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里寻他千百度
2019-10-08平元超
平元超
【摘 要】整本书的阅读,对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够,读不懂、不想读。导读单,在整本书阅读中就担任着“脚手架”的功能,是教师根据学情,针对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制定的阅读指导手册。它可以涵盖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的指导介入,有着具体的流程要求和成果展示,指导性强,它有效的架构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脚手架,有效突破了孩子的“学习区”。
【关键词】导读单;脚手架;整本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207-02
一、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随着统编教材的推广运用,广大一线教师越来越发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中就安排了名著导读,其实就是整本书阅读。温儒敏教授曾说:“我认为提倡整本书阅读,是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书少,特别是很少读完整的书,而网上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微信等自媒体阅读,更是火上添油,弄得大家焦躁得很,学生静不下心来读书。要求整本书阅读,我看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然而整本书的阅读,对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而言吸引力不够,读不懂、不想读……真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何况现在已经纳入考试要求的名著数量增多,学生的课业负担又不轻,很多学生用一种读纲要的方式敷衍阅读。因此,在推进过程中,教师如何指导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如何将课内外学习资源进行适度整合,推动学生逼近阅读,是十分值得广大一线教师思考并不断探索的。
我们可以参考一下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认知理论“学习区”和“脚手架”。他的观点,翻译成中国的古话,就是“扶上马,送一程”。所谓“学习区”,孩子们接触到新信息,引发兴趣,自己独立不容易完成,但是他人帮助下可以完成,这个就是学习区。所谓“脚手架”,来自建筑结构中的脚手架,支持和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以鼓励孩子独立和成长。“在构建过程中,更有能力的人(父母、教师或者更有能力的同伴)所提供的脚手架,能够推动学生完成任务,但一旦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任务时,就把它移走”。
二、整本书阅读中导读单的角色扮演
导读单,在整本书阅读中就担任着“脚手架”的功能,顾名思义是教师根据学情,针对整本书的阅读目标制定的阅读指导手册。它可以涵盖读前、读中和读后三个阶段的指导介入,有着具体的流程要求和成果展示,指导性强。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它还可以把宏观的主题叩问与微观局部的感受体验(细节的、语言的)二者统一起来。
笔者将以《骆驼祥子》为例浅析整本书阅读中导读单的角色扮演:
《骆驼祥子》导读单
环节一:初读抓内容
师活动:撰写老师导读
生活动1:撰写《祥子小传》
(要求:简介祥子的生平,抓住祥子三次买车三次失车的经历,写清人物的变化。)
生活动2:身临其境(配音秀)
(要求:抓住“境”,注意体会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的性格、情绪,时间5分钟内,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环节二:精读做批注
师活动:选择几个不同角度和侧重点,示范“圈点批注”法。
(人物的刻画、京味儿的语言、环境的烘托、哲理句的理解。)
生活动1:从不同的角度摘抄批注,交流共享。
生活动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角度,交流本组的批注收获,选派一名成员代表本组发言。
师指导:大家在圈画批注的过程中要关注到两点。一:即使是同一人物,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长篇小说中能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变化轨迹。二:语言是思想内容的载体,透过语言,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地方特色、风土人情,还可以是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还可以展示人物的精神面貌。
环节三:细读共探究
师活动:引导学生专题研究
(示范探究角度,选择其一破题,激发思考。)
生活动1: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选择探究主题,深入思考交流,派一名组员代表本组发言。(展示本组如何选题,商讨,过程中怎样解惑达成共知)
现场活动:答记者问
生活动2:根据课上的交流,继续思考,修改自己文章,誊写在大作本上。
角度示范
1.祥子的悲剧原因探究(社会原因、家庭原因、他人原因、个人原因)
2.《骆驼祥子》中“车”的形象解读(车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祥子精神的自由与独立)
3.人性的温暖与悲哀——洋车夫群体探究(职业特点、人员构成、生存情况、个体与群体形象)
4.《骆驼祥子》中的女性角度探究(活在尘埃里的女人们、虎妞式的爱情)
三、整本书阅读中导读单的角色思考
虽然导读单在整本书的阅读指导中脚手架效果显著,然而,导读单的设计也得遵循以下几点,否则事倍功半。
一是浅出。浅出意味着导读单讲得浅一点,教师在读懂作者,吃透原著的基础上,搭好脚手架,注意作品的“理路”与自己的“言路”以及学生的“思路”三路之间的协调一致。耐心引导,循序渐进,使同学们亲近作品,一步步走进原著世界,引发心灵共鸣,获得阅读快感。仿佛带着一群学生爬楼,从简单到复杂是上楼,上楼只是一半;下楼,从复杂到简单,这是另一半。
二是兴趣。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心灵的自由飞翔,来不得半点的命令与强迫。整本书阅读亦如此。例如童年的鲁迅要去东关看五猖会,父亲却偏偏让他背《鉴略》,其结果如何?这不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吗?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得到他们的心理认同之后,我们才有可能在《骆驼祥子》与他们的流行读物之间疏通一条通道,引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从而完成我们的导读任务。所以导读单中我们设置了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又有助理解的环节——身临其境(配音秀)(要求:抓住“境”,注意体会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的性格、情绪,时间5分钟内,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后期学生的参与热情及展示水准的确让人惊喜连连。
三是方法。初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的做法就是简要介绍某一种书的基本情况,激发读的兴趣,而重点应放在提示读这一类书的基本方法。比如《骆驼祥子》,除了讲一点作品的基本情况、以及主题的深刻在哪里等,主要是提示如何用圈点批注的办法去读小说,可以从哪些角度圈点批注,怎样圈点批注,教师逐一示范,很好地起到脚手架的作用。
整本书的阅读为我们提供了更为恢宏、繁复、多元的空间。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资料背景下,注意调动学生内在的积累,反复读,反复与自身关联,让作品不断地与自身发生内在作用,不断推进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导读单则有效的架构了学生与作品间的脚手架,有效突破了孩子的“学习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