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19-10-08高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社会不断进步,也逐步提高所需人才的标准,为响应国家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的号召,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体育人才。本文基于阐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初步研究如何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56-01

高校教育最终是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当社会用人需求发生变化时,高校体育院校也应适时进行调整与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课程改革已取得的一定的成效,但是体育教育专业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时仍存在诸多问题。高校应充分认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培养方式单调。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大学期间专注本专业知识学习,较少涉猎其他知识,知识单一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用人岗位需求。目前,相关社会岗位要求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要储备丰富体育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外语、经济、科技等知识,成为复合应用型人才。现阶段体教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未满足这种社会需求。

2.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调查毕业生就业相关情况发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技术水平达标,但是在实务部门工作的大部分学生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独立承担重要事务和处理相关事务[1]。用人单位普遍反馈体教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偏低,这一系列问题将严重阻碍该专业毕业生实现全面发展。

3.缺乏新兴领域知识教学。

现阶段,诸如体育商业、体育投资业、产业管理、体育知识产权等新兴行业不断涌现,用人需求增大。但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遍缺乏新兴领域知识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对这类新知识吸收甚少。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面对时代的发展,高校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創新教学思路,着力构建全新的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与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旨在培养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扎实、综合素质水平高的具备研究体育学的基本能力和从事体育教学相关工作的通用型人才[2],其人才培养模式应具备以下几点基本特征:其一,职业适应性,在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方向设置、教学内容要求、实践环节安排与教学方法设计应充分考虑社会职业要求,在校期间做好学生思想准备工作,储备其专业知识,锻炼其职业能力,使其能够在社会竞争中具备优势;其二,知识结构一专多向[3],体教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应采用“通识教育+专业特长+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突破学科壁垒合理设置教学内容,集成联动设计专业课程与特长课程,培养学生一专多向的知识结构;其三,融合社会文化,高校体教专业培养学生应以服务全国省市学校为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融合不同社会文化,使得学生具备不同地域社会、自然、经济等背景知识,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

2.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结构。

首先应明确培养目标,高校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学校办学特色,重在培养懂管理、有知识、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应用型体教人才,要从专业特点出发,识别多元化体育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体教专业应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即教学内容应体现培养学生专业加特长的知识结构、创新加实践的能力结构、做人处事加生存发展的素质结构[4]。

其次明确培养内容,构建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重在创新培养内容。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科学设计体教专业学科布局,加强学科融合性,形成培养特色,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知识、专业提升综合实践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同时建立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再次,在实际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为体教专业创造完备的培养条件、教学条件、学习条件,充分满足一线教学需求,完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应打造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环境,与当地政府联合共同优化校园外部环境[5],并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内部文化环境,为实现教学培养目标提供基础支持。

3.其他相关措施。

为了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工作者还应灵活采取非教学培养途径:其一,针对性地组织假期实践活动,应用型人才最终服务于社会,学校应提高学生假期时间利用率,有组织、有任务地让学生参与社会调研与相关实践活动,以提升其专业技能;其二,开展具有学术性、娱乐性、政治性的第二课堂,支持和扶植各类学生研究团体、学术团队,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开展与专业培养有关的诸如辩论会、数模竞赛等课外活动,以弥补主课堂实践不足;其三,建设良好校园文化,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教育资源,认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园文化的重要影响力,将建设良好校园文化纳入培养体系中,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营造积极正面的校园氛围,使其对学生品质、道德、能力的培养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旭,朱施成.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9(02):77-79.

[2]李家发,龙正印,陈松,卢永雪,都慧慧.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四川省为例[J].体育科技,2018,39(06):103-104+106.

[3]黄儒鸿.目标管理理论视域下的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4):166-168.

[4]王继帅,董永利.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论课程知识体系构建——以丽水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8):80-82.

[5]夏宏.应用型大学体育教育课程设置思考解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0):43-45.

作者简介:高锐(1980.03-),男,汉,研究生,体育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运动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