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德教为先的主体光辉和传承发展

2019-10-08李同森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师德立德树人德育

李同森

摘 要:德教是贯穿古今教育的一条主线。古代从孔子到韩愈再到朱熹,均倡导德教为先的主体思想。新时期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更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把德教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关键词:师德; 德育; 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018-002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无论怎样变革和发展,但教育的核心思想和为师之道一直秉承孔子韩愈朱熹等古代教育家的诸多首创,尤其是对教师道德修养和对学生德育的重视,是古今大教育家共同的认知和实践。到了中国快速发展、全面崛起的新时代,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更是把德育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所有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和目标。可见,德教为先是古今教育的主体光辉,是贯穿于教育史上的一条主线,是上下传承发展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孔子师说的核心是师德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他的教師观中,他首先推重的是师德。

“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是闪耀孔子师德光辉的著名观点。孔子认为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不分等级、贫富贵贱、善恶、智愚,应一视同仁,均应给予教育,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并首先创办私学、招收平民学生。对此,孔子真正做到了言行如一。他的著名弟子颜回,家境贫寒,另一位弟子冉雍,出身低贱,但孔子把他们和其他贵族学生一视同仁,并尽心教育,使他们最终成为贤德哲人,颜回被后世尊为“复圣公”,冉雍成为“以德化民”的一邑之长。

“有教无类”是教师应有的崇高境界,也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今天,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更强调这一教育原则,并在教育实践中认真贯彻执行。尽管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偏爱“好生”、歧视、丢掉“差生”的现象,但这应是个别现象,大多数教师是能做到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的。

热爱学生,是孔子为师之道的重要内容。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当然,他把这一思想也自始至终落实到热爱学生的行动中。学生原宪家庭贫困,他常给予接济,学生伯牛生病,他亲自去看望。但他对学生的爱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之,能勿诲乎?”(《论语·宪问》)意思是爱学生能不教学生养成勤劳的品德吗?忠于职守能不教诲学生走上正道健康成长吗?这才是对学生的大爱。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耐心地教导学生,是古今教师都应具备的良好道德风范,新时代的教育,更应弘扬这一人文思想。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讽刺、挖苦、辱骂、歧视、体罚、殴打学生的行为还时有发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也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所不耻的。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又一重要师德观点。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还有什么遗憾呢?一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教师,不但要做到“正人先正己”,为人师表,做到“有教无类”,爱所有的学生,而且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为学和教育态度。为了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自己首先要努力学习更多的知识,孜孜不倦地从书中汲取灌输给学生的各种“营养”;教育学生,要做到耐心细致,不知疲倦,毫不懈怠,这才是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的高尚道德品质。孔子说到了,更是做到了,他殚精竭虑地教诲了三千名弟子,培养出了七十二名贤人,被后世誉为“至圣先师”,“大成至圣先师”,为那个时代和至今树立了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闪耀孔子为师虚心好学善学的又一师德光辉。对于孔子这样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他对自己依然要求很严,更加谦虚谨慎,认为三个人中,就一定有他值得学习的老师。别人说他是圣人,他不认同,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他有那么渊博的学识,还说自己没有知识。他说他的那些才艺是他在少年时清贫低贱的环境中学会的。孔子的学问是博大精深的,但他仍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这是何等高尚的学德修养。如此博大胸怀和笃学精神,是成就孔子千秋“圣人”公誉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孔子的学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孔夫子的道德和学问,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深奥无穷。

孔子的这些关于师德言论的光辉,一直照耀着我国教育者沐心前行,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广大教师为师的行为规范。

二、韩愈《师说》对孔子师说的继承和发展

唐代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对教师下了这样的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为:老师,是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这就是所谓教师的三大职能。这里所说的“道”即是道德,道义,道理。孔子师说首重师德,韩愈师说同样首重修德,他们认为,“德”对于教师是首位的,而教师教育学生“德”同样是首位的。立人先立德,人品总是第一位的。一个没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是不会做到“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的。同样,一个品德不好的学生,即便他学到了广博的知识,日后他也不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国为民牺牲自己利益的。所以,“德”对于教师和对于教育学生,都是第一位的不可轻视的“素质”。韩愈把教师对学生的“传道”提到和孔子师德观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在孔子为师“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的观点,这一为师应向所有人学习、勤奋学习、善思修德的师德观,是对孔子师德观的继承和发展,也进一步地弘扬了孔子为师的谦虚好学精神。

韩愈《师说》的又一光辉,是他提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这和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和“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强调为师应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只要有比我强的地方,甚至说他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只要是“道之所存”,就是“师之所存也”,我都要以他们为师,我都要向他们虚心求教。发现了比我贤能的人,我更应向他学习。遇见比我差的人,我也要对照他的差来自省,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何等的谦逊好学的胸怀?具有这种高尚的学习品德修养,就不难想象孔子和韩愈为何都能成为学识渊博的一代大师了。

三、朱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教育家朱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肯定德育为先的作用。在总结孔子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把教学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并提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观点。他编写的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教规》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规章制度之一,对修己治人道理、教育目的、训练纲目、学习程序都作了明确的阐述和详细的规定,它不仅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而且为世界教育界瞩目,成为国内外教育家研究教育制度的必参典籍。他著述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封建社会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被作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治国之本,也被作为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

朱熹注重学生的伦理道德培养,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并坚持“文道统一”,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这些都是对孔子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他是孔子弟子之外,唯一一个被列入孔门先贤十二哲的人。

四、新时期党对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发展

现当代教育继承了孔子、韩愈、朱熹等古代教育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不但继承了孔韩朱师德为上,德育为先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孔子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韩愈的“解惑”、朱熹的读书法六条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丰富了祖国教育教学的宝库。但重视德育,倡导德育至上,一直是古今教育强调并遵守的共性。当代教育更加重视对教师职业道德和对学生“德”的培养,要求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育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论从“德智体全面发展”、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最近提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无不是把“德”字放到首位。可见,“德”对于教师,对于学生,自古至今都是不容置疑的首倡和至要。但继承和发展地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把“立德树人”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至臻完善的,是以习近平为首的党中央。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为此,习近平反复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习近平的这些對“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和任务的反复强调,吹响了党在新时期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思想支撑的嘹亮号角,是中国新时期教育的总纲领、总方针、总动员。

为切实贯彻和落实党的“立德树人”这一主旨精神,实现这一根本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习近平在讲话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既是对教师从事这个崇高职业的赞扬和鼓励,更是对教师恪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书育人”的殷切期望,既是对教师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立德”的谆谆嘱托,也是对教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以德“树人”的严格要求。

综上所述,从孔韩朱古代教育家的师德观和德育观,到新时期党对师德和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可以看出,师德和“德育”自始至终是贯穿在古今教育中的一条主线,教师“立德”和“以德树人”,闪耀着古今教育的主体光辉,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上下传承,良性发展。它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无疑发挥了和正在发挥着不可估量的道德规范和美化作用。

参考文献:

[1]《论语》

[2]韩愈.《师说》《进学解》

[3]朱熹.《四书集注》《白鹿洞书院教规》

[4]陈景磐.《孔子的教育思想》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师德立德树人德育
致良知与师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