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地理教学中环保教育的渗透

2019-10-08顾烽郁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

顾烽郁

摘 要:当今社会,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加强合作,来关心、解决环境的问题,加强环境教育已成为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代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石。

关键词:地理教学; 渗透; 环境教育; 环境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7-016-001

中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明天的创造者,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保教育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在當今社会的进程中,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导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严重恶化,世界各国都产生了程度不同的环境问题,有些问题如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们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实施呢?

首先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保护的相关科学知识,并能在行动中自觉参与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当中来,才能真正实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平时都不注意保护环境,还经常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等,虽然这些都是些小事,但他怎么教育他的学生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怎么能让他的学生产生信服。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环境保护意识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给学生做出榜样。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强教研工作,钻研教材,熟悉并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地理教学中单纯的传授知识,只有真正设计好教学过程,把环境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将地理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才能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师还要多从时事热点、影视、书本、报刊、杂志等方面积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来用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真正体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在中学时代,学生接受各种知识主要是在学校,而知识内容的获取又主要是在课堂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仔细研究教材,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的素材。

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天文、气候、地质、生物、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育方式,学习新课程理念,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新颖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图、文、声、像等材料,来给学生最直观的感知,让学生充分体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引发思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有一年在讲必修一“全球气候变化”一节中,联系当年的气候特征“丰梅”、“冷夏”,还有各地频发洪涝灾害等等自然现象,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理解保护环境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事情,而是全人类的事情。

教师还要注意结合本地的乡土地理,将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寓教育于生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是“有用”的知识,即“教育即生活”,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生活中处处都在学习知识,“生活即教育”。例如在进行高中地理《工业生产和工业布局》这一部分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我就从淮阴区化肥厂的拆迁、植物油厂的搬迁为例,来评价城区工业布局的合理性,为保护城区的环境,将这些工厂进行了搬迁且重新布局,在课堂我让学生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这样将学生看得见的东西搬上课堂,教学不仅形象具体,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培养了让学生去关注环境,保护环境,并意识到要想保护环境,必须要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保护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大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书本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从而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愿意去接受教育,真正的重视环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开始从小事去爱护环境。

1.把地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日常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都可以用我们地理书本上的知识来解释。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时,我让学生来描述本地冬春季节的寒潮、夏季的洪涝这些灾害性天气,以及寒潮、洪涝产生的影响。从切身的体会让大家去感悟。学生们对这些很感兴趣,虽然平时知道这些自然灾害,并已感受到这些灾害带来的危害。但从没有想过这些就是我们所学习的知识。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自然原因,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加剧灾害的发生,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会使环境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会受到环境的惩罚。这样的课堂学习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走出校门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环境污染时,我带领学生到淮阴区污水处理厂进行考察,通过听工作人员的讲解,参观污水处理的过程,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了解了污水的来源,污水处理的重要意义。不但获得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把我们的学校环境教育、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推向了社会,更使我们的学生产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有一种奋发向上、勤奋学习、服务于社会的动力。

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必要的,只有把环境教育贯彻始终,才能够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环保教育是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长期又紧迫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必须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渗透教育,还应与其他学科横向联系和相互渗透,使环境教育由理论型向实践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推动社会的进步。

猜你喜欢

保护环境环境保护意识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如何保护环境
消防意识
保护环境千秋叶工作室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