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左右手乐章:奏响小学生快乐习作

2019-10-08徐剑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徐剑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93-02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小学生对习作普遍缺乏乐趣。据资料统计,小学高年级学生喜欢习作的占32.84%,其余的学生平时多奉命而作。随着进入小学中高年段,作文训练频率不断加快,而学生的兴趣却逐步退减。潦草、应付、少写、拖延、漏交现象屡见不鲜。看起来,训练的增加为学生触及、体验、整理生活感受的丰富性提供了空间和可能;但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这样一些作文能力标准看,往往反映了一种低水平重复和发展的静止。

《语文课程标准》改“作文”为“习作”。一字之差,相去甚远。这个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小学生书面表达的要求,侧重于用“习”而不是“文”的标准来评判。作文注重结果,习作注重过程——只要去写,就有收获,就是成功。语文新课标给习作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主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习作过程是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发现、感悟和想象的过程,更是一种自然的倾吐、真情的涌动和心灵的洗涤。

一、左手乐章

本文分别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首先,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即左手乐章——教师创建一种宽松、愉悦的习作环境。

1.该松手时就松手——教师走出强权束缚,学生融入快乐课堂。

长期以来,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高喊着“主导”的口号,却常常扮演着“主宰”的角色,这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愿望。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首先把“学”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形式。

语文教师要认清习作的功效在于应用,在于表达所闻所感。教师要在习作理念、要求等方面“松松手”。

从知的角度看,师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小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从获取知识的来源角度看,教师的权威也正随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渐渐消解;以学生获取知识的机制看,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指导者,而不是赐予者、哺喂者。只有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愉决的心理环境中进行习作学习。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真切的想法,不畏权威,积极讨论,大胆质疑。其次,根据教学的需要,重新安排桌椅的排列形式:有时是半圆,有时小组围坐,有时干脆席地而坐……虽然只是座位形式的改变,实际上是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听听小伙伴们的口头习作的录音,配乐朗读,也可以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再现事情发生的过程等,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2.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引领发展综合习作能力,学生享受多彩习作乐趣。

(1)培养敏锐感觉,引发习作乐趣。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的自然顺序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欲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便诞生了。”

当然,要培养一个人的感觉能力,仅仅靠观察是不够的,仅仅给他们引导发现和捕捉的对象也是远远不足的,更重要的是强调观察中的思考、感受和体验。

如让学生“找春天”,在校外田野上转了一圈,不是写柳树发芽,就是写桃树开花。如果全方位调动感觉器官去看、听、嗅、摸,并有意识地体验当时内心的感受,那生活的点点滴滴才可能成为“笔下之竹”。

(2)提倡独特感悟,收获习作乐趣。

情感是习作的灵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我”,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诗人。所以在平常的习作中,我们应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对万物有他们自己至真至纯的独特体验:有愿望的时候,需要倾诉;有发现的时候,需要分享;有建议的时候,需要表述……

(3)加强习作乐趣。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樊发稼曾说:“只有快乐地生活才能健康地成长,孩子快乐生活包括快乐学习,当然包括快乐作文,作文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写作的快乐源于对作文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教师,学生需要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教师、家长来引导培养、启发,源头往往得益于教师的鼓励。”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形式给予学生启发、帮助,激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如利用对音乐和图画的想象、理解和表达,让我们的习作从出题到内容都呈现出新颖多样的面貌。

其次,通过口头作文,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使学生感到习作并不难,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身边的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有一定的自信心。

(4)开阔无边想象,延伸习作乐趣。

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的想象也是海阔天空,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放飞心靈,心游万仞,神骛八极,让想象入文,学生的习作才能快乐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想象的巅峰时期,儿童想象写作更能出彩。

二、右手乐章

第二方面是从学生的角度,即右手乐章——学生从生活中大胆地体现自己的快乐习作。

1.走进五彩缤纷的生活——信手拈来皆素材,生活随处可习作。

由于学生缺乏体验,对生活中的一些事往往习以为常,熟视无睹。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作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用心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1)关爱校园,摄取素材。

校园生活是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生活,感受着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也感受着集体的温暖。但这么熟悉的环境却往往让学生忽视,这个时候教师应设法通过诱导,让学生充分体验学校生活的快乐。曾听到这么一节作文课《在学校旅游》,老师引领学生观察学校每个熟悉的地方:学校的大门、教学大楼、教室布置、教师办公室、操场、花坛、校园中的花草树木等。让学生边观察边用纸笔记录,做些“写生”,处处给学生作细心的、突出重点的指示。就这样简单却行之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学会“摄取生活的素材”。

(2)关爱社会,收获素材。

五彩缤纷社会,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接触。不久前,我带领着校园小记者参加一个“城乡孩子手牵手”的联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孩子体验、感受,并布置写一篇日记。学生的那种兴奋、激动流淌在字里行间。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如利用重阳节让学生去敬老院给孤寡老人送温暖;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带着去公园或其他公共场地打扫卫生;参观越剧小镇和越剧艺术学校……这些都为孩子们创造了写作的源泉。

2.表达多滋多味的生活——放胆表达显个性,习作彰显真性情。

俄国文学大师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凡是好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习作是学生自我需要的表达,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认识转变为内在的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自主、自需、自由的过程。因此,在习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掉迎合需要的矫揉造作,要尽量用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流露自己的性情。在表达形式上,鼓励学生多角度、创新大胆地写。

(1)自由宽泛式。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转,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更好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多添条条框框的约束。让学生以小学生独特的视觉写儿童作文,真正体现那独特的童眼,纯真的童心,丰富的童情,无忌的童言。

(2)习作接力式。

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每晚轮流写一篇日记并进行接力赛,看谁写得生动,写得有趣。这种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在接力习作之前都会认真读前面同学的习作内容,接着认真地写好自己的这一篇,力求能超过前面的同学。在得到教师赞赏后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写作的积极性又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由此看来,学习习作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发展言语和思维能力、品读生活、丰富性情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语言本身是多么有趣,才能大大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