的角度去思考:该研究阶段需要提出的問题是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可行的方法?这有助于其更好的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形成较好的科学思维。如此,学员真正的参与进课堂,不再只是接收端,而是课堂知识创造和学习的主体。
夸美纽斯指出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性在于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始终把握教是为“学”而“教”,在内容设置,方法选择,乃至语言呈现上,都更有助于学员主动的参与过程,而不是被动接收,使其成为课堂教学推进的主体,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学设计
一要重视物理概念。物理的概念,原理可以说是物理的核心,学员往往觉得概念,原理本身都很简单,殊不知,它只是看上去十分简洁,但绝不简单,往往隐含着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教学设计中,关注这些概念所蕴藏的,渗透着“物理味儿”的东西,教学中多角度分析、探讨,以使学员理解概念原理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体会物理知识,感受物理文化。比如,力学中有一节迅速引进了动量、动能、势能等多个概念,如果引导学员思考,为什么引进这些状态量,引进新状态量的原则是什么,学员就对状态量的概念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要突出物理思想和方法。教学的有效性,不只是体现在学员对具体知识的掌握,更应包含对物理中相关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掌握,教学中据内容引导学员分析探究,让思想和方法浸润、渗透进学员的内心;比如,波函数一节,一以贯之的采用类比法,展示类比法在波函数建立,方程的确定等方面发挥的神奇作用,这一过程,可以很具象的使学员对类比方法有深入的理解,而不是最初简单的“望文生义”,以为类比就是把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比较着记忆和学习,这有助于使学员深刻体会物理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意义。再比如,在“氢原子的玻尔理论”一节中,如果能尊重、重现物理学史中,物理学家基于什么历史(物理上的)条件,提出了怎样的问题,用了什么方法去探索、突破了哪些旧理论,做了怎样的创新,这样的内容本身一定要珍惜,组织的好,会给学员带来一次不可多得的物理研究的过程的呈现,其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乃至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对学员来说都是一次精神滋养,对教师来说,教学设计上,能更多的遵从学员认知规律,更多关注如何将学员“带入”问题中心,参与、思考,适时适当给学员质疑、讨论的机会,那么这一堂充满物理思想、方法的课,会使学员愉悦的感受到物理本身的神奇和无限乐趣,自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方法灵活结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结合的形式,设计教学。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优势或局限性,我们根据内容的不同形式,不同阶段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不必纠结于只使用某一种。比如,在使用探究法的同时,往往伴随讨论法;探究法将学员带入质疑的情景,讨论法则可以使学员在质疑中去思考,争辩,分析,解决相应问题,这两种方法的结合在物理课堂应用较多,因为二者都有利于学员的“学”,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可以适当倾向于能够使学员更多的参与进来,能促发其思考的方法可以作为首选。
四重视“原始”问题的内容。大学物理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员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分析、解决问题。就这一教学目标而言,物理中的“原始”问题,是非常好的“题材”。比如,理想气体的“压强”一节,如果按教材内容安排,先介绍各种概念:统计假设,统计平均值,概率,理想气体微观模型等等,这些概念因为之前没有接触过,很难理解,如果直接建立概念,往往近一节课才能讲完,而且其结果,往往还是不太理解,为何建立这些概念;而如果从一开始提出问题“如果推导理想气体的压强,该从何处着手?”,可以再追问“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谁?”,“能用牛顿定律逐个分析研究对象吗?”,“这样的研究对象,其运动应如何“量化”?,遵循的规律是什么?”,经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员对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研究方法有了基本的认识和方向,这时再细化问题,逐一解决,在过程中将渗透相关概念,学员会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理解过程。同时由于诸多问题的提出,质疑,讨论,总结,学员已完全“进入”问题,并且有了一起解决问题的“主体意识”。解决“原始问题”的教学过程,很多情况下,不做引导,反而促发其多方面思考,分析,使其体会到探索的全程。当问题逐一解决,突破,完成,学员亲切触摸——如何采用物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同时也往往获得了自我成就感。根据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这种将概念,思想,方法融入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非常好的选择。
总之,要切实提高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上将“教”与“学”均向学员的学习回归,让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员学习的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