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浅谈与其沟通技巧

2019-10-08高青樊钟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沟通小学低年级

高青 樊钟琴

【摘 要】儿童的思维具有形象性、具体些,缺乏批判性和灵活性。从儿童立场出发,尊重儿童的思维特点,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思维特点;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60-01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思维能力特点与成人有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低年级儿童。这些差异体现在,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力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等。心理学研究已表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一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至四年级,才会逐步过渡到逻辑抽象思维。并且他们的思维能力缺乏批判性和灵活性,还处于较为盲目的阶段。低年级儿童的这些生理特征,决定了教师在与其沟通时,必须站在儿童立场,“大人要说小孩话。”另一方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儿童本位”的思想越来越受到认同。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而应当以语言去引导、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总之,小学教育在回归本位:“分数”“考试”不再是第一位,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才是好教育。儿童的思维特点、课程的改革都要求教师应从儿童出发,才能与儿童进行有效沟通。基于此,教师在与小学低年级儿童沟通时,可以运用以下四点沟通技巧。

一、沟通时语言要形象具体

形象具体其实是两方面:与小学低年级儿童沟通时,语言一要形象,二要具体。

形象与抽象相对,形象的语言指的是直观、可感的语言。比如,对低年级儿童说“上课要专心”,其实他们很难理解“专心”这个抽象概念。所以,需要把“专心”形象化:上课时不能东张西望,眼睛要看着老师,耳朵要听老师在讲什么。

具体是指不笼统,细节、步骤明确。教师有时会对低年级儿童说:“有事、有问题请举手报告。”,低年级儿童却很难理解什么叫做“有问题举手”。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依赖于事物的具体表象而进行的。所以教师需要把“有事”“有问题”具体化:谁要上厕所,谁的笔掉在地上,谁感觉不舒服,谁听不懂老师的话,谁要问老师什么事情,请举起你的手。

对一年级的小朋友,语言越形象具体越好。

二、沟通时需要示范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缺乏批判性和灵活性。这样的思维特点一方面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做好示范,尊重儿童的思维特点,利用其强大的模仿能力进行教育。例如,在向学生教授课堂上如何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回答问题时,身体要站直,眼睛向前看。”教师此时就应该边说边向学生做示范,同时,加入坏的示范——站得歪歪扭扭,眼睛看着地面——对比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如何起立回答老师的问题。

三、柔化肢体语言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有归属于爱的需要。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如果教师能够柔化自己的肢体语言,会满足儿童的此类需要。

紧紧皱起的眉头,冒着怒火的眼神,叉腰或者环抱在胸前的双手,都能让儿童感觉到教师强烈的负面情绪,从而拉远教师与儿童的心理距离。与之相对的,鼓励赞许的点头,柔和善意的目光,亲切肯定的肢体接触,能让儿童传达爱的信息,满足他们归属与爱的需要。

相信小学低年级的教师都经历过,学生举起了双手,请他回答问题,他却答不上了的情景。这其实也是基于低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不能自觉思考而出现的情况。如果此时教师生气地批评学生,并命令他下次想好了再举手,这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甚至会陷入负面的情绪。反之,如果此时教师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柔化自己的肢体语言,亲切地鼓励并引导学生“你仔细想一想……”,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兴趣,从而促进儿童的深入思考。这是肢体语言的力量。

四、及时给予反馈评价

小学低年级段的儿童,非常渴望得到教师正面的评价,这是他们获得自尊、感受自我价值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也指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可以增加儿童的良好行为,减少不好的行为。

因此,第一,教师需要在与儿童沟通的过程中,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儿童的语言、行为作出反馈。例如,针对儿童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老师整堂课都看到了某某小朋友高高举起的双手,表扬他的积极和善于思考!”及时的正强化会增加学生的此类行为。第二,教师需要丰富评价尺度,从实际情况出发尽可能地放大儿童的优点,满足其感受自我价值的需要。只要儿童在沟通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人优点或者端正的态度,都应给予正面反馈。

尊重儿童思维特点的沟通方式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教师站在儿童立场上说好“小孩话”,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从而促进其身心发展。相信在这样的情形下,师生间的沟通将会是温馨良性的互动,不仅能让教师的教育工作顺利开展,还能利于儿童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曲连坤,傅荣,王玉霞.第三部分 中小学生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讲 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特点[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07):35-37.

[2]于永正.对“儿童的语文”的几点思考[J].江苏教育,2018(33):10-13.

[3]刘锋.儿童立场:“儿童的语文”的魅力[J].小学教学参考,2018(25):43-44.

[4]李倩.论课堂提问的儿童立场[J].教育科学论坛,2016(11):5-7.

[5]朱以秀.坚守儿童立场 提升对话品质——激发儿童学习语文动力例探[J].小学教学研究,2013(29):10-12.

[6]华艳娇.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中小学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基于教师視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5):227-228.

[7]颜培君,潘宝城.试论斯金纳程序教学理论对幼儿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现代化,2018,5(45):364-366.

猜你喜欢

沟通小学低年级
高职高专班主任与学生教育沟通问题探讨
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习惯
决策咨询活动中的沟通艺术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模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