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中的智慧与精彩

2019-10-08惠静汤瑞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修鞋双手习题

惠静 汤瑞

【摘 要】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始终要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阅读的策略,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经验带入到文本,以达到文本与读者的交互,从而在细读之中品味和浸润语言,发展语言素养和思维。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84-01

当下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仍存在着大量对课文的拆解式、分步式学习,将重点放在识记语文知识上。但是,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阅读教学重点已经转变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掌握正确的语文知识。阅读教学则更加关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语文智慧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以文本为载体,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将学习回归到学生的身上,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提问、讨论。教师提供不同的策略、方法,帮助他们理解、读懂文章,最终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阅读教学中吸收一些“文本细读”的方法是十分有益的。

一、寻找文章主线

文本细读指向的言语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从字、词、句等言语材料入手,潜心涵泳,全力开掘言语的多侧面内涵。例如,北师大版第一册《池塘边的叫声》一文中,教师在教授“好奇”一词时,运用“随文解词”的方法,可以结合整个说话的语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深入到文本本身:①“孩子们,青蛙在哪里玩啊?”②岸上好玩吗?小鱼去过吗?你从哪里知道的?③小鱼想去吗?想知道岸上什么样吗?这样,通过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好奇”的意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在智慧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根据课文的内容想一想“好奇”的意思,教师在处理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就能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师必须敏锐地从文中找到准确的切入点,童趣的催化点,让学生在智慧的课堂上学会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促进思维的碰撞——设疑

任何语言都只是一种表象的存在,可以采用设置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只是设置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上可以根据具体的文体和文本特点进行变化。

1.由课题提问设疑。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和“灵魂”,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

利用课题来设计、组织教学主线可以突出重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一双手》一课,第二课时,从课题入手用设疑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复习前一堂课的内容,又可以很好地将学生领入新的教学内容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针对《一双手》这样的题目,学生可以提出以下的几个问题:①谁的一双手?②怎样的一双手?③为什么这双手是这样的?通过这三个问题,孩子们可以回忆出上一节课的内容,也可以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文本细读的智慧的课堂中。再如,北师大版《将相和》一课中,可以利用题目中的“和”字进行设计。这一课的教学主线为:将和相为什么不和?后来他们为什么又和了?像这样抓住课题来设计教学主线可以使教学思路清晰。

2.由文章的中心句设疑。

文章中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揭示文章的主旨或者蕴含的深意。教学中如果能抓住这些句子设计叫教学主线,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例如,北师大版《手上的皮肤》一文中的最后一段:“手的用途很多,手上的皮肤学问也多。”这句话在文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学中我们可以围绕这一句话来组织教学:①“手上的皮肤学问多”,有那些学问?首先,教师引导孩子们回忆上节课所学,在通过引导、品读了解手上的皮肤有那些学问。这是一篇说明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除了要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外,还要教会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方法。

3.注重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编者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单元训练重点精心设计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智慧课堂上的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后的习题入手,即可复习,又可导入新授课。例如,北师大版《一双手》的课后习题:“张迎善的一双手是怎样的一双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一双手?”在第二课时开课时,教师首先引入这个问题恰到好处。这个课后习题是由两个问题组成的,前一个问题很好的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后一问题恰到好处地引导我们能深入地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在进行学习时我们不仅要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设疑,而且要培养学生自己提问设疑的习惯。

在文本细读中,教师抓住文本语言的精妙之处、矛盾之处,在恰当的时机下设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得到进一步的感悟和体验。

三、积极寻白,理解文意

当文本的每一个部分不连贯地并列起来时,就必须会有空白的出现。一个教师将文章的脉络理得清楚,不仅仅是要看作者挑选了什么,也要看他舍弃了什么,舍弃的往往是文中的空白。教师能够很好地处理这些空白,除了会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还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北师大版《修鞋姑娘》一课中,作者在文章最后写到:修鞋姑娘你在哪儿?姑娘究竟在哪儿,文中没有写,这就是文章中的“空白”。通过细读,我们一次次剖析了作者的心理变化,从中了解到了修鞋姑娘的人品,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么着急地想找到她。在文章的最后为读者留出了空白,让人无限的遐想。孩子们会想象:她有可能在哪里?会在寒风凛冽的街角,会在暂时躲避风霜的屋檐……在合理的猜测中更能体会当时作者急切的心情,了解修鞋姑娘这个人物形象的优秀品质。在教师與学生的交互式对话中所寻到的空白处得内容处的内容彰显了修鞋姑娘和作者之间情感的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倡导“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些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树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语文阅读教学一切目的所指向的就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背、批、画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感受母语魅力,获得语言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参考文献

[1]汪朝.《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1年.

[2]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彭坤明.《创新与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4]沈龙明.《中小学智慧的课堂教学艺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猜你喜欢

修鞋双手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抓住习题深探索
洗好双手七步走
修鞋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我用双手改变贫穷
双手握生死
修鞋摊趣闻
用鼓掌的双手做环保
英国修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