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2019-10-08李兴贵
李兴贵
【摘 要】浅谈培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一、语文课堂教学对智障儿童的重要作用;二、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养成教育;四、语文课堂教学需联系生活,因材施教。
【关键词】培智;语文教学;养成教育;爱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156-01
智障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智力低下,行为障碍明显,再加上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与生活中心灵的创伤、自尊心的缺失等都使智障儿童的学习能力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主动发展是智障儿童生命个体的本真追求。它是在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的同时,探寻生命个体发展潜能的必要需求。
一、语文课堂教学对智障儿童的重要作用
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更不能掌握一技之长,谋求自己的生活,因此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对智障儿童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1.语文课堂教学着力提高智障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不会做到会做,由不熟练到熟练地掌握技能,最后在实践中应用技能,提高了智障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2.语文课堂教学需提高智障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
智障儿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其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和家长应该把这种能力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在家中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内务等。
3.语文课堂教学要提高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智障儿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在没有教师辅助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与同伴的沟通解决问题,如何想办法使工作做的更好等,智障儿童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智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注重语文课堂教学促进智障儿童的有效发展
1.营造和谐氛围,拓展参与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才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了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也就为学生学习、探究、思考、展示等活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也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感受自身价值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参与意识。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以小游戏为突破口来切入课堂,贴近智障儿童生活,能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投人其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人文本情境,使其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的内驱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完成了导人新课的任务,而且还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堂练习说话的目标,同时渗透了礼仪教育的人文理念。
调查发现:班上的孩子很少独自外出,长期被“束缚”的他们根本不可能了解社会,更不要说在社会上生存。于是我组建了“小小街路参观团”,大胆地将课堂移至街路,领着孩子穿马路,过大桥,让他们亲身体验“‘人行道在脚下,‘红绿灯在眼前,汽车卡车在中间”的街路特征;现场讲解“‘人行道,靠右行、‘红灯停,绿灯行”等交通规则。一路街景尽收眼底,孩子们异常兴奋。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智障儿童的养成教育
刚入园的智障儿童没有经过专门的教育与训练,他们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了这一时期是行为问题最多的时期。如: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可以毫不顾忌地说,不文明的行为也因为年幼无知而轻易地被大人原谅,有的孩子待人长幼不分。很多儿童在家长的溺爱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什么都是家长代劳了,自理能力极差。俗话说:“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怎样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非常重要。不仅要长期坚持所定的规则,还要经常表扬、提醒、鼓励,使他们持之以恒坚持好的行为规范,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认识我们的校园”中,通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式让幼儿认识校园的,先带领幼儿参观、感知,然后让他们发挥想象力画出眼中的校园,对自制力差损坏花木草坪的孩子,我随机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每一种植物都有生命的,如果你们任意地采摘、践踏,它们就会受伤,受伤后的花就不漂亮了,所以你们要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去爱护它们,不仅要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路旁、公园里的花草树木也不能破坏。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会四季飘香,谁保护了环境,谁就是护花使者,他就会长得跟花儿一样美。“你们想和花儿媲美吗?”“想,我想和花儿一样美。”“老师,我也想……”听着一声声稚嫩的话语,我的心里明亮了许多。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关注那些特殊的孩子,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有了起色——用爱的行动去感化他们,这样就能激发孩子们的爱美情趣。
四、语文课堂教学需联系生活,因材施教
1.要相信智障儿童是可以转化的。
面对他们我们不要漠视、反感甚至放弃,我们要去寻找深层原因,给他们更多的关注,把更多的微笑送给他们,总之对于形形色色的智障生,只要“晓之以理”然后“动之以情”就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要持之以恒。
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幼儿,如果想在短时间内改变他,那是不可能的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恒心,做好长期对智障儿童的转化工作。
3.要以诚相待。
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艰苦费时、费心、周期性长的工作,为此要时时处处给予他们关心、帮助、指导,智障儿童在老师坦诚、真挚、真心实意中得到温暖,缩短与其它儿童、老师之间的感情距离,儿童才会被感动,从而愿意接近老师、愿意接受教育。这也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具体体现。
4.对智障儿童的辅导要有耐心。
智障儿童基础差,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也差。教师不要开口训斥,闭口责备,甚至动手打学生,尤其是智障儿童出现反复时必须耐心说服教育。切忌伤害其自尊心,要通过耐心诱导,给他一个思考和再认识的机会,急于求成则适得其反。
5.用爱的肢体语言浇灌自信之苗。
智障儿童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其显著的特点,绝大多数的智障儿童有经常情绪反常、情感脆弱的现象。為了有效地矫治这种不健康的心理表现,我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爱和关注。课堂上,我让他尽可能坐到前排,经常用肢体语言与他交流。如他听不懂想哭时,我马上用手轻轻抚摸他的头,摆摆手,示意他安静下来。如果他表现得好,我会轻拍他的脸或肩膀,竖起大拇指表扬他。渐渐地,摸摸脑袋(亲近、责怪)、竖起大拇指(赞赏)、紧握拳(激励)等肢体语言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让小朋友们主动和他一起玩耍,节假日让他的亲朋们多带他到公共场所游览观光。目前,他脸上有了笑容、开始与伙伴们交流玩耍。
总之,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个艰辛、漫长、复杂的过程。“捧着一颗心来”,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时刻激励着我。也许弱智生不能成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但他们依然是家长的希望。在他们面前,我们不仅要做严师,更要做慈母,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千万不要忽视他们,要相信他们,真心实意地爱他们,绝不能有“放弃”的思想,只有真心对待他们,才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强烈共鸣,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倾诉他们的心里话,老师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有的放矢地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伟丰.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J].现代特殊教育,2009,(02).
[2]汪直.浅析智障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J].河南农业,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