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2019-10-08孙兴旺
摘要:近几年,以微博为首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由原有传统媒体为受众构建的拟态环境,使得大众传播在新媒体时代有了崭新的面貌。本文从拟态环境和新媒体的简述、新媒体在拟态环境下的特点以及消极影响、措施和结语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新媒体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关键字:拟态环境;大学生;微博
一、拟态环境界定
拟态环境这一传播学理论由李普曼在1922年出版的《舆论学》中首次提出。在他看来,拟态环境是媒介在人与真实环境之间所插入的“信息环境”,有两个特点:第一,拟态环境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而是将现实环境与媒体重组后的产物;第二,拟态环境并非与现实环境完全割裂,而是立足于现实环境基础之上的,经由媒介融合于现实环境之中。拟态环境既能够为当今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引导大众形成正确的社会共识,也能够给大众带来认知和行为误导,由于“拟态环境”反映的是一种介于人与真实环境中的虚拟信息环境,所以可能会对大众的认知和行为产生误导。
李普曼在书中写道:“人们的行为是对环境做出反应。如果见诸行为,行为后果就不是出现在刺激行为的拟态环境中,而是在行为发生的真实环境中”。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三种意义上的“现实”与人们的行为发生联系:首先是实际存在与现实当中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其次是经过媒介加工处理后产生的“拟态现实”,即拟态环境;再次是人们接收外部信息后存在于大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主观意识,即主观现实。
二、新媒体语境下的拟态环境
(一)新媒体界定
如今,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来源的主要方式。众所周知,新闻媒体1.0是指平面媒体、广播等传统媒体,2.0是指新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如手机、数字电视等媒体形态,3.0指以博客、微博等构成的自媒体。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互联网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具有互动传播、创新形态的媒体。”在笔者看来,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它具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特征和优势,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是微博、微信和QQ,这其中,微博无疑是新媒体的新宠。
新浪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迅速方便的体验感与即时交互的特性让微博这一软件的使用群体数量迅速扩大,尤其是90后大学生群体,成长于互联网构建的拟态环境中,早已适应了这一环境。所以,微博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使用数量也比其他受众多,从而新媒体塑造的拟态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二)新媒体在拟态环境下的特点
(1)信息内容的丰富性
继四大传统媒体之后,新媒体的出现和运用的成熟,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内容生产也愈加丰富。在传播方式上,除了文字、图片以外,还有视频、音频、动画传播;在内容生产上,不仅是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在编辑新闻信息,而是每个人都可能是新闻传播者,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发布信息,或通过搜索引擎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2)受众地位的改变
新媒体為受众参与拟态环境提供了技术支持,UGC新闻生产模式的产生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随时随地参与热点话题,进行发布、传播和反馈信息,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让普通用户拥有了话语权,这也预示了受众地位的提升。
(3)传播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在传统媒体所构建的拟态环境中,是单向的信息传播,周期长、传播效果差,受众往往是被动接受信息,无参与互动,从而局限了信息的影响范围。而在新媒体中,是双向传播信息,受众参与度高,信息反馈及时,传播效果广泛,形成了“地球村”的拟态环境,也拓宽了传播效果的范围。
三、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拓宽了信息来源的渠道,弥补了过去时代下信息的匮乏,同时也增添了学习的趣味,使大学生的知识储备的不足与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有限形成良好互补,满足了大学生强烈的信息需求,增长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也拓宽了知识面。例如,中国大学生在线、新青年等具有影响力的微博,发布关于社会热点、政治新闻以及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这时新媒体的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相重合时,它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正确构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理想信念。
(2)增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在新媒体时代下,传者与受者的界限模糊、地位平等,大学生作为普通的群体,也有权对一事件发表观点,尤其在微博中,可随时与他人进行平等交流,参与议题设定,引起话题讨论,引领其他同学的关注和转发,塑造了一种主动参与、平等交流的主体地位。
(3)提高人际间的交际互动能力
微博的出现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交平台,在微博中的参与评论、私信、转发、互粉及聊天,可以增强大学生与外界的联系,互粉双方更可以互相了解、增强情感,从而形成一个交际网络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消极影响
(1)沉迷于微博的拟态环境中
大学生过度使用新媒体,据调查显示,大学生每天使用微博的时间占到了2—3个小时以上。媒体系统依赖的理论认为,在一个充满媒体的世界中,人们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来获取各种信息。而微博可以通过热搜、超话、榜单、话题等这几个部分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源,但由于新媒体对内容的加工是很多大学生并不知情的,加之大学生的缺乏媒介的批判思维和社会经验,所以无意识地被微博牵着鼻子走。
(2)微博内容的缺失
为了吸引阅读量,不少微博自媒体在编辑信息内容时,充斥着大量的虚假、消极的信息,还有很多标题党,故意使用一些色情、暴力和极端的词语,造成题目与内容脱节,而大学生这方面意识淡薄,加之网络舆论的推进,将真实事实过度的娱乐化、渲染和炒作。经调查,某地区高校有35.3%的大学生认为微博的内容缺乏真实性,23.4%的大学生认为微博推送的信息偏向娱乐化、低俗化。
(3)导致大学生思维弱化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碎片化的传播方式,使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这种简便的网络工具,碎片化的阅读逐渐滋生了大学生的惰性,碎片化思维方式也破坏了大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和严密性。比如,很多大学生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用百度搜索,而不是进行自我思考和梳理,一味的相信百度搜到的信息,长期以往,局限了大学生的认知思维,缺乏创新,抑制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4)大学生群体的盲目从众
大学生在媒介的虚拟环境中依据自身共同兴趣爱好形成一个个群体,这一群体对待同一事件往往有着相近的观点和立场。由于大学生面对媒介缺乏批判思維和社会经验,对信息的认知较为肤浅,容易受到拟态环境中群体观念的影响。比如,微博某个大微公众人物或网红所发表的言论受到大学生粉丝的盲目追捧,成千上万的粉丝数一哄而上激起千层浪,形成舆论风向,这种做法也会左右大学生对该事件的判断。
四、新媒体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
(一)提升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选择、分析、甄别、反思和传播媒介中讯息的能力。在信息时代下,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首先,大学生应该自觉养成批判意识,运用批判思维来选择和甄别信息,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对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把拟态和现实一分为二看待,并能够客观的进行分析和评价;其次,大学生应当具有自制能力,多利用新媒体发现新知识,探索新领域,获取新思想。
(二)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高校应当逐步开设有关新媒体的课程。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了媒介教育的重要性,例如清华大学在2007年就针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在媒体实验室里体验新闻-----全球媒介素养课”。所以,开展全面的新媒体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应将这一课程纳入到大学生的培养计划方案中,教会学生如何用理性批判的思维对待媒介。
(三)加强社会的引导作用
一方面,媒介机构要扮演好“把关人”的重要角色,尤其强化主流媒体的积极引导作用,注重信息发布权威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有向心力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媒介机构应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实地参与到媒介内容的生产的过程中来,使大学生对媒体拟态环境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媒介观念。
(四)加强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
国家教育部门应当下发关于大学生网络教育的相关文件,重视新媒体拟态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2017-2018年,相关政府部门通过约谈知名新媒体新闻、视频类平台,不断清理网络环境,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地位,为新媒体市场的监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
如今入门新媒体行业很简单,不少缺乏新闻专业素养的人员也纷纷加入,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将自己不成熟或消极的思想传输给大学生群体,有时还为了一己私利,故意传播虚假和负面信息,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代入其中。比如微博曾经发布关于农民工穿着脏衣服坐公交车的问题,而大学生看了之后,会不由自主的代入自己的身上,对农民工有偏见,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的认识过于片面化。
五、结语
大学生既是掌握新技术的使用者,又是拟态环境的“受害者”。因此,大学生应当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拟态环境中理性地进行信息的分析和解读,成为具有媒介素养的新时代高质量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共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杨明刚.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9):101-102
[3]苏娜.新媒体拟态环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应对[J].江苏高教.
[4]赵敏,王素冰 浅谈微博对大学生的影响[J]黑河教育 2011 (10)
[5]李春霞.网络拟态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J]岭南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孙兴旺(1994-),男,汉族,籍贯:安徽马鞍山,学历:硕士,单位: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